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實踐,系統總結了壓砂地種植枸杞過程中耖砂、割草、清園、分砂、深松、施肥、覆膜、挖穴、栽植、扶桿、灌水、回砂等栽植建園技術,同時,利用壓砂地“土、砂、光、熱”等特殊資源條件,嚴格實行枸杞砂地建園、籬架綁縛、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機械除草、綠色防控等高效栽培管理技術,不但實現鮮果“兩季采摘”,增加鮮果產量,而且還實現了原生態(tài)種植,提高枸杞品質,使得壓砂地種植枸杞種得活、成活早、管得好、原生態(tài)、有品質。
關鍵詞:壓砂地; 枸杞; 生態(tài)種植; 栽植建園; 栽培管理; 高質量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S56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4X(2024)11-0074-05
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4.11.012
Key Technological Measures of Lycium barbarum Ecological Planting in
Rock-Covered Land
Chen Qingping1, Liu Maosheng1, Tian Xuexia1, Wang Ruihua1, Zhang Xuezhong1,
Zhu Jinzhong2, Kang Yandong2, Niu Senlin2
(1.Wolfberry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Zhongning County, Zhongning, Ningxia 755100; 2.Qixin Wolfberry Seedl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f Zhongning County, Zhongning, Ningxia 755100)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e,the planting technologies of Lycium barbarumin rock-coveredland, such as harrowing, cutting grass, clearing garden, rock separation, deep loosening, fertilization, mulching, digging hole, planting, trunk support, irrigation, rockreturning, etc., were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al resource conditions such as \"soil, rock, light and heat\" in the rock-covered land were used andtheefficien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Lycium barbarum garden in rock-covered land, hedge binding, pruning,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mechanical weeding,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tc.,were strictly implemented not only to achieve fresh fruit \"two season picking\", increase the yield of fresh fruit, but also to achieve successful plant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ycium barbarum, to achieve the survival of Lycium barbarum plantedin rock-covered land, surviving early, growingvigorously, managing successfully, being in original ecologyand high quality.
