摘要:目的:《我愛這土地》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首經典詩歌,它寫于1938年,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方法:文章通過分析總結國內相關文獻,從文本解讀研究與教學研究兩個方面評述這首詩歌,探討其意義和價值。文章梳理了學者們對《我愛這土地》的文本解讀和教學研究,總結了不同學者的解讀和理解。結果:通過分析研究,文章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我愛這土地》的文本解讀主要集中在詩歌意象、寫作手法和情感三方面,其中分析詩歌意象的文獻占絕大多數(shù)。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創(chuàng)造了一只飽含熱淚的鳥的形象,通過描述鳥與土地的關系來傳遞自己的情感。關于“鳥”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學者們觀點不一。此外,詩歌巧妙轉換敘述視角和寫作手法,從虛擬視角轉換為實寫視角,從比喻轉換為直抒情感,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設計三方面。詩歌《我愛這土地》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語言、節(jié)奏、韻律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結論:《我愛這土地》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內涵和藝術特色,也可以更好地將其運用于教育實踐中。
關鍵詞:? 《我愛這土地》;文本解讀;教學;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1-00-03
1 文本解讀方面的研究
1.1 意象
艾青在詩歌《我愛這土地》中,通過大膽而創(chuàng)新的想象,塑造了一只充滿愛國之情的鳥的形象,給讀者帶來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傍B”這一意象引發(fā)了諸多討論。
趙瑜和王光福(2008)認為鳥象征國家的命運和愛國情懷,其他學者則認為鳥是詩人的化身,代表詩人的愛國心[1]。
汲安慶(2017)從美學的角度認為該詩最突出的形式秘妙是以“嘶啞的鳥”和“腐爛的鳥”為核心的獨特意象建構,并探尋出現(xiàn)這種獨特意象的原因及其美學價值[2]。
王繼波(2002)解讀了艾青詩中“土地”意象
的深刻內涵,并指出詩中的其他三個意象“河流”
“風”“黎明”都是在對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中生發(fā)出的[3]。姚國建(2003)認為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這首詩,需要理解詩歌中土地情結的多重象征意義。在該論文中,土地被解讀為生命之母、民族精神、華夏歷史等[4]。
1.2 寫作手法
姚國建(2003)指出這首詩的寫作手法獨特,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詩人通過將自己想象成一只鳥,以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使整體構架自然而巧妙。詩人接著敘述了他要歌唱的對象,采用排比句和特寫鏡頭,依次展示了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詩的另一個特點是轉換巧妙,通過轉換抒情視角和寫作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土地深沉的愛和真摯的愛國心。
胡志宏和張文?。?017)分析了艾青詩歌中寫實與象征交織的手法。在詩歌第一節(jié)中,艾青將自己比作一只鳥,通過形容詞和修飾語賦予大地、河流、風和黎明不同的象征意味。詩歌將自然界中鳥兒對大地的依戀、對黎明的憧憬與時代意義中苦難人民對土地的眷戀和對光明的渴求融為一體。詩歌第二節(jié)中,詩人直白地表達了對土地深沉的愛和真摯的愛國心。這使得詩歌具有層次感和節(jié)奏感,表現(xiàn)出詩人的藝術境界和情感[5]。
陳蕾(2017)認為可以通過解讀詩歌語言、藝術個性和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艾青創(chuàng)作心理、價值取向以及與當時社會文化的關系[6]。黃磊(2017)從隱喻、節(jié)奏和視角等角度探討了詩中的對比藝術。對比技巧拓展了表達手法,使表現(xiàn)主題更加豐富[7]。潘正文(2020)認為解讀文學經典,必須深入字詞,了解背后的象征、隱喻以及所用的藝術手法。詩歌《我愛這土地》通過以“鳥”為代表的漂泊者身份和詩人角色,喊出了“抗戰(zhàn)動員到最后一人”的響亮口號。該詩既充滿象征色彩,又十分寫實[8]。
不少研究者關注這首詩歌寫實與象征的藝術手法,詩人借詩歌頌祖國、謳歌土地,表達了自己對土地、祖國和人民的真摯眷戀,展現(xiàn)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無私情懷。
1.3 情感
全詩通過象征手法描繪意象,宣泄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但大多數(shù)人只感知到了表面的愛國主題,感悟不夠深入。
陳培霞(2005)認為憂郁深沉是詩的基調,詩歌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傷心與悲憤,而憂郁里又深含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極其深沉的愛[9]。
