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音樂課程中,多聲部合唱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不僅是一種歌唱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團隊間的協(xié)作能力、集體意識和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同時科學的合唱方法亦可對中學生變聲期過渡起到作用。
【關(guān)鍵詞】中學多聲部合唱;唱歌課;合唱教學;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48—03
合唱作為歌唱藝術(shù)的一種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自于歐洲中世紀音樂,而中國的合唱音樂教育的萌芽始于中國近代的學堂樂歌時期,屬李叔同和沈心工在這一時期的貢獻最大。五四運動后,歌唱運動蓬勃發(fā)展,合唱藝術(shù)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教育部頒布了一套完整的中學音樂教學大綱,隨著國家政策、師資力量和教材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多聲部合唱教學也成為中學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一、中學多聲部合唱的藝術(shù)特點
中學時期的多聲部合唱特點與其他時期不盡相同,中學學生已初步學習基本音樂理論知識,并具備一定程度的音樂欣賞與理解能力,對于音樂材料基本屬性的認識和音響聽覺敏銳性都得到了較大提升。與之對應的音樂合唱形式也從小學時期以單聲部齊唱為主的合唱形式繼而轉(zhuǎn)入到多聲部合唱的范疇。此時期多聲部合唱的形式以男、女二聲部或四聲部合唱為主,而中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換聲階段,處理好學生換聲期時的發(fā)聲方法、嗓音保護與多聲部合唱聽覺良好性原則之間的統(tǒng)一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學多聲部合唱的聲音特點
中學時代一般泛指初高中時代,學生的年齡一般處于12—18歲之間,此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基本處于初中二年級下學期之前,在此期間的男生大多數(shù)還沒有開始進入變聲期,而女生一般也沒有在生理上出現(xiàn)太大的變化。此時學生的音色比較單純,明亮,清澈,其所能對合唱作品的完整性處理上也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第二個時期基本處于初中二年級下學期到高中一年級結(jié)束,這一階段男生大多數(shù)處于變聲期之間,而女生也進入發(fā)育的生理期。部分男生的音色會在此期間發(fā)生變化,嗓音條件不穩(wěn)定;而女生進入新的生理發(fā)育階段后其身體各方面也會有所變化,當然也包括嗓音條件。在這一階段,一定要選擇適合此階段學生的合唱作品(如作品長度、整體音區(qū)覆蓋、節(jié)奏型難度、速度快慢以及情感表達類型等),并且要由專業(yè)教師用科學的方法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演唱。這樣可以順利幫助學生度過變聲期,并且對保護嗓音條件也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反之則可能會對學生的嗓音條件產(chǎn)生危害。
第三個時期基本處于高中二年級至高中三年級,這一階段男女生的嗓音條件都已基本成型,音色變得更加的飽滿,對于合唱作品感情的處理和把握也較前兩個階段有了質(zhì)的提升。此階段的學生通過前面兩個階段關(guān)于演唱方法的科學練習以及對多聲部合唱的整體理解,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慢慢的向著難度稍高、感情豐富的合唱曲目過渡,從而可以順利的完成中學多聲部合唱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二)中學多聲部合唱的聲部特點
中學的多聲部合唱由于學生的年齡大致位于12—18歲,由于男生經(jīng)歷變聲期的聲音變化條件較大,所以中學的多聲部合唱應主要以女生為主體,男生起輔助作用。如有男生善于運用弱聲和假聲,也可以讓其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如果合唱曲目適合,還可以讓善于弱聲和假聲的男同學領(lǐng)唱相應的段落。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盡量讓學生們(尤其是男生)接觸和有效的假聲和弱聲練習,對學生可以順利渡過變聲期會起到關(guān)鍵作用。此階段教師要注意不能讓男生禁聲,這舉不但會讓男同學得不到相應的歌唱鍛煉,反而還會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應采用符合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方法來積極的讓男同學也參與到多聲部合唱的大家庭中來。
二、中學多聲部合唱的教學方法與審美情趣培養(yǎng)
音樂作為聽覺的藝術(shù),其首先必要堅持聽覺為先的原則。通過用“耳“欣賞優(yōu)秀的音樂多聲部合唱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審美感知,使其在健康的音樂藝術(shù)氛圍下成長。所以中學的多聲部合唱教學方法要獨特的適應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其心理特征,將其教學方法與審美情趣巧妙的結(jié)合起來。
(一)中學多聲部合唱教學計劃的制定