Key words Rock-covered land; Lycium barbarum; Ecological planting; Planting and garden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陳清平(1971—),男,寧夏中寧人,高級林業(yè)工程師,主要從事枸杞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24-05-27" 修回日期:2024-10-13
枸杞產業(yè)是我國西部地區(qū)特別是西北地區(qū)農民發(fā)家致富的支柱產業(yè),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枸杞已成為當地防風固沙、鹽堿地改良及生態(tài)建設的先鋒樹種。寧夏中寧縣白馬鄉(xiāng)、鳴沙鎮(zhèn)的山荒壓砂地由于壓砂石逐年風化,有效成分經雨水沖刷進入土壤,為土壤提供了豐富的礦質營養(yǎng),使壓砂地富含硒、鈣、鉀、鋅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在硒砂瓜面積逐漸減少后,為了解決壓砂地后續(xù)產業(yè)發(fā)展的出路問題,中寧縣枸杞企業(yè)和技術服務人員積極探索在壓砂地建立生態(tài)枸杞標準化栽培示范園。經過兩年多的管理和摸索,集成整理了一套適宜在退出壓砂地生態(tài)種植枸杞的高效配套栽培管理技術,以期為寧夏中衛(wèi)市及周邊省區(qū)壓砂地發(fā)展后續(xù)產業(yè),壓砂地枸杞生態(tài)種植及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科技支撐。
1 壓砂地枸杞種植模式
在壓砂地上種植枸杞,不僅面臨土壤貧瘠、水源不足、建園難度大等挑戰(zhàn),還需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枸杞高效種植及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等要求。為此,中寧縣枸杞種植企業(yè)和技術人員積極探索在壓砂地采用耖砂、割草、清園、分砂、深松、施肥、覆膜、挖穴、栽植、扶桿、灌水、回砂等栽植建園技術,總結壓砂地種植枸杞種得活、成活早、長得好的壓砂地枸杞種植模式。同時,在枸杞苗木成活后通過推砂機械回砂,恢復原地貌;利用壓砂地“土、砂、光、熱”等特殊資源條件,實行枸杞砂地建園、籬架綁縛、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機械除草、綠色防控等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充分發(fā)揮枸杞品種優(yōu)勢,不但實現鮮果“兩季采摘”,增加鮮果產量,而且還實現了原生態(tài)種植,提高枸杞品質,使壓砂地種植枸杞管得好、原生態(tài)、有品質。
2 品種選擇
壓砂地種植由于受干旱少雨、土壤貧瘠、耕作不便等條件限制,在枸杞品種選擇上應選擇耐瘠薄、耐干旱、抗逆性強、萌芽力強、成枝力強,能夠自花受粉且適合在惡劣環(huán)境下正常生長的枸杞品種,如寧杞1號、寧杞4好、寧杞7號、寧杞10號、寧農杞15號等。
3 栽植建園技術
壓砂地枸杞栽植質量直接影響枸杞苗木的成活和后期管理,因此,必須重視栽植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3.1 耖砂、割草、清園
春季枸杞栽植建園前,采用專用機械耖砂清園。拖拉機型號不同,耖砂清園機械的長短不同,一般長度在1.6~2.0 m,寬度在0.6~0.8 m,呈長方形。分前后兩部分,前面兩側各有40 cm長的支柱,支柱兩端固定鋼質鏟刀,寬度為20~30 cm,起到鏟砂、耖砂、割草的目的,鏟砂深度在15~20 cm;后面固定1排鋼質釘耒瓜,釘耒瓜長度為40~60 cm,間距為20 cm,起到耖砂、松砂和清園的目的。應用耖砂清園機械,可使全園砂石層松散、活動,同時將園地雜草清理出去。
3.2 劃線定行
在耖砂、清園結束后,使用帶GPS或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根據確定的行距進行全園劃線定行,再由工人跟在拖拉機后面撒白灰或滑石粉進行標記,確定栽植行。
3.3 分砂、深松
