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音樂的散文隨筆集。對于音樂,我?guī)捉粺o所知,于是閱讀變得舉步維艱。讀書,我喜歡遵從自己的內心,以探索求知的態(tài)度追本溯源。從文字到音樂再到文字,在緩慢的閱讀和聽音過程中,我逐漸沉入其中。
《音為愛——高翔音樂隨筆精選》是高翔老師多年聽音心路歷程的集中呈現(xiàn),也是他對中外不同風格流派音樂作品先驗式的賞析和解讀。在行文方面,他擅于用詩性的語言,以短促跳躍的章節(jié)、唯美傾情的詞語,對音樂進行解構。文章在吉光片羽間閃回,在富含哲理、呢喃的敘述中,流淌的音樂嬗變成文字詩性的魅力,以至于那些有關的背景資料、歷史因由說明,也成了讀者不得不修習了解的知識儲備。
或許是共同的鐵路職業(yè)習慣,在四卷音樂隨筆中,我尤為鐘情第一卷《風笛悠悠》,那些“與火車有關的音樂”。
當悠揚的汽笛聲響起,在馬修·連恩《布列瑟農》深沉優(yōu)美的旋律中,感受自然和生命之美,諦聽人與動物最本真的愛與呼喚?;疖噺囊粋€車站駛向另一個車站,從一座城市穿過另一座城市,無論起點還是終點,距離始終存在。那是勒維恩在《離家五百里》為藝術而奔波的過程。低沉的吉他旋彈撥響,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在暮年回首:前塵往事一夢中,只有耳旁掠過的微風,漸漸消融在一片云淡風輕中。
“一聲沖天的轟鳴/載著十七歲的夢/奔馳的綠皮火車/擠滿了種種陌生”,這是徐譽滕的《綠皮火車》。那鐫刻了流年和記憶的前行,有困頓慌張的沉重嘆息,也有時光溫柔的輕快足音,有初生牛犢的青澀勇猛,也有驀然回首的驚心和釋然。跨過漫長、懷舊的曲調,我們昂首闊步進入高鐵時代,而綠皮火車仍然承載著光榮使命在山山水水間穿行。正是這新與舊的傳承接續(xù),演繹、豐富著歷史和時代中的人間煙火,世俗眾生。
羅大佑的《火車》則永遠浸滿歌者高亢熾烈的情感?;疖嚂r快時慢、周轉往返,帶著萬家燈火,也帶著他的牽掛和情深。簡單優(yōu)美的旋律,親切自然的演唱,不經意間就把人帶回了過去的時光。
這些精選的有關火車的音樂,拓展了“火車”這個我們津津樂道的固有名詞所能表達的邊界?;疖囎詺v史煙塵中一路走來,從人類的視角看過去,這龐然大物既代表團聚也代表離別,既是距離的物化也是抵達的表征,有時隱忍,有時堅強,有時脆弱——無論怎樣,這偉大的載具始終傳遞著人類的思想情感,它氤氳著文明與進步行程中聚訟不息的歌聲和詠嘆。
樂音響起,眾生匆忙。在《音與愛——高翔音樂隨筆精選》中表述的火車,是摻雜了人的諸多情感的火車。始于音樂,傾情于諦聽,止于文字。作家把情景框定在某人某地具體氛圍中,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描述,抵達音樂或者人的本質主題。它是《離家五百里》的火車,是竹內瑪莉亞的《車站》,是《霧中列車》《早班火車》,是《浪漫鐵道》……主角登場,在命運的磨礪中恒定前行,正如火車接近或離開的瞬間,留下的只是那些或精彩或令人唏噓的故事。
這里的火車,是寫實的火車,也是寫意的火車?;疖嚨碾[喻意義,在作家不著痕跡的表述中,補綴、勾連著人的情緒生發(fā)和彌散,有時又渲染、烘托、反襯著人的品性。無論音調變低、拉長,還是戛然而止,火車成為凝固的背景,留給人無限的遐思和繾綣。
2020年秋冬之際,因為一次集體創(chuàng)作活動,我有幸和高翔老師在金城蘭州有一次短暫相聚。那時,我主要寫一些鐵路題材的詩歌作品,期間多次得到他的指導,也認真拜讀過他的早期作品,深為其流暢的筆調、精準的敘述所折服。