不少研究者強調需要挖掘詩歌潛藏的情感內核。李卓彬(2016)指出詩歌中對土地深入骨髓的愛是顯性的情感,應挖掘出詩人復雜而豐富的隱性情感,這種情感隱于意象群中,是期盼黎明而不得的痛苦,是艾青個人的苦難遭遇和社會的黑暗現(xiàn)狀不斷交織而逐漸深化的彷徨[10]。張穎(2021)認為詩歌表達了艾青的家國情懷,但深沉并非外顯的直接表達,應運用聯(lián)系的眼光挖掘隱性內涵,這既與這首詩的核心情感“愛”的特征要求相符,又與意象及情致脈絡理解的要求相契合。詩中的“愛”雖然是明確的情感,但詩歌的文學形象和情感寄托等內容通常是隱含的,并且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需要在閱讀時努力挖掘詩人堅定而深沉的隱性情懷。研究者采用以史證詩和以詩解詩的方式,在閱讀和參考了艾青在抗戰(zhàn)初期創(chuàng)作的相關詩歌后,指出《我愛這土地》經歷了多次醞釀與改寫。短短的詩歌背后蘊藏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深沉濃厚的愛意和對其未來無限的憧憬與想象[11]。
2 教學方面的研究
2.1 教學內容
詩歌多為抒情言志而創(chuàng)作,流露的情感較其他文體更為強烈。
因此,朗讀教學成為詩歌教學的重點,要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朗誦《我愛這土地》這首詩,能感受到文字轉化為聲音時所傳遞的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柳詠梅(2008)在文中展示了在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誦讀的全過程,涉及學生自由誦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等活動,主要強調詩中字詞句的重音、語氣語調的處理、標點符號的表現(xiàn)力、語速的把握等誦讀要點[12]。李雯(2010)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表情誠懇、體態(tài)自如”的要求,并強調在朗誦時配合適當?shù)淖藙莺驼Z言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13]。鞏英莉(2018)提出誦讀環(huán)節(jié)可以更加多元豐富,如使用音頻和視頻課件等,幫助學生將誦讀藝術化,用聲音表現(xiàn)詩歌的意蘊,用圖片增強詩句的表達效果[14]。
詹丹(2010)通過對比的方法處理誦讀時的重讀與輕讀、頓挫與流暢等方面,以更好地理解第一、第二節(jié)詩歌之間的關系。同時對詩歌塑造的不同意象分別進行把握[15]。
其他文獻設計的朗讀活動多作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工具,而非主要目標,因此沒有列入“誦讀”這一類。
除了教授誦讀技巧,李立德(2008)發(fā)現(xiàn)人教版《我愛這土地》課后練習強調詩歌內涵而忽略了詩歌修辭,提倡通過本詩修辭的教學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并試圖進一步探討詩歌教學的拓展提問技巧。他認為教材將解讀重點放在了分析“鳥”的內涵上,沒有涉及詩歌采用“鳥”這一獨特抒情主體而產生的特殊修辭效果[16]。
2.2 教學形式
近年來,不少教師在講授《我愛這土地》一文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各種新的教學形式。胡丹(2021)提出可以通過情境化教學和任務群設計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圍繞文本的核心價值、激發(fā)課堂的思維自覺及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設計任務群時,要明確每個任務的教學目標,指向文本的核心價值和教學重難點,同時學生的認知層次也依托情境得到了螺旋式提升[17]。
白正鵬(2022)為《艾青詩選》整本書設計了學習活動,從單元教學思想出發(fā),以《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為敲門磚,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通過典型意象、情感表達和表現(xiàn)藝術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鑒賞。最后,學生通過“艾青詩歌專場展示活動”展示了閱讀成果,切實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18]。
此外,魏玉蓮(2012)指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與杜甫的《春望》在情感上高度一致。同為戰(zhàn)亂離歌,但愛國情懷的深層探尋卻因個體異質而不同:杜詩在封建傳統(tǒng)文化“家國同構”的背景下呈現(xiàn)出對自我小家的惦念,艾詩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凸顯獻身的義勇。同時,杜詩側重現(xiàn)實主義手法,艾詩側重象征主義手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似性設計安排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19]。
2.3 教學設計
綜合比較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后發(fā)現(xiàn),教師們對《我愛這土地》一詩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較為一致,大體按照“反復誦讀—探究意象—品味語言—體會情感”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學活動。這類教學設計者有趙清(2018)[20]等人。
