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譯心,申志坤,鄧文卓,李 鈾,2
(1.西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2.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yī)學研究中心,甘肅省動物細胞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密點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屬蜥蜴科麻蜥屬,俗名馬蛇子,是變溫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1],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是麻蜥屬中分布最廣的種類,遍及東北、西北以及華北等地區(qū)[2]。密點麻蜥是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上最常見的卵胎生蜥蜴,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消費者,能保證能量遵循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的逐級流動,從而確保能量的有效傳遞,對荒漠化科學草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的存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評估當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3-5]。同時,密點麻蜥捕食的昆蟲中害蟲數(shù)量明顯多于益蟲數(shù)量,是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類生活有益的動物。近年來,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密點麻蜥的生存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導致其數(shù)量日漸減少。因此,密點麻蜥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以此來保護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維護其生存空間[6-7]。
微衛(wèi)星 DNA 是真核生物基因組重復序列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單元長度介于1~6 bp 之間,形成簇狀結構,被稱為短串聯(lián)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或簡單重復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每個微衛(wèi)星DNA 都由核心序列和側翼序列組成,其核心序列呈串聯(lián)重復排列,側翼DNA 序列位于核心序列的兩端,為保守的特異單拷貝序列,能使微衛(wèi)星特異地定位于染色體常染色質區(qū)的特定部位。因此,通過微衛(wèi)星DNA 標記能夠獲取大量的多態(tài)信息。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微衛(wèi)星DNA標記技術已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遺傳標記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多樣性評估、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群體遺傳結構和親緣關系分析等領域。同其他分子標記相比,微衛(wèi)星DNA 具有共顯性、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好等特點,為研究動物系統(tǒng)進化關系提供了有力支持[8]。
該研究利用10 個微衛(wèi)星引物,對2 個地理種群的16 個密點麻蜥樣本進行遺傳結構分析,以期探索密點麻蜥種質資源的演化形成過程,定義重要進化單元,并為密點麻蜥的保護利用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供試樣本為從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八壩村(GTBB)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甘塘鎮(zhèn)(GT)2個地區(qū)采集的16 只密點麻蜥,2 個地區(qū)各8 只,其中八壩村采集的樣品編號為M154~M161,甘塘鎮(zhèn)采集的樣品編號為M171~M178。用無水乙醇與生理鹽水按1 ∶1 的比例配成組織保存液保存樣本,置于-20℃冰柜保存?zhèn)溆谩?/p>
將密點麻蜥樣本從組織保存液中取出,用高溫滅菌后的眼科剪取密點麻蜥的組織,用通用型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樣品總DNA,并用1.4%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 的完整性和濃度,將所提取的較高純度的DNA 原液置于-20℃冰柜保存?zhèn)溆谩?/p>
Chen 等[7]設計了 11 個密點麻蜥的微衛(wèi)星位點,由于位點 Emu115 在實驗過程中擴增結果不理想。因此該研究選用其他10 個位點進行PCR 擴增,分別為Emu49、Emu53、Emu55、Emu61、Emu65、Emu92、Emu93、Emu116、Emu131、Emu132。引物序列見表1,由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表1 密點麻蜥微衛(wèi)星標記的引物信息
PCR 的反應體系(12 μL):5×buffer(無Mg2+)2.4 μL,Immolase DNA 聚 合 酶0.06 μL,10 μmol/L上游熒光標記引物tag F(Fam、Ned、Vic、Pet)0.09μL,10 μmol/L 下游熒光標記引物tag R 0.09 μL,0.4μmol/L Primers(特異性引物)2.4 μL,合適濃度DNA 模板2 μL,無菌水補足12 μL。PCR 擴增程序:95℃預變性10 min;一階段92℃變性60 s,50℃退火90 s,72℃60 s,5 個循環(huán);二階段92℃變性30 s,63℃退火90s,72℃延展60 s,20 個循環(huán);三階段92℃變性15 s,54℃退火30s,72℃延伸30 s,40個循環(huán);72℃延伸30 min[8]。用1.4%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 產(chǎn)物,交由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毛細管電泳測序分析。