在劃定栽植行后,由帶GPS或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帶動分砂深松專用機械,對砂石進行分砂和對土壤進行深松。分砂深松機械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是2片鋼質分砂推砂犁片;后面是深松機,深松機寬度為80 cm,有2排鉤齒,鉤齒長為40 cm,間距為20 cm,前后錯落焊接。在拖拉機行駛過程中,以定植行為中心將定植行及兩側的砂石層分推到兩側,暴露出土層,推砂寬度一般要求在1.2 m左右;在分砂的同時,深松機將定植行兩側的土層進行深松翻土,深松寬度為80 cm、深度為40 cm。經過分砂、深松措施后栽植枸杞有利于枸杞根系生長發(fā)育。
3.4 施肥、旋耕
使用專用施肥機械,沿深松帶整行施入充分腐熟的商品有機肥或自制農家肥,每66.7 m2施肥量為3~5 t,以保證苗木成活后得到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施肥機械后面帶著旋耕裝置,使土、肥充分混合均勻,防止苗木栽植后部分有機肥沒有完全腐熟,導致燒根養(yǎng)分不均勻導致肥料利用率差。
3.5 覆膜
施肥后,采用覆膜機械對定植行進行覆膜,無色透明地膜厚度為0.012 mm、寬度為80 cm,形成60 cm寬的覆膜帶。用鐵鍬鏟土覆蓋到地膜上面壓實地膜,以利于土壤保墑、增溫,同時起到壓草作用。
3.6 挖穴
因定植行已經深松,人工挖穴比較容易,因此,人工在定植行覆膜帶上拉線定穴開口。即用鐵鍬挖出長、寬、深各40 cm的方形定植穴或直徑40 cm、深度40 cm的圓形定植穴,穴土放在一邊;開口后的殘余地膜收集起來,集中帶出園外處理,不要留在地里。
3.7 栽植、扶桿
在栽植時將苗木和支撐桿同時放入定植穴內扶直,填土至穴深1/2處;提苗舒展根系,將苗木和支撐桿提至苗木基部距地面25 cm的位置,根系處于20~40 cm位置,用腳踏實;填土至2/3處再用腳踏實;再填土至距地表4~5 cm位置,做到“一提二踏三填土”,這樣可形成淺樹窩,有效保證定植水不外流。支撐桿為粗度在2 cm、長度在1.5 m的竹竿,待栽植完成后將苗木與支撐桿進行綁縛,起到固定苗木的作用。另外,栽植后用土把栽植穴外圍地膜壓實,以起到保墑、增溫、壓草作用。
3.8 灌水
栽植后,用栽植前已安裝好的滴灌設施和管道及時足量滴灌定植水,每株滴水量在5~6 kg,每66.7 m2滴灌水量在20 m3左右,以促進枸杞根系和土壤緊密結合,提高苗木成活率。
3.9 回砂
在苗木完全成活并生長至6月份之后,采用攤砂機械將定植行兩邊的砂石攤回覆蓋到定植行,使砂石繼續(xù)起到保墑作用,并且恢復到原始自然生態(tài)。
4 栽培管理技術
4.1 籬架安裝與植株綁縛技術
在枸杞栽植完成后,沿枸杞行架設安裝籬架設施。每行枸杞樹2端各設置1根邊柱,行內每間隔10 m左右設置1根中柱,邊柱、中柱地下預埋深度約0.3 m。邊柱采用外徑3 cm、內徑2.5 cm的鍍鋅鋼制圓管,單根長度為3.4 m,邊柱形制為“" ”型,豎直高度為1.8 m,埋入地下深度為0.3 m,斜邊長為1.6 m。中柱使用外徑為3 cm、內徑為2.5 cm的鋼制圓管,單根長度為1.8 m,中柱形制為“∣”型,豎直高度為1.8 m,埋入地下深度為0.3 m。邊柱、中柱距離地面高度為1.5 m,在地面以下30 cm處使用水泥澆筑固定。在距地面高0.4、1.2 m處橫向拉2根12#塑皮鋼絲拉線,并固定在邊柱和中柱上;每株枸杞栽植時綁縛直立竹竿,高度為1.5 m,埋入地下0.2 m深,與拉絲形成90°夾角,拉絲和竹竿采用防曬繩進行綁定,起到固定扶桿的作用。將滴灌管通過滴灌管夾固定在地面上方0.4 m處的拉線上,避免滴灌管拖在地面,在除草、施肥時引起滴管損毀。
4.2 整形修剪與樹形培養(yǎng)技術
定植后的枸杞幼齡期樹體生長旺盛、發(fā)枝能力強,一年能萌發(fā)3~4次枝,宜及時摘心。幼樹期以整形為主,選留強壯枝條培養(yǎng)樹冠骨架,逐步擴大樹冠,培養(yǎng)枝組,增加結果枝。規(guī)?;C械化種植,枸杞樹定干高度一般為70~80 cm,定干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定干過低,第一層發(fā)出的結果枝條垂落在地表,濕度大,易發(fā)生病害,并且除草、施肥等操作不便,容易傷樹;定干過高,重心不穩(wěn),山區(qū)風大樹冠易傾斜,會影響枝條分布、樹冠面積及產量。
4.2.1 第一層樹冠培養(yǎng)技術