其中有不少亮點,如陳明超(2009)曾向學生提問,如果艾青看到現(xiàn)在的世界,會如何重新書寫《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魅力[21]。
馮飛(2011)在帶領學生品讀完詩歌情感后,指出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需要實踐。在開展對《我愛這土地》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以“我愛這土地”為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可以延伸與拓展“土地”的概念,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文章的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出類似“風”“河流”等意象,進行情感抒發(fā),這就值得鼓勵與肯定[22]。
3 結語
目前關于《我愛這土地》的研究多圍繞詩歌的寫作背景、意象內涵、寫作手法、情感價值等展開論述,其中分析詩歌意象的文獻占絕大多數(shù),但普遍停留在淺層次的思考上,也有不少牽強附會的解讀,少有文獻從審美的角度細致分析這首詩。
總之,《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的詩歌,其內涵和意義并不局限于文本解讀和教學研究。因此,未來應該從多個角度理解和研究《我愛這土地》,不斷挖掘其內涵和價值,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更多人的愛國之情。
參考文獻:
[1] 趙瑜,王光福.艾青的“鳥”是“鴉”:艾青《我愛這土地》中鳥之意象索隱[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2):51-52.
[2] 汲安慶.美學的勝利:“不雅”更能抒深情: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營構[J].中學語文教學,2017(1):49-53.
[3] 王繼波.《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藝術[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6):49-50.
[4] 姚國建.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J].語文建設,2003(4):19-20.
[5] 胡志宏,張文俊.《我愛這土地》賞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7):58-59.
[6] 陳蕾.艾青《我愛這土地》的文體解讀[J].現(xiàn)代語文
(學術綜合版),2017(3):20-21.
[7] 黃磊.對峙、碰撞、交融:淺析艾青《我愛這土地》的對比藝術[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8):18.
[8] 潘正文.竭盡生命的守土抗爭之歌:艾青《我愛這土地》解讀[J].名作欣賞,2020(34):103-107.
[9] 陳培霞.憂郁的詩緒 濃烈的情感:艾青《我愛這土地》解讀[J].中學語文園地,2005(5):18-19.
[10] 李卓彬.在愛的底下蜷伏著彷徨的痛苦:解讀《我愛這土地》的深層情感[J].中學語文,2016(10):45-47.
[11] 張穎.淺析詩歌《我愛這土地》中的“家國情懷”[J].今古文創(chuàng),2021(11):19-20.
[12] 柳詠梅.《我愛這土地》的誦讀引導[J].語文教學通訊,2008(5):41.
[13] 李雯. 《我愛這土地》的朗誦設計[J].語文建設,2010(3):75-76.
[14] 鞏英莉.用誦讀煥發(fā)詩歌的魅力:《我愛這土地》教學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8(8):55.
[15] 詹丹.《我愛這土地》的解讀和誦讀[J].語文學習,2010(5):3,42-45.
[16] 李立德.拓展提問 提升能力:《我愛這土地》詩歌修辭教學研究[J].文教資料,2008(27):127-128.
[17] 胡丹.依托教學情境 厚植家國情懷:任務驅動下的《我愛這土地》深度學習例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3):84-87.
[18] 白正鵬.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詩選》整本書閱讀學習活動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5):50-53.
[19] 魏玉蓮.筆底波瀾譜寫愛國華篇:比較杜甫《春望》和艾青《我愛這土地》[J].名作欣賞,2012(8):162-164.
[20] 趙清.《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J].新課程(中學),2018(12):98.
[21] 陳明超.發(fā)揮主導作用 讓詩意棲息課堂:《我愛這土地》教后記[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9):53.
[22] 馮飛.關于《我愛這土地》的課堂教學探討[J].文理導航,2011(10):19.
作者簡介:謝欣彤(1999—),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