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榮/LI Guorong
(山西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灌注樁后注漿指的是在灌注樁成樁后的一定時間內,將水泥漿注入樁中,以此實現(xiàn)樁端、樁側土體的加固處理[1],進而提升單樁的承載力,減少工程地基沉降。其中后注漿時依據(jù)預設在樁身的注漿導管以及注漿閥完成[2],該施工技術在任何地質中均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其可結合施工場地的地質情況以及環(huán)境,設計針對性的注漿滲透方式,實現(xiàn)樁基加固處理[3],有效改善高層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提升建筑的使用壽命[4],并且該施工技術實施步驟簡單,可提升建筑的施工效率。城市建設速度顯著增加,為降低土地資源的利用,高層建筑數(shù)量顯著增加,其具有大體量、重荷載的特點,因此,該類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對于樁基礎的承載性[5]、沉降量的控制需求顯著提升。
為提升高層建筑的樁基礎承載性[6],本文以某地區(qū)的高層建筑工程為例,研究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在該類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效果。
某建筑共有26 層,其中包含1 層地下室,該建筑1~4 層為商場、5~25 層為寫字樓。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對其施工范圍內的地質進行鉆探,勘察其地質情況,勘測的地層結構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地層結構詳情
依據(jù)勘測結果可知:該建筑工程的施工場地地質整體以中軟土層為主,該地層具有顯著的沉降特點;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需對其樁基礎進行加固處理。因此,本文采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對建筑的樁基礎進行加固處理,以此提升單樁的承載力,降低樁基的沉降量。
結合該施工場地的土層勘察結果,灌注樁為摩擦樁,樁基為C40 等級的混凝土灌注樁,其使用的縱筋、箍筋以及加勁筋分別為HRB400、HRB300 和HRB400,保護層厚度為50mm,設計兩種樁徑長度,分別為1.2m 和1.5m。其承載力詳情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長度單樁應用詳情
依據(jù)表2 中兩種長度的灌注樁應用詳情結果,兩種樁徑長度的灌注樁在施工過程中,所需的混凝土方量差異較大,因此,本文確定使用的灌注樁樁徑為1.2m。
結合表2 的結果以及地質勘察結果,確定灌注樁的側阻力增強系數(shù)以及樁端阻力增強系數(shù),其詳情如表3 所示。
表3 阻力增強系數(shù)詳情
在上述小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灌注樁后注漿施工,其施工工藝詳情如圖1 所示。
圖1 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步驟
按照圖1 的施工步驟,進行該工程灌注樁后注漿施工,其在施工前,需完成注漿管安裝,其對于注漿質量存在直接影響,因此,需保證注漿管的密閉性和穩(wěn)定性。注漿管的詳細安裝步驟如下。
1)在鋼筋籠表面進行注漿管固定,保證注漿管和鋼筋籠下放過程中,能夠順利到達孔洞位置;同時采用鐵絲對兩者進行捆綁固定,固定的距離不可超過3m;其頂部的預留高度為30cm。
2)注漿管的底部需控制在鋼筋籠底部上方,其需高于鋼筋籠25cm,以此保證注漿管和鋼筋籠的封堵效果。
3)完成各節(jié)注漿管的下放后,將清水注入管內,以此觀察和判斷注漿管是否存在堵塞現(xiàn)象,如果存在堵塞,則對鋼筋籠重新進行全面檢查,完成堵塞處理,并再次進行堵塞情況檢測,確保其正常使用。
完成注漿管安裝后,則進行灌注樁后注漿施工,其施工時需嚴格按照設定的注漿順序、注漿壓力、注漿配比完成,其整體過程中施工質量控制要求如下。
1)合理設定注漿施工位置,其和孔洞之間的距離需控制在10m 以內;按照設計的注漿時間和工序進行施工,文中結合工程情況確定注漿時間不超過72h,用時中樁和側樁的注漿時間需控制在2h 內,最大程度保證1 灌注樁后注漿施工質量,使其滿足工程設計標準。
2)在第一次注漿時,結合工程情況,設計的注漿壓力在0.5~1.5MPa 之間,注漿石灰配比設計0.7;第一次注漿時水壓等級不可超過3 級,并且注漿速度控制在55~75L/min 之間。
3)嚴格按照設計的注漿速度完成灌注樁注漿,以此避免發(fā)生冒溢情況;同時在注漿過程中,需實時掌握閥門和絲扣封閉時形成的壓力情況,當該壓力超過6MPa 時,則停止注漿;在1h后繼續(xù)進行注漿。
完成灌注樁后注漿施工后采用堆載法完成樁體的豎向靜載試驗,該試驗試將鋼筋計布設在主筋上,布設位置為距離樁端0.3m 位置,布設方式為對稱布設,數(shù)量為對稱兩組。依據(jù)鋼筋計獲取各個等級荷載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應力頻率結果,以此可得出樁身軸力、樁側阻力以及不同樁身位置的樁-土相對位移等結果。
樁身軸力Pg以及樁側摩阻力Qi的相關計算公式為
其中,K表示鋼筋計的標定系數(shù);f02和fi2均表示鋼筋計獲取的頻率結果,前者對應初始結果,后者對應荷載為i時的結果;Ec和Eg均表示彈性模量,前者對應混凝土,后者對應鋼筋;Ac和Ag均表示截面面積,前者對應混凝土,后者對應鋼筋;n表示樁體數(shù)量。
依據(jù)JGJ94-2021《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相關標準,計算單樁注漿后的極限承載力標準結果為
注漿后,群樁承載力Qe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η表示群樁效應系數(shù);Qu表示極限承載力,對應單個樁體。
為測試高層建筑灌注樁后注漿施工的施工效果,獲取注漿和沒注漿兩種灌注樁樁基,在相同樁頂荷載作用下,樁頂發(fā)生的沉降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樁頂沉降結果
對表4 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知:在注漿和沒注漿兩種灌注樁的樁頂施加相同的樁頂荷載,在該荷載的作用下,灌注樁的樁頂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當樁頂荷載均為8 000kN 時,進行注漿施工的灌注樁樁頂?shù)淖畲蟪两到Y構為14.5mm;未進行注漿施工的灌注樁樁頂沉降最大結果為22.7mm。因此,采用注漿施工技術對高層建筑的灌注樁進行加固后,能夠有效提升灌注樁的承載性,使樁身在荷載作用下保持穩(wěn)定,顯著降低樁頂沉降。
獲取注漿和沒注漿兩種樁基在相同豎向荷載作用下,灌注樁在不同深度的土層中,發(fā)生的樁身軸力結果以及樁側摩阻力結果,如表5 和表6所示。
表5 樁身軸力結果
表6 樁側摩阻力結果
對表5 和表6 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可知:對于注漿和沒注漿兩種灌注樁施加相同大小的豎向荷載后,兩者的樁身軸力存在顯著差異,注漿后的樁身軸力結果顯著增加,表示對灌注樁進行后注漿施工后,能夠增加樁體的軸向承載力,并且最大軸力的發(fā)生位置也存在明顯差異,注漿后的最大軸力發(fā)生位置在土層的22.7m,為注漿時樁體最大軸力發(fā)生的位置在土層的15.2m。表示注漿后能夠增加灌注樁的樁側摩阻力,以此提升樁基的承載力,保證建筑的穩(wěn)定性。
為提升高層建筑的樁基承載性,文中研究高層建筑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并對該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相關驗證,表明該施工技術能夠提升建筑樁基的承載性,降低建筑樁基沉降量,可為相關建筑工程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