對于主干高度低于70 cm的苗木,先進行支撐棍綁縛,待苗木成活后再選擇從主干上萌發(fā)出的直立強壯枝綁縛,生長至定干高度后進行摘心封頂,促發(fā)側枝。對于主干高度高于70 cm的苗木,定干后進行支撐棍綁縛,待苗木完全成活進入生長期后,將主干下部50 cm以下萌發(fā)的新芽、新梢全部用修枝剪剪除,不可用手直接掰除。在主干上部20 cm的整形帶內選擇4~5個分布均勻、位置合適、和主干夾角在30°~60°的斜生強壯枝作為第一層主枝,于8~12 cm處短截,弱枝重短截,壯枝輕短截;整形帶內所發(fā)出的直立枝及與主干夾角小于30°的斜生枝全部剪除;如沒有角度合適的側枝作主枝,可將與主干夾角在30°左右的側枝,通過捋、拉、撐方法將側枝改造成角度稍大的可用枝條,短截后作為主枝培養(yǎng)。主枝短截后經過一段時間生長,在剪口附近會萌發(fā)出角度不同的3~5個枝條,對與主干夾角小于30°的強壯枝及時進行疏除;對角度在30°~60°的強壯枝條繼續(xù)短截,短截長度在10~15 cm,促發(fā)二級側枝;對角度大于60°的枝條長放不剪,自然生長。當二次枝長長后,于12~15 cm處短截,采用同樣的方法,經過3~4次修剪促發(fā)長出三級側枝、四級側枝,培養(yǎng)結果枝組。
4.2.2 第二層樹冠培養(yǎng)技術
第二年春季,采用上年的修剪方法,不斷擴大樹冠,穩(wěn)固樹形。第二年秋季或第三年春季,選擇主干上部或主枝上萌發(fā)的距主干距離小于3 cm的直立徒長枝,選留1~2個粗壯枝條于45~50 cm處摘心封頂,待其生長穩(wěn)固后剪除1枝,保留位置最合適的1個粗壯直立徒長枝作為中心干培養(yǎng)。待其發(fā)出側枝后選留4~5個分枝作為第二層主枝,培養(yǎng)第二層樹冠。最終培養(yǎng)成一個骨架穩(wěn)固、樹勢均衡、樹冠圓滿,冠形緊湊,冠層清晰,枝條通順,分布均勻,角度開張,樹膛通風透光良好的豐產樹形。
4.3 水肥管理與配方施肥技術
水肥一體化是借助壓力灌溉系統,根據土壤養(yǎng)分含量和枸杞需肥規(guī)律,將可溶性固體肥料或液體肥料與灌溉水相融,通過管道和滴頭將肥水均勻、定時、定量滴灌到枸杞根系生長區(qū)域,進行精準灌溉和施肥,起到節(jié)水、節(jié)肥、減少人工投入的作用,實現水、肥資源同步高效利用,在很短時間完成灌溉和施肥任務,達到既節(jié)水又節(jié)肥的雙重目標,大幅度提高枸杞綜合生產能力。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優(yōu)點是肥效快、養(yǎng)分利用率高,較常規(guī)施肥節(jié)省肥料,能大大降低園地因過量施肥而造成的水體污染問題,同時,可以大幅度降低施肥人工成本投入。
4.3.1 春梢生長期
4月上旬至5月上旬,土壤較干,頭水滴灌量要大,每667 m2滴灌量以40~60 m3為宜;之后在表層土壤稍干時開始滴水,滴灌次數為3~4次,土壤含水率達到35%左右,每次每667 m2滴灌量為20~25 m3。期間滴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腐殖酸水溶肥和微量元素水溶肥為補充。每667 m2施肥量為尿素9~11 kg、磷酸銨3~4 kg、腐殖酸水溶肥15 L、微量元素水溶肥0.5 L。
4.3.2 現蕾開花期
5月中旬至6月中旬,表層土壤稍干、土壤含水率在20%左右時開始滴灌水,滴灌次數為3~4次,每次每667 m2滴灌量為15~20 m3,以25 cm深土壤濕潤時停止滴水。現蕾開花期是需肥高峰期,根據枸杞長勢情況,期間滴肥3~4次,施肥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腐殖酸水溶肥為補充。每次每667 m2施肥量為尿素7~10 kg、磷酸銨5~6 kg、單質硫酸鉀3~4 kg、腐殖酸水溶肥5 L。
4.3.3 夏果成熟期
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表層土壤稍干時開始滴灌水,滴灌次數為3~4次,每次每667 m2滴灌量為10~15 m3,以25 cm深土壤濕潤時停止滴水;期間滴肥2~3次,施肥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腐殖酸水溶肥為補充;每次每667 m2施肥量為尿素8~10 kg、磷酸銨5~6 kg、單質硫酸鉀6~8 kg、腐殖酸水溶肥5 L。
4.3.4 夏秋休眠期
8月上旬至9月上旬,根據降水情況滴灌水2~3次,每次每667 m2滴灌量為15~20 m3,以25 cm深土壤濕潤時停止灌水;期間滴肥1次,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腐殖酸水溶肥和微量元素水溶肥為補充;每次每667 m2施肥量為尿素8~9 kg、磷酸銨3~4 kg、腐殖酸水溶肥15 L、微量元素水溶肥0.5 L。