從我國當前的中學音樂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師不僅需要單純的教授好合唱知識,還需要把德、智、體、美、勞五大理念貫穿在的合唱教學中,從而可以讓學生們不僅學習到專業(yè)的音樂知識、培養(yǎng)審美情趣,還可以提升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目前我國的中學多聲部合唱理論研究已經(jīng)成績顯著,但真正能把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合唱課程還很匱乏。以往單純的灌注式與排練式合唱教學已不適應當代的中學生,教師應平時善于發(fā)現(xiàn)當代中學生的特點和長處,揚長避短,使得合唱隊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清楚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發(fā)揮出合唱的完整性?!爸匾暩星樘找保非笠羯篮谩笔呛铣囆g(shù)教育的首要目標。教學計劃應以此為核心,向其他方面呈擴散趨勢。不應以單純的教授方法技巧來作為多聲部合唱的中心任務,這樣往往會造成學生對于作品、對于合唱的厭倦心理,產(chǎn)生枯燥和痛苦感。
(二)選擇符合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合唱作品
中學生正值青少年,根據(jù)實際符合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在特定的節(jié)日或活動中會演唱符合節(jié)日活動的合唱曲目外,當下學校的排練和課程沒有必要讓同學們反復練習類似的作品,其難度較大,這樣不但會對學生的聲帶造成破壞,也同時伴隨著學生演唱困難,反而會打消學生學習合唱的積極性。在選擇合唱曲目時,教師應善于發(fā)掘中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點,選擇合乎他們審美情趣的合唱作品,這樣會提高學生們對于合唱的喜愛和積極性,同時在排練過程中的心理疲憊感也會降低。當熱愛一項工作時,我們會廢寢忘食的去做自身所熱愛的事情,合唱亦是如此。要選擇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合唱曲目,讓他們熱愛合唱,喜歡合唱。
(三)注重培養(yǎng)中學生合唱的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好的理論方法經(jīng)不住實踐的檢驗也是徒勞的,合唱也不例外。多聲部合唱的學習不是被動的為了讓同學們學會合唱作品,其首要目的是為了鍛煉和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實踐創(chuàng)造力、團結(jié)能力和審美情趣。我國目前傳統(tǒng)的以灌注式和排練式為主的老式傳統(tǒng)的合唱教學方法會嚴重的削弱學生對于合唱課程的熱愛,而以這樣的方式訓練出來的學生其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首先,教師除了在進行日常的教唱曲目和傳授樂理知識外,在學習完后還應該留給學生們一定的時間去充分的思考,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在下面進行適當?shù)募磁d創(chuàng)編,發(fā)揮出每個孩子的才能。其次,教師要有自己的實踐判斷能力,要在課堂中敢于創(chuàng)新,要靈活的把教材中原本無法實現(xiàn)的理論版塊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變得有可操作性,制定有實踐特點的中學多聲部合唱課程,才能真正的把學生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然后教師應基于當代的認知科學方法,主動的讓合唱藝術(shù)與“數(shù)字化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設(shè)備或技術(shù)相結(jié)合。多媒體可以搜集合唱的音頻、視頻等資料,供學生們學習和欣賞。音樂與多媒體教學的結(jié)合,是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是屬于新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一次偉大的革新。它直接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使得三點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三、中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具體運用
優(yōu)秀的多聲部合唱演繹不僅是能靠學生的嗓音條件就可以完整詮釋一首合唱曲目,其中還要有著科學的訓練方法(如歌唱姿勢、呼吸、音準、聲部平衡等方面)和專業(yè)教師的指導,才能讓一首合唱作品表達出它的初衷。
(一)正確的歌唱姿勢
合唱中的歌唱姿勢一般分為站姿和坐姿。在正式的演出中我們往往是選用站姿,而在平時的日常排練中,我們通常是選用坐姿來進行訓練。
其一,站姿訓練:站姿是我們在正式演出的合唱團中最常用的一種姿勢,學生在站立時應該雙臂自然下垂,雙腿站立自然,雙手緩慢放松,自己的身體和頭部要保持直立的狀態(tài),切勿抬下巴。平常在排練時,整個身體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但上身要稍微有一定的緊張度,不過不要過分的緊張,可能會使得身體僵硬,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效果。
其二,坐姿訓練:坐姿是我們在日常排練中最常用的一種姿勢,平時在保持坐姿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保持一種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但不能是絕對的放松,坐姿訓練和站姿訓練一樣都要保持身體上一定的緊張感。所以教師在訓練中應讓學生保持淺坐的坐姿,從而讓學生可以在不做任何調(diào)整的狀況下可以直接站立。
