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間,馬一浮在題跋、書信中屢次提及『筆紙不佳』一類問題,通過對馬一浮書法論述及書法作品的整理分析,筆者認為馬一浮遇到的不是工具問題,而是碑帖轉(zhuǎn)換過程中的用筆方式問題。馬一浮推崇『儒雅』『雋永』的鐘王書風,抵觸『雄奇遒放』的北碑書法,這樣的書學理念與他長期的書寫習慣并不十分吻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行書創(chuàng)作的高度。
關鍵詞:馬一浮 筆紙不佳 碑帖融合
書法困境
筆者在翻閱《馬一浮書論類編》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馬一浮在其書畫題跋、書信中提及『筆不佳』『筆無力』『毫弱紙輕』等工具問題多達十余次,對于缺乏順手好用的筆紙感到十分無奈,如:『屬書各件,昨日映雪為之,頗不草草。唯鄙性不喜界格,來紙稍生,又嫌滯筆,故為易紙重書,幸勿斥其妄。』1『蜀中苦無佳筆,名為鼠須,實不中使。如驅(qū)疲兵御悍將,不應御令,往往敗人意。腕底雖有羲之化身,畏此拙筆,亦將退避?!? (《圣教序臨本自跋》)『昔之鼠須,今之狼毫也。蜀中筆工劣,縛狼毫過松,下筆不聽使轉(zhuǎn),易至肥重無力,令人少興。湖南兔毫已敗,不得已而用此,體勢頓減。乃知筆墨精良,亦是書家福報,不可強也。癸未秋九月記?!?(《枯樹賦寫本自跋》)『有人餉以湖南雞狼毫,因試之,恨其纖弱,安得兔毫繭紙,作快意書?』4 (《與豐子愷書論詩書》)
從馬一浮的題跋中不難看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毛筆是勁健有力、彈性充足的兔毫筆,但手頭上的毛筆疲軟、不聽使喚,難以寫出爽利的效果,令其倍感失望。毛筆的制作十分復雜,包括毛料選取、毛料調(diào)配、切定筆形、綁固筆頭等幾十種工序,不同地域、不同筆工所制毛筆性能差異很大,這是客觀的事實,詳細可見朱友舟博士論文《中國古代毛筆研究》。但對于馬一浮這樣的名流,居然找不到一支順手的毛筆并因此而大發(fā)感慨,卻也令人有些意外。
對于此現(xiàn)象,有幾位學者在文中有所提及,方愛龍認為『馬一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毛筆是有一定選擇的,但在避寇西地期間,于題跋中多次感慨苦無佳筆而屢用退筆書之。』5龔鵬程稱『他還常對寫字時毛筆的狀況加以敘述……由筆的狀況具體聯(lián)系到筆法的問題。此類文字,不是不關注筆法的論者所能措意的?!?劉超稱:『以上兩段跋文可以看出馬一浮因毛筆工具的拙劣而不得《蘭亭》筆法的苦惱,但是他還是比較樂觀的,「自用調(diào)心」克服客觀條件的障礙,并能夠從《懷仁集字圣教序》中探得「右軍風味」來慰藉自己?!?
以上幾位學者都注意到馬一浮對筆紙的不滿,但在這一問題上面都沒有做更多的停留,也沒有對馬一浮『筆紙不佳』的說法表示任何質(zhì)疑。那么,事實上真的如馬一浮所說『蜀中無佳筆』嗎?筆者對馬一浮相關書論及其書法作品深入調(diào)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馬一浮之所以反復提及『筆紙不佳』是因為其書法創(chuàng)作遇到了困境,接下來,筆者將對此進行詳細探討。
(一)馬一浮往往在書寫『二王』帖學作品時會抱怨『筆紙不佳』,而在寫碑學一路作品的時候,對筆和紙卻沒有提出疑問。這說明很可能馬一浮遇到的不是工具問題,而是用筆方式的問題。
在臨習《蘭亭序》的題跋中,馬一浮稱:『今時筆工劣,名為狼豪,往往縛麻為之,用時不聽命。蓋麻性疏而不能斂,軟而不能直,故受墨多則易鋪而成墨豬,及其稍減漲墨,則立成枯渴,猶飛白矣。是直書家之一厄也。』8
在馬一浮看來,當時毛筆做工很差,名為狼毫,實則用麻代替,而麻的性能太軟不夠勁挺,如果沾墨過多就容易成墨豬,但沾墨少又容易枯竭。
在臨習《圣教序》的題跋中,馬一浮稱:『蜀中苦無佳筆,名為鼠須,實不中使。如驅(qū)疲兵御悍將,不應御令,往往敗人意。腕底雖有羲之化身,畏此拙筆,亦將退避?!?在臨習《書譜》的題跋中,馬一浮寫道:『壬午初冬臨寫一過,毫弱紙輕,不能如意。差免遲滯之失而已?!?0與之相反,他在臨寫篆隸等碑學一路作品的時候,并沒有對筆紙?zhí)岢鲆蓡柣虮磉_不滿,如《石鼓文臨本自跋》中稱:『癸未七月,暑雨新霽,就竹窗涼處寫以自適,頗無滯筆?!?1《張遷碑臨本自跋》稱:『以鋪毫書之,頗得其骨,惜不令蝯叟見之?!?2這足以表明馬一浮在書寫篆隸的時候,筆紙的狀態(tài)是令他滿意的。
此外還有一個信息十分重要,在臨懷素草書《小園賦》的題跋中,他說:『偶寫此賦,苦毫纖,遂純以中鋒運之,亦頗自如,乃有類于以錐畫水沙之趣。清人唯伊墨卿能解此?!?3也就是說,當馬一浮發(fā)現(xiàn)筆毫纖弱,便調(diào)整用筆方式,純以中鋒書寫行草書時,感覺『亦頗自如』,甚至能夠體會到顏真卿所說的『如錐畫沙』的意趣。這就更加能夠說明只要合理運用篆隸筆法,就算是不太理想的筆毫,也能夠?qū)懗隼硐氲男胁輹髌贰9P者由此推斷,馬一浮遇到的不是書寫工具問題,而是用筆方式的問題。
