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中音樂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對高中音樂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要求通過音樂發(fā)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幫助學生學會審美、使其對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利于充分體現音樂學科的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因此全面理解高中音樂學科的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對當前高中音樂教學方法進行深刻反思,進一步利用充實高中音樂教學內容,積累豐富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經驗,實現高中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45—03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音律節(jié)奏與旋律對高中生的內心體驗有著深刻影響,把握這些因素有利于進一步充實高中生的音樂情感。在開展音樂學科教學時,教師要將發(fā)展高中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置于首位。不可忽視的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思想上存在著豐富多樣的情感因素,音樂教師要善于引導高中生進入音樂的更深層次、全面領會與感悟音樂、在音樂學習中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在開展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時更加關注課程目標,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強化高中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與表現
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音樂學科教學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因此對高中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靈活的、因地制宜的選擇研究性課題,進一步發(fā)展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使其逐步領會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科的學習中,這是當前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有效組織與引導下,以平時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課題,鼓勵學生選擇與科學研究相似的研究方法,在教師的不懈引導下,學生自由選擇研究課題,在與實際生活相同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主動探索,最終得到正確的研究成果。這種學習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邏輯思維、處理問題等各個方面的能力,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敢于在研究過程中大膽創(chuàng)新。從而淘汰陳舊學習方法,成為課堂學習的控制者。這種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有效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未來復雜、多變的工作環(huán)境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其次,研究性學習將課堂講解與生活實踐兩種研究方法有效結合,將教師引導與學生研究融為一體,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分析學生的研究過程、強調知識的應用、關注學生的研究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支持學生應用多種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充實了現代學習方法。
二、高中音樂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為了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展研究性學習勢在必行。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高中生正確對待音樂研究性學習、形成正確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掌握大量有關音樂的文化知識。研究性課程的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發(fā)展空間,學生在此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他們的個性能夠大力彰顯,對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會產生較高的欲望。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在深入實踐、強調學習經歷的研究過程中,能夠增加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情感體驗,在無形中學習大量的內隱知識,這些學習體驗的不斷重復能夠幫助高中生養(yǎng)成敢于質疑、積極探究、主動求知的性格特點。對于高中音樂教師來說,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研究的過程中更要增加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應用多鼓勵多表揚的方法,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鼓勵他們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去探究,培養(yǎng)高中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的習慣。
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一)激發(fā)高中生的參與興趣
要想有效發(fā)展高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中生的音樂學習參與興趣必不可少。激發(fā)興趣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啟動階段。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刺激高中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準備。學生在激發(fā)興趣的過程中對音樂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心理活動趨于活躍,學習態(tài)度更加積極,這些變化使學生進入到一種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延長并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促使學生在學校中的感受、在家庭中的體驗等各個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融為一體,與在他人指導下的學習狀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將教師分配學習任務的學習模式改為學生對課題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保證主動研究、積極研究,學生思維始終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由于具有了合理的興趣,學生就能在音樂學習中積累大量知識,主動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推動研究進入更深的層次。在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課題非常關鍵。選題時,教師要對每一名學生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興趣濃厚的范圍入手,選擇最為合適的研究課題。如選擇研究性課題時,高中音樂教師在深入思考高中生愛好流行音樂這一特點的前提下,將課題確定為“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趨勢”,從而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主動性。
(二)確定研究主題的方法
確定研究性課題是開展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條件,要培育和發(fā)展高中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一定要重視研究性課題的選擇。在我國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的主要方法有:第一,學生主動選擇研究課題,教師為其提供幫助。第二,教師選擇課題,學生可以自由參加。這二種課題選擇方法均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公布上述二種方法,鼓勵學生自由選擇。教師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對學生的多個感覺器官形成有效刺激,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行為與情感。在參與課題選擇時,學生們要充分參與討論與研究,教師要認真聆聽每一名學生的發(fā)言,對學生的想法、意見進行反復思考,最終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向,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親身參與、有效體驗的基礎上,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研究興趣,從而確定研究課題。在師生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學生擁有最終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權利。但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學生自由選擇研究課題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并不長,他們還不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手段及過程,而且教師與學生也不具備充分交流的機會。