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劉國貞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有一種文藝形式異?;鸨?,它就是戲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戲劇宣傳從無到有,從零散到規(guī)模化,并最終從多種形式中脫穎而出,成為主流的、最受群眾歡迎的、最普遍的宣傳形式。
一
抗戰(zhàn)之初,黨組織主要運用報紙和刊物來宣傳抗日。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大眾日報》《烽火報》《民聲報》《泰山時報》《海濤》《戰(zhàn)地文化》等相繼問世,但多數群眾由于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因而不知報紙刊物為何物,更不會去讀。
1937年,榮成河山話劇社、煙臺河山話劇社相繼成立,成為山東戲劇運動的開路先鋒。1937年秋,煙臺河山話劇社帶著他們宣傳抗日的話劇到膠東各縣演出,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每到一地,群眾都聞風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擠得連樹上、土崗上都是看戲的人。每當演到關鍵環(huán)節(jié),群情激昂,群眾振臂高呼抗日口號。榮成河山話劇社更是創(chuàng)造了一天演出13場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的驚人紀錄。這使山東黨組織認識到,戲劇是在那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群眾中開展宣傳的最好工具。
1940年7月,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繼而成立,這為山東省的戲劇工作建立了領導與協(xié)調機構。自此,山東黨組織開始有組織地、系統(tǒng)地成立劇團。山東五大戰(zhàn)略區(qū)響應號召,大量劇團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到1942年,全省平均每10個村就有1個劇團或者俱樂部。在膠東,農村俱樂部和劇團能起作用的有1萬多個,僅僅沂南縣就有劇團110個。當時山東比較有名的劇團有近20個,如河山話劇社、耀南劇團、國防劇團、莊戶劇團、姊妹劇團等。劇團演出的戲劇形式豐富多彩,除了十分活躍的話劇、活報劇、京劇、歌舞劇、秧歌劇之外,還有鑼鼓劇、雜耍劇、小調劇等。
二
1940年以后,日軍對山東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推行野蠻的“三光”政策,劇團成員的生活也遭遇了空前的困難。劇團一般是隨部隊行軍,居無定所,有時借住在老百姓家,有時則露宿野外。他們經常幾天吃不上飯,餓急了甚至吃樹葉。為了防止敵軍突襲,劇團不得不隨部隊頻繁轉移。
有一次,清東劇團在山東壽光縣南河鎮(zhèn)演出,被國民黨頑固派張景月率部包圍。當時只有一個警衛(wèi)排(多是非戰(zhàn)斗人員)和劇團在一起,劇團為了佯裝出兵力雄厚的樣子,鎮(zhèn)定自若地演出,唱歌、跳舞、說山東快書,敵人摸不清我方有多少兵力,不敢貿然出擊,最終不戰(zhàn)而退,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戲劇演出離不開服裝、道具、音效、燈光、化妝,但在那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劇團只能土法上馬。魯南劇社在演出京劇時,沒有京劇服裝,他們就把棉襖棉褲反轉過來,把白里子朝外,然后用各種顏料畫上京劇服裝的元素。演出過程中如遇下雨,雨水沖刷著顏料,流得到處都是,演員十分狼狽。戰(zhàn)士劇社在演出《雷雨》時,工作人員在幕后把黃豆往秫秸箔上傾倒,制造出嘩嘩嘩的聲音,《雷雨》要的雨聲就有了,制造雷聲也是采用類似方法。
一批抗日題材的劇作,如《送郎上前線》《親家母頂嘴》《參軍光榮》等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在根據地掀起了父母送子、妻子送夫的參軍熱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放下你的鞭子》《過關》等?!斗畔履愕谋拮印肥强箲?zhàn)時期最著名的街頭劇,演遍大江南北,表現的是一對從東北淪陷區(qū)逃出來的父女艱難求生的故事,其在山東的演出遍及各縣城與農村偏僻地區(qū)。《過關》是創(chuàng)作者根據莒南縣劉家扁山村劉紀湘的真人真事改編創(chuàng)排的三幕話劇,影響非常大,被稱為“推動了整個渤海區(qū)乃至整個山東地區(qū)的參軍運動”。
在瓦解敵軍,識字、生產運動中,戲劇也發(fā)揮了獨特作用。劇團不懼危險,常常跑到前線和敵偽據點附近唱歌、演戲,試圖以此喚起偽軍的民族意識,瓦解他們的斗志。一開始,偽軍還鳴槍示警,但聽著聽著,竟入耳動心,陶醉其中,甚至在戲的緊要處、精彩處鼓起掌來。國防劇團在敵人的碉堡前演出鑼鼓戲《罵汪反頑》,一些敵軍偷偷跑過來看戲,最后,竟有不少敵人趁黑天跑來投降。八路軍沒用一槍一彈,竟然用“戲”把這個碉堡群攻了下來。
配合大生產運動的《鄭信開荒》以勞動模范鄭信為原型,宣揚了勞動光榮的思想,激勵著人民群眾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大生產中去?!恫」室蝗恕分v述了在外經商的父子二人給家人寫信,本意要講因為生意很好“并雇一人”,結果寫成“病故一人”,引起了家人的恐慌,以此反映出識字的重要性??赐赀@類戲,姑娘們紛紛加入“識字班”,現在膠東的某些地方,“識字班”仍然是未嫁姑娘的代名詞。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