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SOLO分類理論,本文以魯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電功率”知識為例,從“教—學—評”三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指向深度學習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評價活動與教學過程活動。這種“教—學—評”一致性設計,有助于教師動態(tài)調整課堂教學,提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率。
關鍵詞:SOLO分類理論;電功率;教學評一致性
1 理論基礎
1.1 “教—學—評”一致性及其結構關系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提出,強化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提升評價質量,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育人功能。[1] 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其含義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學習目標源于《課程標準》;②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源于已有的學習目標;③評價活動源于《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貫穿整個“教”與“學”活動,突出對學生關鍵能力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教—學—評”環(huán)節(jié)的統(tǒng)一。三者一致性的結構關系如圖1所示。
1.2 指向深度學習的SOLO分類理論
SOLO(全稱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類理論是依據(jù)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而設立的“進階式”質性評價方法。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約翰·比格斯(John Biggs)以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為依托,基于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fā)展順序,提出了SOLO分類理論5個認知層次,即前結構水平、單點結構水平、多點結構水平、關聯(lián)結構水平和抽象拓展結構水平。其中,“前結構水平”是學生在學習之前的基本認識,在物理概念學習中屬于對“前概念”的認知;“單點結構水平”是學生學習后對單一、基礎概念與規(guī)律的識記;“多點結構水平”是在單點結構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將基本概念與規(guī)律在生活中進行的簡單應用。[2]以上屬于SOLO分類理論中的“基礎認知”。而“關聯(lián)結構水平”與“抽象拓展結構水平”屬于SOLO分類理論中的“高級認知”,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能通過基本概念與規(guī)律的學習,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是學生對于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能通過調查研究、實驗探究等方式經歷探究過程,形成結論并解決問題。因此,SOLO分類理論的每個認知層次在學習中的含義如圖2所示。
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具有“內隱性”。因此,SOLO分類理論能從學生不同層次的認知結構中展現(xiàn)“遞進式”的學習目標。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和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習目標設計對應的教學活動,依據(jù)教學評價動態(tài)調整教學過程,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教—學—評”的一致性。
2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電功率“學”的設計
2.1 學習目標設計
依據(jù)“教—學—評”一致性的結構關系,學生的學習目標源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對應內容的解讀,是形成學習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半姽β省币还?jié)選自魯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三節(jié),其在電學部分內容中占有主導地位。教材將“電功率”放到了“能量”這一級主題中,《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的要求是“結合實例,了解電功和電功率,知道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調查常見用電器的銘牌,比較它們的電功率?!?sup>[3]《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電功率”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多點結構”與“關聯(lián)結構”認知層次的要求較高,著重突出“電功率”的實際分析與應用。因此,基于《課程標準》和SOLO分類理論,“電功率”一節(jié)對應學生認知層次的學習目標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對“電功率”學習目標的劃分可知,學生認知層次中的“單點結構”與“多點結構”所對應的是“電功率、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概念的認識與簡單應用,幫助學生形成“電功率”這一物理觀念。同時,為后續(xù)“比較不同用電器的功率”“運用電功率與歐姆定律之間的關系解決生活中與電功率相關的問題”奠定基礎,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對功率問題的“關聯(lián)結構”與“抽象拓展結構”層次的思維認知。
2.2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八年級已經學習過“功率”的概念,同時也剛學習完“電功”和“電能”的相關知識,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在新課學習時,多數(shù)學生能夠根據(jù)常見用電器功率的含義,理解電功率的物理意義,具備SOLO分類理論中“單點結構”的認知層次,即能夠“了解”和“簡單應用”。八年級的學生處在形象具體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期,對物理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具有感性認識。依據(jù)SOLO分類理論,多數(shù)學生在物理概念學習中,僅停留在對概念的“前結構”和“單點結構”層次的認識,其認知深度不足以滿足發(fā)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電功率教學活動時,既要突出概念的形成與生活中的應用,又要加強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對電功率知識的“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層次的認知。鑒于以上分析,本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1)重點是了解電功率基本概念的含義和物理意義,會進行簡單的功率計算。
(2)難點是運用電功率與歐姆定律之間的關系綜合分析,解決生活中的電功率問題。
3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電功率“評”的設計
“教—學—評”一致性要注重評價活動的“全程性”,即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將評價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突出形成性評價。評價活動的設計源于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課程標準》。因此,在實施評價活動后,教師將評價結果反饋到教學過程中,對照學習目標進行改進,進而完善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生認知層次從“單點結構”向“抽象拓展結構”的遞進式轉變,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對學生物理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電功率”教學評價指標設計如表2所示。
4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電功率“教”的設計
根據(jù)“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源于《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目標。由于“電功率”知識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對“電功率”基本概念的認知、理解與應用。依據(jù)SOLO分類理論,其學習目標從“前結構”到“抽象拓展結構”層次的認知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應將電功率概念的引入、生成、應用、綜合與SOLO分類理論的認知結構層次串聯(lián)起來,層層遞進。其教學活動流程與學生認知結構層次的對應關系如圖3所示。
在“電功率”概念的引入與生成階段,突出學生從概念的“前結構”認知到“單點結構”認知的層次轉變,教師運用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突出比值定義法的概念建構模式,明確電功率及相關概念的含義與物理意義,進一步形成學生對電功率“物理觀念”的認識;在“電功率”概念的應用階段,通過展示生活中常見用電器的銘牌,引導學生分析電功率大小的實際意義,再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如何節(jié)約用電,形成低碳環(huán)保的意識,突出學生對電功率相關概念“關聯(lián)結構”層次的認知;在“電功率”概念的綜合階段,突出學生運用相關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活動意識,激發(fā)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合作分析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認知水平從最基本的“單點結構”到“關聯(lián)結構”“抽象拓展結構”認知層次的轉變;同時,將形成性評價活動貫穿教學活動始終,既能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又能根據(jù)評價結果動態(tài)調整教學活動,促進本節(jié)課的“教—學—評”一致性。鑒于此,基于SOLO分類理論,“電功率”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與形成性評價活動的對應設計如表3所示。
5 研究啟示
“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活動源于《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下的學生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因此,課堂教學就會從“教”的目標向“學”的目標發(fā)生轉變。教師再依據(jù)SOLO分類理論對初中物理電功率知識的“教—學—評”一致性進行案例分析,從學生不同層次的認知結構出發(fā),對學習內容、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進行了分層。這種“遞進式”的認知層次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能厘清其教學思路,讓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也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4,44.
[3]胡曉雄.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學業(yè)質量水平的實驗試題評價及教學建議[J].物理教學,2024,46(7):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