(二)馬一浮屢次提及『筆紙不佳』的時間正好與其行書創(chuàng)作從碑轉(zhuǎn)向帖的時間重合,這就更進一步證實了筆者的推測——馬一浮遇到的不是工具問題,而是碑帖轉(zhuǎn)換或碑帖融合的用筆問題。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馬一浮最早提到『筆紙不佳』是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其《圣教序臨本自跋》稱:『蜀中苦無佳筆,名為鼠須,實不中使。如驅(qū)疲兵御悍將,不應御令,往往敗人意?!?4此后,馬一浮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圣教序臨本自跋》《書譜臨本自跋》,一九四三年七月《圣教序臨本自跋》,一九四三年十月《枯樹賦寫本自跋》《小園賦寫本自跋》中屢次提及『力不能達毫尖』『毫弱紙輕,不能如意』『下筆不聽使轉(zhuǎn)』一類問題。
而從《馬一浮書法集》收錄的作品來看,一九四二年恰好可以看作是馬一浮行書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一九四二年以前,馬一浮的行書兼容碑帖、碑味更濃,如一九四○年所作《致嗇庵詩手》卷(圖一),用筆蒼勁遲澀,多取橫勢,圓渾連綿,似與康有為暗合,偶有抬肩方折翻轉(zhuǎn)筆畫,呈現(xiàn)章草筆意。而從一九四二年開始,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雖然還是兼具碑帖,但朝帖學轉(zhuǎn)向的意味明顯,行書作品中通常是帖多于碑,如一九四二年六十歲時所作《題弘一法師吉祥相詩札》(圖二)、一九四三年所書《自作詩冊頁》、一九四五年所書《自作詞小品》等,章法疏朗,結(jié)體緊收,字體斜向取勢,相比之前更加精致俊麗,整體與二王書風較為相近。而且,這一類行書創(chuàng)作風格一直延續(xù)到馬一浮的晚年。方愛龍在文中也提到『六十歲以后,馬一浮開始大量臨習鍾繇、王羲之諸帖,并由此開始走向自我風格的成熟。他對鐘王法帖的大量艱苦臨習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開始的。』15
很顯然,馬一浮屢次抱怨『筆紙不佳』的時間與其行書創(chuàng)作由碑轉(zhuǎn)向帖的時間正好重合,說明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期間,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處于一種相對困惑、糾結(jié)的狀態(tài)當中。毋庸置疑,馬一浮的書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碑學與帖學在審美取向以及用筆方式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就算是馬一浮這樣學貫古今中西的通人,在碑帖融合之路上也同樣會遭遇困境,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從馬一浮遺墨來看,其大字行書的水準遠遜色于其小字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出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未臻通達之境,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從碑轉(zhuǎn)向帖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馬一浮書法集》中所收集的行書作品以小字居多,大字作品較少。『游子佳人』五言聯(lián)(圖三)和『唯將恐與』七言聯(lián)(圖四)這兩件對聯(lián)作品的尺幅分別為一百二十七厘米乘以三十一點二厘米,和一百四十九厘米乘以二十八厘米,單字在十二厘米左右,在《馬一浮書法集》中算是字形偏大的行書作品。客觀來講,這兩件作品整體上中規(guī)中矩,雖然用筆圓潤、字形端莊,但與其小字行書相比,缺少了那種清勁通透、自然灑脫的氣質(zhì),甚至連有些撇畫和點畫都顯單薄,正如古代書評中所說『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铦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16。
大字行書創(chuàng)作與小字多有相通之處,但又有所差別。小字行書強調(diào)精致細膩的用筆、雋秀典雅的結(jié)體,以韻取勝;而大字作品則講求雄渾樸茂的線質(zhì)和沉穩(wěn)寬博的姿態(tài),以氣勢取勝。小字行書多以二王帖學為法則,大字行書則往往融合碑學以增強骨力,大、小字適用的場景也不盡相同,清代書法理論家阮元曾有過經(jīng)典總結(jié),稱『短箋長卷,意態(tài)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jù)其勝』17。意即帖學書法適合書寫小字尺牘手札,碑學則更適合大字榜書匾額。