用GeneMarker 軟件對原始AB1 文件進行基因分型,分別將不同編號的2 條序列的波峰拼接得到比較完整序列的波峰圖,刪去錯峰后保存其序列,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 PopGen 32 和GenAlex V6.5 軟件處理[9],計算其等位基因數(shù)(Na)、有效等位基因數(shù)(Ne)、觀測雜合度(Ho)、期望雜合度(He)、無偏預期雜合度(uHe)、香農(nóng)信息指數(shù)(I)、近交系數(shù)(Fis)、分化系數(shù)(Fst)和基因流(Nm)等指標,并進行方差分析(AMOVA)。用Cervus3.0 軟件計算各位點的多態(tài)信息含量(PIC)[10]。
用10 對微衛(wèi)星引物對2 個地區(qū)的16 只密點麻蜥DNA 進行擴增,獲得長度在200~300 bp 之間的目的條帶,采用凝膠電泳檢測,目的條帶大小一致、亮度清晰(圖1),符合預期,可進行后續(xù)的多態(tài)性分析。
圖1 部分密點麻蜥樣品的微衛(wèi)星引物PCR 擴增結果
由表2 可知,在16 只密點麻蜥中,10 對微衛(wèi)星引物的Ne 值為0~0.619,Ho 值為0~0.619,He 值為0.309~ 0.737,uHe 值 為0.327~ 0.798,F(xiàn)is 值 為-0.002~1.000,其中只有Emu61 的Fis 為負值,其余9 個位點都為正值,平均值為0.525。Fst 軟件計算出的多態(tài)信息含量(PIC)在0.387~0.828 范圍內,平均PIC值為0.703,其中只有Emu132 的PIC 值小于0.5,為0.387。由表3 可知,GT 群體的有效等位基因數(shù)(Ne)大于GTBB 群體的,分別為4.745 和1.697。GTBB 和GT 群體的觀測雜合度(Ho)均值分別為0.253 和0.344,期望雜合度(He)分別為0.352 和0.765。GT 群體的I 值為1.669 >1,GTBB 群體的I值為0.540 <1。
表2 16 只密點麻蜥樣品中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的遺傳多樣性
表3 兩個群體遺傳變異結果
由表4 可知,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在GTBB 群體上的等位基因數(shù)(Na)為 1.000~3.000;GT 群體的等位基因數(shù)為 4.000~9.000。GTBB 的平均I 值小于 1,說明該群體遺傳變異程度較低;GT 的平均I 值大于1,說明該群體遺傳變異程度較高。GTBB 的密點麻蜥種群平均He 值為0.353,GT 的密點麻蜥種群平均He 值為0.797。GTBB 的密點麻蜥種群平均Ho 值為0.253,GTBB 的密點麻蜥種群平均Ho 值為0.561。
表4 2 個密點麻蜥群體中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為了能夠更全面了解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的相關性,根據(jù)試驗結果繪制了基于 Nei's 地理距離與遺傳距離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如圖2 所示,密點麻蜥的地理距離與遺傳距離為正相關,P=0.010 <0.05,說明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顯著正相關,即:密點麻蜥的遺傳結構隨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的變化而變化。
圖2 基于Nei's 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之間相關性檢驗
AMOVA 分析結果(表5)顯示,2 個種群間的遺傳變異占29%,種群內個體間遺傳變異占71%,表明變異大部分存在于種群內,種群間遺傳分化較小。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占總體變異相對較大,密點麻蜥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相對較少,整體的遺傳變異絕大部分來自于個體間。
表5 密點麻蜥種群遺傳變異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生物遺傳變異的結果,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核心,其研究多從染色體、蛋白質和核酸3 個層面應用多種技術分析生物遺傳物質的變化情況。不同的地理分布、生活環(huán)境、食性以及生存地域優(yōu)勢物種,都會對某一特定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產(chǎn)生影響,構成影響遺傳多樣性的外部因素[6]。香農(nóng)指數(shù)(I)是衡量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指標,其值越高,表明群體的遺傳變異程度越顯著,反之則越不顯著[11]。GTBB 的I 平均值小于1,說明其遺傳變異程度較低;GT 的I 平均值大于1,說明其遺傳變異程度較高。衡量群體遺傳變異的另一個重要參數(shù)就是基因雜合度,一般期望雜合度(He)越高說明群體的遺傳變異越大。研究結果表明,GTBB的He 平均為0.353,說明其遺傳變異較??;GT 的He 平均為0.797,說明其遺傳變異相對較大。觀測雜合度(Ho)越接近期望雜合度,說明群體受外來因素影響越小,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12]。GTBB 的Ho平均為0.253, He 平均為0.353,2 個數(shù)值較為接近,說明此群體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小,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GT 的Ho 與He 相差也較小 (0.236),說明群體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小,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