所以對于高中音樂教學來說,教師選擇研究課題更為合理,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fā)散思考、反復討論、大膽嘗試,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研究習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高中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提升,而這恰好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三)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建合理的教學情境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緒,將學習認知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感受學習過程,在情感因素的引導下,高中生能夠充分放開思想、大膽想象、積極表達,這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的效果。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寬松、共鳴、暢所欲言”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與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行為的音樂問題情境,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參與興趣與體驗的主動性。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際合作的教學情境,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音樂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課程設置包括聽、唱、奏、動等各種形式,座位設置也不拘一格,這樣有利于師生、生生進行交流,通過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差異參與等各種模式,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創(chuàng)設情境是為了引導高中生利用已經掌握的音樂知識,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tài),親自感受音樂作品所要展示的深刻哲理,從而獨立思考上述哲理與自身情感的差距,激發(fā)學生主動研究問題的興趣,并保持穩(wěn)定的研究動機。在音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發(fā)揮目之所及的物品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進入研究狀態(tài),在分析與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使自身情感向更高等級前進,產生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情感投入,充分利用了審美心理學中的通感現象,結合音樂作品的突出風格與情緒表現,在深入分析作品內容的前提下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發(fā)揮語言藝術的功能,引導學生進入靜心傾聽的音樂心理狀態(tài),發(fā)揮學生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激發(fā)學生去主動想象、主動思考,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更加透徹的理解與感受。
(四)開展課題研究與實踐
課題研究與實踐是提高高中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階段,因此必須要高度關注課題的研究過程與研究實踐。在研究課題前,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自由組合的方法,分成數量合理的課題研究小組,人數以5人左右最為合適。學生依據個人意愿組成小組時,教師要兼顧每一名學生的特點與專長,考慮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最好能夠在小組內形成良性互動,在小組中每一名學生的德行水平、學習能力及個體性格均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如有的學生擅長寫作、有的學生擅長動手、有的學生掌握著不同領域的知識、有的學生善于規(guī)劃制定研究方案等,將不同特點的學生組合在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共同推舉一名能力突出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將課題研究任務層層分解,協(xié)調組內成員的任務,如寫作能力突出的學生可負責課題記錄、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在選擇課題以后,教師還需通過宣傳發(fā)動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確定全部學生情緒高漲后進行分組,各個小組再落實不同的研究任務。此外,還需定期組織群體性學習活動,共同就研究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在學生踴躍發(fā)言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答案和客觀評價。
(五)評價學習與成果展示
研究性學習不但要重點關注學生的研究過程,而且要鼓勵高中生在研究過程中進行交流,支持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現自己的情感。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全過程,還應當根據每一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深入研究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要對學生學習活動前后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以此正確評價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發(fā)展。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評價要機動靈活,研究性學習評價可采取教師表達、學生個人表達、學生間相互表達、小組表達等不同的評價方式,還可引入書面評價、口頭評價、活動評價、作品評價等各種做法。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還需最終寫作研究日記,將整個研究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同時要包含學生的個人體驗。通過這樣的評價方法,可以保證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當中,在相互交流中實現進步,在蘊含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作品成果展示中彰顯學生的能力,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不斷突破教材的束縛而進入新的問題研究當中。在完成課題研究后,每一個課題研究小組均需完成課題總結,這是展示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在寫作研究性學習總結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歸納能力、推理技能、論述能力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展示自己在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反復思考,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理念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形勢下,要求通過高中音樂教學培育和發(fā)展高中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逐漸成為教學的主流。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強調了音樂學科的審美體驗特點,同時與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契合,真正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鼓勵高中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進行研究與探索,培養(yǎng)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要在研究性學習中大膽出手,敢于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制定合理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指導策略,使高中音樂教學課堂真正成為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活動場所。
參考文獻:
[1]王俊平,王環(huán).對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現狀的思考[J].數碼設計,2021(11).
[2]錢瑞云.物理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物理教師,2021(7).
[3]陳麗華.研究性學習活動之我見[J].科技視界,2021(4).
[4]李孝平,高俊英.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 提升閱讀效果[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0).
[5]付申珍.重慶一中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覽[J].地理教育,2020(12).
[6]王婷,沈理明,姚蘭.化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研究[J].化學教與學,2020(5).
[7]劉伯華.淺談學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J].成功(教育),2020(9).
[8]孫娉.從新課程改革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J].新課程(下),2020(2).
[9]陳婉娜,吳佐建.校園植物資源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9(5).
[10]姚遂立.談歷史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評價[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5).
作者簡介:帥韜(1994—),男,江西永修人,碩士,哈密市第三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