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是人類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新媒體的內容多樣豐富、信息量巨大、傳播速度超快。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我國高校紅色文化的發(fā)揚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高校應當合理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優(yōu)勢和功能,在新媒體視域下以高校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不斷提升紅色文化的教育實效,培養(yǎng)具有崇高信念和遠大理想的新時代大學生。
【關鍵詞】新媒體視域;高校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60—03
一、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互動與共享性
新媒體實際上就是新的工具,通過新媒體人們能夠更加方便的檢索、能夠找到更加豐富的內容、能夠更快速度的使用,利用新媒體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溝通成本和使用成本,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新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受教師和學生的客觀因素影響,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隨地通過即時聊天工具建立年級、班級、黨支部的聊天群,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的傳播,并可以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發(fā)放關于紅色文化的活動通知、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新媒體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互動共享性。
(二)新媒體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同步性
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媒體更新速度快、傳播內容廣等的特點,逐步提升紅色文化的時效性和同步性,讓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更加社會化和接地氣。在互聯(lián)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高校在紅色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而通過應用新媒體,可以在整個高校內部進行全方位的紅色教育,幫助全體教師和同學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不再受具體的時間、課時和地點而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很多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知識教師和學生通過同步共享。教師也能夠通過朋友圈關注、一對一聊天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三)新媒體使得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更加清晰化
紅色革命文化沉淀著無數(shù)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篳路藍縷,紅色文化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浴血奮戰(zhàn)。通過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能夠讓我們認識到當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我們的一切信心都是來自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的偉大的歷史實踐。我們也必將用這種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好好學習、勇毅前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在新媒體視域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影視劇、書籍等越來越多,越老越豐富,越來越清晰。因此要通過新媒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學到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奮斗精神,在他們的奮斗經歷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網站,不斷增加紅色文化教學內容
高校要積極構建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平臺,不斷增加和豐富紅色文化教學的內容;要能合理利用新媒體中的優(yōu)勢,促使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對紅色文化有全面的認知,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起共鳴,踐行初心使命。多建立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的紅色文化資源的網站,可以分成極大模塊,比如紅色歷程,紅色歷程就是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走過的光輝歷程;紅色經典就是里面有紅色電影、紅色電視劇和紅色書籍等,讓學生隨時可以觀看和學習,同時也有紅色共鳴、紅色堡壘和紅色講臺等模塊,每個大模塊都要設置一些小模塊,比如紅色歷程中可以設置從建黨到南昌起義的模塊、土地革命模塊、抗日戰(zhàn)爭模塊和解放戰(zhàn)爭模塊,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進行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通過建設主題網站,能夠將中國革命發(fā)展的歷程和紅色文化的資源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使得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中有更廣闊的平臺和堅實的體系。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網站要隨時更新,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總之,通過新媒體建設的紅色網站和增加的紅色文化教育內容能夠讓廣大大學生深刻領會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永恒價值,讓廣大大學生在紅色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和力量。
(二)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對紅色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
新媒體的強大優(yōu)勢已經深入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因此高校要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對紅色文化進行不斷地創(chuàng)新,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等的自媒體平臺,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微信和微博是當前信息傳播、分享和及時聊天的最受人追捧的平臺,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信息的互動與共享。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公眾號,同時也要開通圖書館、學生會、團委等公眾號,高校要對這些公眾號進行及時維護,并在公眾號上發(fā)布相關的紅色文化的文章、視頻、圖片等。高校領導、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師等相關人員要及時轉發(fā)公眾號發(fā)布的相關紅色文化信息,并進行評論和點評等等。要以紅色革命歷史事件、不同革命時期、不同紅色老區(qū)等設置相關的專區(qū),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網絡社區(qū),高校通過微信和微博等上傳自己的觀點,并跟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積極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比如對某個歷史事件和某個個人都可以進行廣泛和充分的討論??傊?,通過在網上討論、互動、交流、轉發(fā)和留言了解革命發(fā)展歷程、辯證看待每個革命家的功過是非,這對于進行紅色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三、尋找新思路,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途徑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在課程設置和課程講授中積極融入創(chuàng)新的元素,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思想,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如可以開展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的教學方式。