Ho 和He 還可用來評估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群體內部多樣性的水平,若Ho 低于He,則可能意味著遺傳多樣性較低,而這可能導致密點麻蜥的健康問題;反之,如果Ho 高于He,則可能意味著群體內部存在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更有利于密點麻蜥的健康,讓群體更好地遺傳優(yōu)良基因。研究結果表明,GTBB 和GT 這2 個密點麻蜥種群的Ho 平均值都小于He,遺傳多樣性較低,有害基因突變會逐漸累積,危害種群整體健康狀況,另外加上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物種瀕危風險大增,因此,對2 地區(qū)密點麻蜥的保護迫在眉睫。
PIC 值用于衡量動物的種群多態(tài)性水平。根據(jù)其信息含量可分為高水平 (PIC >0.5)、中水平(0.5 ≥PIC >0.25)和低水平(PIC ≤0.25)。該研究中2 個密點麻蜥群體的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的平均多態(tài)信息含量的值為0.387~0.828,除Emu132 外,其他位點的PIC 都大于0.5,表明這些位點信息含量為高水平,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只有Emu132 的PIC 值為0.387,小于0.5,表明Emu132 這個位點的多態(tài)性低,是低度水平多樣性;其中Emu65 提供的遺傳信息最多,PIC 最高(0.828)。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步驟是分析種質資源中的遺傳變異,微衛(wèi)星標記能揭示多個等位基因,并易于分離遺傳相似的個體和同源基因組。在種群中發(fā)展新的或現(xiàn)存的獨特等位基因主要與樣本對生存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有關。獨特等位基因對于保護基因型的遺傳多樣性至關重要。分子標記為遺傳多樣性分析和基因組結構研究提供了工具。研究表明,等位基因(Na)是衡量微衛(wèi)星位點多態(tài)性的重要參數(shù),該研究選取的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中,除Emu49、Emu55、Emu132 外,其余7 個位點的等位基因均在4 個及以上,Na 平均為4.350。這表明可以利用這些微衛(wèi)星位點來評估密點麻蜥的遺傳多樣性。有效等位基因數(shù)(Ne)可以更好地了解群體的遺傳變異情況,因為它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出等位基因的分布情況,從而更好地揭示出群體的基因組結構[13]。研究中2 個密點麻蜥群體在10 個微衛(wèi)星位點上檢測到的平均Na/Ne 的比值大于1,且平均等位基因數(shù)高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shù),說明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勻,造成比值較大的原因可能是近交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樣本數(shù)量太少所導致的。
群體的遺傳結構是指一個物種的基因組成,它們的頻率和多樣性取決于交配方式。掌握了不同時期遺傳結構的演變方式就可以探討生物的進化過程[14]。近交系數(shù)(Fis)可以反映出群體內的近交程度。當Fis 為正數(shù)時,說明該群體中有著密切的近親關系;相反,當Fis 為負數(shù)時,說明該群個體之間有著較大的距離[9]。該研究表明,密點麻蜥群體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Fis 只有Emu61 為負值,其余9個位點都為正值,說明密點麻蜥群體近交明顯,雜合子缺失。在此情況下,應適當提高雜合程度,否則種群的基因庫無法得到更新,引進不了其他優(yōu)良基因,長期下去密點麻蜥種群會衰退,最終有可能走向滅絕。
分化系數(shù)(Fst)介于0~0.05 之間時,說明2 個群體之間的遺傳差異較小,可以忽略這一因素;當Fst 介于0.05~0.15 之間時,說明該群體的差異性較??;當Fst 介于0.15~0.25 之間時,群體之間的差異顯著增加;當Fst 達0.25 以上時,群體之間的遺傳差異會變得非常明顯[15-16]。研究結果表明,2 個密點麻蜥群體之間的Fst 達到了0.209,說明2 個群體間遺傳分化水平高,基因流小。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種群之間的變異率達到了29%,而種群內的變異率達到了71 %,說明種群內部的遺傳分化程度處于偏高水平。
當前,我國密點麻蜥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但由于其自身的遷徙能力、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個體之間的差異趨于明顯,這也意味著它們的適應能力也會有所差異。隨著生物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人類必須正確理解并重視它們的遺傳多樣性變化。避免因過度開發(fā)導致物種遺傳多樣性大幅降低,增加密點麻蜥的瀕危風險[17]。
環(huán)境和生物的相互關系是生態(tài)學的基本問題。在自然界中,環(huán)境梯度經(jīng)常導致不同的自然選擇,爬行動物因其擴散能力有限因此對外界環(huán)境尤其是溫度的依賴性強[18]。該研究結果表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甘塘鎮(zhèn)和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八壩村2個地區(qū)分布的密點麻蜥種群的遺傳結構存在較低的基因交流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應引進優(yōu)良基因,加強基因交流,提高群體的雜合程度,強化對密點麻蜥生存環(huán)境和物種資源的保護。
(致謝:萬麗霞副教授與宋江平副教授對本研究樣本采集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