令人遺憾的是,馬一浮直接采用小字行書的方式寫大字,偏重于起、收筆的映帶回環(huán)之勢,點畫中段平鋪直過,顯得較為單薄空怯。這與他的大字行書創(chuàng)作觀念有很大關聯(lián),他在《東方先生贊臨本跋》中寫道:『變小為大,變大為小,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莖草。頗極法喜游戲之妙。乃知唐人別無伎倆,一一皆從羲之放大耳。』18
在馬一浮看來,大字行書創(chuàng)作只需將王羲之書法放大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歷史上行草大家黃庭堅、王鐸等人都是在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方獲成功,關鍵之處便是增加了線條中段的頓挫起伏,這一點與碑學提倡的『中實』觀點非常相近。
此外,馬一浮的審美趣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大字行書創(chuàng)作的水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后,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基本遵循他所提倡的『儒雅』『雋永』理念,對『雄奇遒放』的碑學書風基本持抵觸態(tài)度,甚至認為清末書家受北碑的誤導而走向歧途,如:『鍾、王并挹玄言,故神味雋永;魏、齊諸刻,已流夷俗,故益騖險峻。乃清末諸賢,競尚北碑,此夷狄之禍所由亟也?!?9(《伊墨卿字卷跋》)『北碑實祖元常,多尚骨力而乏其韻。熟臨《戎路帖》自知之,恨解人難遇耳?!?0(《雜臨碑帖跋》)『云峰諸刻,如《論經(jīng)》《觀?!贰短熘?,皆雄奇遒放,唯下碑最雋雅可法。筆勢近《楊孟文頌》,結(jié)體實鍾元常之遺則也。近世書家多橅是碑,乃以《龍門造象》體勢出之,遂如刀鐫斧削,箭拔弩張,翻成惡道。有似索虜之亂華,無復儒雅氣象。即此亦可以觀世變也。』21(《臨鄭文公碑跋》)
如此就導致兩種問題的出現(xiàn):一是較少鋪毫,多用筆尖22,無法寫大字;一是書寫時較少變換鋒面,點畫中段缺少頓挫起伏動作,線條質(zhì)量不夠豐富。而且,從其臨寫的篆隸書來看,也往往是采用單面筆鋒,且鋪毫較少,導致其大字作品缺乏張力和感染力。事實上,晚清民國時期,沈尹默、白蕉等帖學大家的大字作品也多遜色于他們的小字作品,而沈曾植、于右任等碑學大家就不局限于小字創(chuàng)作,甚至字愈大愈奇,如此看來,對于大字行書創(chuàng)作,碑帖融合無疑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線。
(四)馬一浮關于碑與帖的理論和實踐存有明顯矛盾之處,這應該是馬一浮遭遇書法困境的根源所在。
第一,雖然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明顯帶有碑帖結(jié)合的色彩,但他明確提出不分碑帖的書學觀點23,沒有正視碑與帖的差別,導致他由碑轉(zhuǎn)向帖的過程缺乏自覺的意識。
從理論上講,『碑帖同源』『碑帖一體』的說法并無不可,但在實際書寫中,碑學用筆和帖學用筆的方式存在明顯差別。自晚清以來,隨著書法理念和書寫場景(包括尺幅、紙張等)的變化,碑帖結(jié)合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書法創(chuàng)作方式。
從審美角度看,碑學講求厚重、生拙、蒼勁,帖學追求精致、研美、俊逸;從技術層面上講,碑學更加重視線條的中段,帖學則更強調(diào)兩端。二者對于筆和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書寫研美流利的帖學需要彈性好的硬毫筆(包括馬一浮所說的『兔毫』『狼毫』『鼠須』)以及偏熟的紙張,而碑學則恰恰相反,用偏軟的筆毫在生宣上更能表現(xiàn)那種遲澀雄渾的質(zhì)感。因此,當馬一浮在使用軟毫筆書寫行書時,他習慣性地依賴毛筆的彈性,運用帖學用筆書寫,自然會感到別扭,難以獲得流暢、爽利的書寫感。
第二,馬一浮長期臨習古代篆隸魏碑等經(jīng)典作品,但他沒有揚長避短,反而極力追求『儒雅』『雋秀』的鐘王帖學書風,最終其行書創(chuàng)作既無法突出帖學精致、細膩的特質(zhì),也沒能將碑學雄強恣肆、遲澀奇崛的特點加以提煉,無法達到心手雙暢的理想境界。
從目前能收集到的資料看,馬一浮很早就接觸碑學,早年取法歐陽詢父子,并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臨習了包括《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盤》《石門頌》《魯峻碑》《張遷碑》《石門銘》《鄭文公碑》等在內(nèi)的大量篆隸魏碑作品。但令人費解的是,一九四二年前后,馬一浮的書學觀念發(fā)生很大變化,其行書創(chuàng)作以鍾繇、『二王』書法為極則,極力推崇儒雅書風。