4.3.5 冬季休眠前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入冬季休眠前要灌足冬水,冬季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不能灌水,土壤干旱。因此,冬水滴灌量要大,每667 m2以40~60 m3為宜。
4.4 行間除草與生態(tài)調控技術
針對壓砂地吸熱增溫、吸濕保墑特點,壓砂地枸杞園采用除草和割草相結合的除草方式。
4.4.1 枸杞行內除草
枸杞行內水肥充足,雜草生長茂盛,但由于樹體影響,除草不易。因此,采用冠下避障除草機鏟除冠下及行內雜草,結合人工除草較為可行,成本最低。
4.4.2 枸杞行間除草
春、秋季溫度不太高時,采用耖砂機在行間耖砂,或旋耕機在行間旋耕,起到除草和增溫作用;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由于砂石的吸熱作用地表溫度特別高,影響枸杞根系正常生長。因此,要定期采用割草機械在距地面10~15 cm處割斷較高的雜草,使雜草長不高、長不大,實現以草調溫,遮擋陽光直接照射地面,起到降低地表溫度的作用。
4.5 綜合防治與綠色防控技術
枸杞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首先,枸杞基地要配備測報人員,在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的同時,指導病蟲害防治;其次,要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枸杞植株抗病抗蟲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再次,在采收期采用石硫合劑、硫磺膠懸劑等礦物源農藥,印楝素、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以及綠僵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源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以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最后,在枸杞生產非采摘期,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蟲害防治,注意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4.5.1 萌芽前期防治
徹底清園:3月中旬之前將所有修剪下來的枝條和地表殘葉、殘果進行集中清除,并將園中和田邊的雜草、落葉及根蘗苗全部清除干凈,并帶離園區(qū)進行深埋或銷毀,以有效減少越冬害蟲、病菌基數,為當年豐產穩(wěn)產打下良好基礎。
全面封園:3月下旬至4月初,枸杞萌芽前,采取自制石硫合劑3~5波美度,或晶體石硫合劑150倍液對樹體、地面、埂邊、溝邊、草叢進行全面封閉,以降低蚜蟲、木虱、薊馬、負泥蟲、癭螨、銹螨等越冬害蟲基數。
4.5.2 采果前期防治
農業(yè)措施:4月中旬至5月下旬,枸杞采摘前每5~7 d進行1次夏季修剪,剪除植株根莖、主干、膛內、主枝上萌發(fā)的無用萌芽或徒長枝,消除害蟲適生場所。
藥劑防治:4月初至5月底,大多數害蟲逐漸開始發(fā)生為害,是全年防控的關鍵期,要大力控制壓低蟲口基數。4月初(枸杞萌芽期)重點防治枸杞木虱成蟲和卵;4月上旬(展葉期)至5月上旬(新梢生長期),重點防治癭螨、木虱、毛跳甲、蚜蟲、負泥蟲;4月下旬和5月中旬(枸杞現蕾期),重點防治紅癭蚊;5月中下旬(花期),重點防治薊馬。選用推薦使用的低毒低殘留農藥,以“殺蟲劑+殺螨劑”配方,抓住關鍵期,嚴格按照藥劑間隔期,交替使用藥劑防治2~3次。
4.5.3 夏果期防治
5月下旬至7月下旬,枸杞處在生長結實、采收期,各種病蟲害種類多、蟲態(tài)復雜。在防治蚜蟲、木虱、薊馬、癭螨、黑果病等主要病蟲害的同時,兼顧蛀果蛾、負泥蟲等次要害蟲的防治。要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宜采用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生物源農藥和天敵協調控制的綜合防控技術,控制施用化學農藥。
農業(yè)防治:結合夏季修剪,剪除徒長枝、短截中間枝,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惡化害蟲生存環(huán)境;定期滴灌補充土壤水分,配方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補充追施腐殖酸水溶肥,提高土壤養(yǎng)分和有機質含量,增強樹體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及時除草(割草),既可破壞害蟲寄生場所,又可防止地表溫度過高,傷及枸杞葉片。