(二)呼吸及發(fā)聲訓練
首先,在中學多聲部合唱教學中,正確的呼吸方式異常重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學時代的學生會經(jīng)歷變聲期,其在變聲期間的嗓音保護尤為重要,切不可在變聲期間讓同學們用錯誤的呼吸方法進行歌唱,否則可能會對學生的聲帶造成破壞。平時我們正常的呼吸以吸到胸腔部分為多,這是因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中近距離也不用去刻意或大聲的喊叫。但在進行多聲部合唱發(fā)聲時,其不與我們平時說話相同,也不與我們在演唱一首獨唱歌曲時相同。多聲部合唱最重要的是講究聲音與聲音間,聲音與聲部間的平衡和穩(wěn)定,而正確的呼吸方式則可以讓整個合唱隊的穩(wěn)定性事半功倍。在教學和演唱過程中,學生應用腹部吸氣,吸入腹部,然后均勻的使用。切勿將氣息全部積累到胸腔,呼吸的時候同時切記肩膀不要上慫,否則時間一長學生會養(yǎng)成錯誤的呼吸方法,影響歌唱的穩(wěn)定性。
再之,一個好的多聲部合唱班子會有好的發(fā)聲訓練,這也是協(xié)調(diào)各學生音色之間最好的平衡訓練??紤]到中學學生會有變聲期,所以在練習發(fā)聲時應小聲或弱聲進行練習,不需要大聲訓練。應從音階開始,逐步地升高,當達到較高的音區(qū)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囊龑W生學習和使用弱聲來進行演唱,然后再返回。在此之間要注意音色與音量的平衡度,通過發(fā)聲訓練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兩個問題。
(三)共鳴與音準訓練
多聲部合唱中的共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的共鳴訓練好不好直接會影響到整首合唱曲目聲音的飽和度和完整度。
第一,中學生在聲音的共鳴訓練中應該首先把中音區(qū)掌握,然后逐漸的往高音區(qū)過渡,可以用弱聲的方法小聲的演唱高音區(qū),不可大聲,因為處于變聲期的中學生聲帶脆弱,方法錯誤就會對聲帶造成傷害。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習“打哈欠”的方法和感覺來往高音區(qū)過渡,讓學生找到正確的高位置,才能把最好的高音演唱出來。最后再讓學生學習主要用胸腔發(fā)聲的低音區(qū),因為如果一開始就過多的接觸低音區(qū),如果方法不正確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壓舌根或者壓喉嚨的錯誤行為。而且,即使是練習低音區(qū),也應該是盡量的用唱高音區(qū)的方法使頭腔和胸腔同時發(fā)聲,來尋找高位置后再練習。
第二,音樂之中對于音準的掌握可謂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但對于多聲部合唱而言,絕對不只是把音唱準這么簡單。相比之下,齊唱的方式也許簡單一些,因為學生唱的相當于是只有一個聲部的合唱,但當合唱作品上升到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或更多聲部時,對于每個聲部的音準要求就越高,聲部越多,難度也自然的會加大。
多聲部合唱中,學生的任務不僅僅只是唱好自己的聲部,還應盡量去熟悉其他聲部的節(jié)奏,節(jié)拍和旋律等音響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夠把整個合唱團隊成員間的配合發(fā)揮到最大化。另外,在多聲部合唱中,學生還要養(yǎng)成一種抗干擾能力,有時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某個學生唱自己聲部時明明具有相對音準,但只要再加一個聲部自己的聲部就會唱不準;這就是因為學生容易受到其他聲部的影響,從而使自己原來唱的聲部變得不穩(wěn)定或跟著另一個聲部走音,這種現(xiàn)象往往是出現(xiàn)在男低或女低聲部,低聲部容易受到高聲部旋律特征的影響。因此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對自己聲部唱的非常熟練,同時還要養(yǎng)成一種較好的內(nèi)心音感能力來免于其他聲部的影響。但兩者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我們既要聆聽和尋求各聲部間的融合,也要在其他聲部的聲響下找到自己聲部的特色。
綜上,音樂教育不僅是唱歌彈琴,更重要的是錘煉學生的品德,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在練習多聲部合唱作品的同時,也在慢慢的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音樂審美情趣等優(yōu)秀品質(zhì);此外中學的多聲部合唱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的渡過變聲期,找準自己在合唱中的位置,把握自己的嗓音條件為之后的發(fā)展找準定位,逐漸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熱愛音樂的祖國花朵,實現(xiàn)自己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寶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上好中學音樂欣賞課[J].中國音樂教育,2006(5).
[2]繆裴言.重視并加強合唱教學——對中小學合唱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音樂教育,2016(2).
作者簡介:范如意(1999—),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青島大學,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視唱練耳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