對于此種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選擇,章建明、馬鏡泉和姜壽田等學者發(fā)表有不同的理解。章建明、馬鏡泉認為馬一浮的行書將碑學的雄強和帖學的清新處理得很和諧,稱:『馬先生將北碑結(jié)體的強悍之氣,融合在王字里,使王字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呈現(xiàn)出老辣縱橫的藝術特色。章法是清新的,而結(jié)體又是那樣雄強不羈,從表面上看,它們二者是根本對立的,互相排斥的,然而,它們在馬老的作品里卻統(tǒng)一得和諧無間?!?4
而姜壽田則認為在碑學思潮籠罩之下,帖學尚未完全恢復,馬一浮書法難臻魏晉之境,并稱:『從馬一浮對董其昌、沈寐叟的取法中,可以看出馬一浮創(chuàng)作觀念中存在的深層矛盾。他心儀董其昌的淡意禪理,但又不滿意其枯瘠;他傾心于沈寐叟的生拙奇肆,卻又不屑于其粗俗霸悍。因而,馬一浮走了一條中庸化的路子,將董其昌的淡意融人沈曾植的奇崛中,當然也不失為碑帖融合的路子?!?5
實際上,從馬一浮的書法論述可以看出,他既不倡導『老辣縱橫』『雄強不羈』,也不追求『生拙奇肆』,說他『走了一條中庸化的路子』倒是比較妥帖。
由于長久以來形成的碑學書寫習慣,馬一浮的行書創(chuàng)作難以表現(xiàn)出精致研美、流利俊逸的帖學特點,同時又沒能將雄強渾厚、遲澀奇崛的碑學特點進一步提煉強化,融碑帖于一體,所以最后處在一種相對平和實則較為尷尬的境地,以馬一浮的學識才華來看實屬可惜。相比而言,與馬一浮同時期的于右任、李叔同、謝無量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則能博觀約取,裁萬殊成一相,建立起各自獨特的書法語言體系,在碑帖融合的道路上走得要更遠一些。
注釋:
1丁敬涵《馬一浮書論類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二○一七年版,第二○四頁。
2同上,第二○○頁。
3同上,第二○六頁。
4同上,第一九九頁。
5方愛龍《一代儒宗馬一浮的書法藝術》,載《書畫藝術》二○一三年第五期。
6龔鵬程《馬一浮書法的價值和意義》,載《中國書法》二○一五年第一期,第一五頁。
7劉超《馬一浮書法題跋中的『蘭亭觀』——以現(xiàn)代新儒家為視角》,載《中國美術研究》二○二○年第四期。
8丁敬涵《馬一浮書論類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二○一七年版,第一三五頁。
9同上,第二○六頁。
10同上,第一九七頁。
11同上,第三五頁。
12同上,第五三頁。
13同上,第一八六頁。
14同上,第二○○頁。
15方愛龍《朱熹與馬一?。簳ㄊ飞系睦韺W雙壁》,載《書法》二○二○年第五期。
16張懷瓘《書議》,見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四七頁。
17阮元《北碑南帖論》,見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一九七九年版,上海書畫出版社,第六三七頁。
18丁敬涵《馬一浮書論類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二○一七年版,第一四五頁。
19同上,第一頁。
20同上,第一一四頁。
21同上,第一一四頁。
22『以二寸長鋒飽墨為之,純運鋒尖,頗有自如之樂。』 見《楷書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手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編《馬一浮書法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23馬一浮《自題書維摩詰經(jīng)佛道品》中稱『癡兒不解事,強分帖與碑。吾逢鄭道昭,攜手追繇羲?!灰姸【春恶R一浮書論類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二○一七年版,第一七七頁。
24章建明、馬鏡泉《尚古 脫古 創(chuàng)新——簡述馬一浮先生的書法藝術》,載《中國書法》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25姜壽田《馬一浮書法的內(nèi)圣之境》,載《中華書畫家》二○一七年第一期。
(本文作者李群輝系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副教授,謝凌云供職于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本文為紹興文理學院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近三十年來我國老年書法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XN2023034)" " " " " " (責編 趙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