要更大范圍地引入更多校外優(yōu)質視頻資源和音頻資源課程,要通過新媒體設置線上和線下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思政教師以及相關教師要通過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樹立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秩序,增強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傳播的熱情和興趣。在新媒體改革教學方式和途徑的過程中,高校各相關部門,如教學管理部門、思想政治部門、團委等等都要共同發(fā)力,成立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的小組,在教學中融入新思維、新理念,開展混合教學方式。學生要在通過線上和線下提前熟悉紅色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多設置互動和共享的環(huán)節(jié),比如錄制紅色微短劇、對紅色遺址進行導讀、開展紅色文化演講會、分享紅色文化學習心得等等,同時對于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學生個人的分值賦予??傊?,要不斷尋找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的新思路,讓當代大學生身體力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和傳承紅色文化。
(一)積極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的紅色文化建設
當前在很多高校紅色文化活動難以形成真正體系,因此,有必要積極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的紅色文化建設。第二課堂的紅色文化建設就必須通過頂層設計,協(xié)同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紅色文化建設的方案,積極拓展紅色文化傳播和弘揚的渠道。有條件的高校要加建設紅色歷史展覽館、黨史教育基地等。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高校要積極引進相關設備和資源,利用VR、AR等先進技術進行紅色文化建設和紅色文化傳播。比如可以通過VR、AR等先進技術身臨其境地體驗紅色歷史的事件,尤其是戰(zhàn)爭事件和重要會議事件,通過VR再現(xiàn)遵義會議現(xiàn)場,在VR技術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朱德、彭德懷、張聞天、王稼祥等對于當時紅軍處境的分析和認識,除了校內文化互動,高校也可以結合寒假和暑假等社會實踐,帶領廣大大學生奔赴革命老區(qū),前往革命紀念館等開展參觀學習活動,比如山東某高??梢匀嫌⑿凵?,在那里的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通過新媒體手段能夠再現(xiàn)當時戰(zhàn)爭的慘烈、我軍全體指戰(zhàn)員的英勇,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黨史、軍史的認識,進而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和紅色文化的有效結合,也能夠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
(二)組建紅色文化教育團隊
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不但要依靠思想政治教師,還需要有新的成員要加入,全校上下都要認識到紅色文化在新時代傳播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當前學生發(fā)展的特點和紅色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積極構建一支熟知紅色革命歷史、理論水平高、政治過硬,且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質教育團隊。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團隊要涵蓋各個崗位,比如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相關的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部分教師、各院系的輔導員和班主任,以及部分黨務工作人員以及專門的紅色文化研究機構的成員等。紅色文化教育團隊要熟悉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的各個歷史事件,從嘉興南湖的游船上到轟轟烈烈的北方戰(zhàn)爭,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從紅色瑞金到血染長征,從抗戰(zhàn)救國到三大戰(zhàn)役都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團成員要不斷提升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能,合理應用新媒體工具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文化熏陶,保持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的頻次,通過新媒體技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不斷堅定紅色文化自信和紅色歷史自信。
四、結語
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新媒體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互動共享性新媒體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同步性、新媒體使得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更加清晰化。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要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網站,不斷增加紅色文化教學內容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對紅色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尋找新思路,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途徑、積極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的紅色文化建設組建紅色文化教育團隊。
參考文獻:
[1]萬菊.習近平紅色文化重要論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21(2).
[2]楊文.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紅色文化網絡化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J].黑河學院學報,2021(3).
[3]董金玉.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
[4]胡慶,何妹.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性研究——以江西泰豪動漫職業(yè)學院為例[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12).
[5]王巖,董飛.重述與傳承:青島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統(tǒng)一戰(zhàn)線宣傳教育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fā)展院學報,2022(1).
[6]趙麗霞,陳練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和提升路徑——以福建某高校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1(5).
[7]楊德歡,張春梅.全媒體視域下“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8]丁天全,于丹.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以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2022(7).
[9]劉少寶,田起香,王一安.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自信的根基及培育路徑[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6).
[10]周婭,何云麗,王聰,等.新時代云南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研究——以昆明醫(yī)科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9).
作者簡介:師丹丹(1991—),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