高老師畢業(yè)于西北師大中文系,又長期在鐵路宣傳陣地磨礪,對于文字有近乎嚴苛的要求。技巧當然是作家長期沉浸在文字中而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一種最為恰當?shù)谋硎龇绞?,也是高老師經常提及的看一篇文章?yōu)劣首先要看其是否“專業(yè)”。“專業(yè)”是對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對讀者最基本的尊重。但我想他終究還是以詩人的氣質進行著謀篇定局,只不過在隨筆行文中多一份儒雅,有諸多散碎的東西,以期面面俱到。
《音為愛——高翔音樂隨筆精選》是一位聽音者對音樂的自我理解和闡述?!扒閯佑谥卸杏谘裕灾蛔愎枢祰@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詩釋樂,據(jù)其同源性來展開是明智的選擇,但也面臨“匹配性”的問題,即闡述性語言既不能偏離原歌詞(詩歌),又要盡量避免語義上的重復,既要契合音樂具體的環(huán)境和事件,又要生發(fā)出新的語義和情境(吸引讀者的要求)。作家以扎實的文學功底,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延展,熨帖而又準確地使聲音物化,變抽象為具象。
書中除了引用音樂原始歌詞(詩歌)外,還以大篇幅的詩性語言對聲音進行描摹、復刻和延展,使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擴充。它可能是一部中外經典電影,也可能是一部優(yōu)秀紀錄片音樂,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通過記憶和檢索,結合個體經驗產生的瞬時情緒爆發(fā)。《卡薩布蘭卡:飛逝的時光與凝固的誓言》《最后的莫西干人:家園的獻詞與靈魂的悲歌》《河西走廊:流淌在旋律中的千年記憶》等,作家把自己的賦詞或前置、或中懸、或后綴,使行文疏密有致、渾然天成。從聆聽到闡述,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定義為一次詩意的行走。
高翔老師很擅于“造境”。他總是能把聽音的過程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之中,思緒隨時間變化而流轉,情感隨空間變化而起伏,無聲無息地把讀者引領到不同的情緒氛圍之中?!霸谇锶盏狞S昏,坐在木質窗前,聆聽蔡琴。面前是一杯飽含溫暖的香茗或者咖啡”,“慵懶的陽光,透過薄薄的紗簾,輕輕地圍裹著你”,“這種感覺源于記憶的糾纏,桃花飄飄搖搖落了一地”,“正是蔡琴,讓我們保留了這最后的香醇”(《蔡琴:漫長的回憶和優(yōu)雅的訴說》)。人物、場景、思緒,彼此交織、回環(huán)往復,唯美的意境很容易讓讀者共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無論是國風民樂,國內外流行音樂、民謠,還是純粹的古典音樂,正是這種不著痕跡的“造境”功夫,使讀者有了強烈的代入感,也使得那些說明性的文字不至于因信息量蕪雜而顯得枯燥、可有可無。這應該是技巧大于形式和內容的傳承,也是作家“功夫在詩外”的筆墨涵養(yǎng)。
從聽音到文字,在慢節(jié)奏的閱讀中,我試圖一點點接近音樂的語言,也試圖從文字中傾聽到那些流動的樂音,盡管步履蹣跚、百不就一,但我相信自己在某個瞬間是通透的,內心和靈魂獲得了片刻的慰藉、洗禮。我愿意把這個過程也定義為“一次詩意的行走”。
“它教我劃船,甚至在我尚未學會揮槳之時”?!兑魹閻邸呦枰魳冯S筆精選》,也因為愛!值高翔老師新書付梓出版之際,以此為賀!
作者簡介:鄒進林,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供職于蘭州局集團公司武威南車務段。作品散見于《人民鐵道》《蘭州鐵道報》《甘肅日報》《飛天》等報刊。詩歌《一個雨夜的特征》曾獲咸寧桂花詩賽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