生物防治:可選用植物源農藥,如印楝素、除蟲菊素、藜蘆堿、苦參堿等;或礦物源農藥,如硫磺粉、硫懸浮劑、石硫合劑、礦物油等;或微生物源農藥,如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以上3種農藥進行交替防治,每種農藥使用不超過2次。
物理防治:采用色彩誘捕器、食誘劑、殺蟲燈等進行誘殺害蟲。
化學防治:在病蟲害暴發(fā)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選擇推薦使用的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且要嚴格控制安全間隔期。
4.5.4 秋果期防治
8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枸杞植株以防治病害為主,兼顧防治蟲害。
農業(yè)防治:8月中、下旬秋梢生長期,剪除植株根莖及頂部萌發(fā)的徒長枝,滴灌后及時除草,打破害蟲寄生場所。
藥劑防治:主要采用生物農藥與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進行協調防控,在做好蟲害防治的同時,重點做好白粉病、炭疽病防治。8月中旬至9月上旬采用推薦的化學農藥,在保證安全間隔期的基礎上防治病害及蟲害1~2次,將發(fā)生危害程度控制在防治指標以下。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秋果采收期,主要采用礦物源和生物源藥劑進行防控。
4.5.5 越冬前防治
11月上旬,各種害蟲、害螨、病菌即將進入越冬狀態(tài),是降低病菌、蟲卵越冬基數的好時機,因此,在落葉前對樹冠、地面、田邊、地埂、雜草全面噴施化學農藥,進行越冬前的病蟲害防治。當年紅癭蚊和實蠅發(fā)生的產區(qū),在冬灌前撒施3%辛硫磷于樹冠下,每667 m2施用量為2~3 kg,施藥后立即滴灌封閉。同時清潔園地,將修剪下來的枝條,振落下的殘留病蟲果,園中及埂邊雜草、萌蘗苗等帶出園外,集中處理。
5 小結
壓砂地枸杞生態(tài)種植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擇、砂地建園、籬架綁縛、水肥管理、機械除草、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通過以上技術措施的嚴格落實,不但可以實現壓砂地生態(tài)種植枸杞栽得活、管得好的目標,而且可以促進枸杞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改善。未來,枸杞產業(yè)要逐步走“產業(yè)生態(tài)化、生態(tài)產業(yè)化”的發(fā)展路子,進一步加強枸杞良種良方的示范、推廣,為推進枸杞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撐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胡忠慶. 枸杞優(yōu)質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李丁仁,李爽,曹弘哲. 寧夏枸杞[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3] 曹有龍,何軍. 枸杞栽培學[M]. 銀川:陽光出版社,2013.
[4] 陳清平,胡忠慶. 枸杞生產加工適宜技術[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8.
[5] 張學軍,陳曉群,羅健航,等. 枸杞水肥一體化技術規(guī)程:DB64/T1204—2016[S]. 2017-03-28.
[6] 何嘉,張蓉,王芳,等. 枸杞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guī)程:DB64/T1877—2023[S]. 2023-05-21.
[7] 戴國禮,張波,周旋,等. 枸杞籬架栽培技術規(guī)程:DB 64/T1212—2016[S]. 2017-03-28.
責任編輯:李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