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剃
結束一天的辛勞,當你回到家,打算開門面對掃地機器人定時清理干凈的屋子和可愛的“毛孩子”時……??!為什么!掃地機器人你好好掃地就行了,我可沒讓你去鏟屎,更沒讓你去糊屎??!
你打開家里的監(jiān)控攝像,倒回“案發(fā)現(xiàn)場”,看到在日常巡邏中,掃地機發(fā)現(xiàn)一處地面有許多污物,它非常盡責,努力地轉啊轉,試圖清潔這一坨污物,直到電量低時才回去充電……
這種“發(fā)糞涂墻”的事情真不是少數(shù),到網(wǎng)上隨便一搜“便便+掃地機器人”,你就能看到各類悲慘場面,以及鏟屎官的“哀號”:“為什么墻壁和桌腿你不碰,便便卻給我涂得這么勻?”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掃地機器人的生產廠商。早在2016年,就有掃地機器人團隊指出“經(jīng)常見到這種情況”。直到2021年9月,該公司才推出了第一款可以識別寵物便便的掃地機器人。
講道理,掃地機身上的傳感器也不少。頭頂上有激光測距雷達,正前方有碰撞傳感器,體內有粉塵感應器,還能通過紅外線或超聲波判斷前方地面的材質。有了這么多雙“眼睛”加持,碾壓便便這種事聽起來怎么也不可能發(fā)生啊……
然而便便這種東西一般并不會堆得很高,頂部的激光雷達掃不到它;便便又太軟,難以觸發(fā)依靠形變來測量的碰撞傳感器;紅外線和超聲波能識別地面材質,卻難以分辨地上的小東西——你亂丟的手機線、硬幣、紙巾不是也會被卷入主刷里面嗎?所以早期的掃地機器人即使擁有了這么多“眼睛”,卻沒有一個可以“看到”便便……
后來,為了讓掃地機器人可以真正“看清”地面上的東西,廠商們給它裝上了攝像頭。同時通過算法對拍攝到的圖像進行檢測識別,以躲開不必要的接觸。但人類丟在地上的東西實在是千奇百怪,便便這種東西又沒有固定形態(tài),指望算法都一一認出,似乎也太難了吧。
萬能的AI這時候又派上了用場?;谏疃葘W習技術,工程師們準備了各種真實便便照片,加上形狀各異的人造假屎,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糞便識別數(shù)據(jù)集。AI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學習分辨可能是便便的東西,目前識別度還是挺高的——啥?別跟我提拉稀。
甚至有科技愛好者對機器進行“魔改”,加上了氣體傳感器,通過檢測便便散發(fā)出的甲烷、甲硫醇、硫化氫等化學物質判斷周邊地面是否有糞便。但檢測成本太高,準確率也難以滿足要求。
此外,識別到便便之后,掃地機器人還得知道它跟自己之間的距離,才能及時準確地定位“危險區(qū)”的位置。
過去的單攝像頭測距避障,主要通過識別物體的輪廓大小、位置,估算物體的距離。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硬件成本低,軟件開發(fā)難度也不太高,缺點是精度較低。為了更好地測量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許多掃地機器人已經(jīng)用上了“雙目技術”。兩個攝像頭能通過雙眼圖像特征獲得障礙物信息,對于可疑物體也能進行避障。缺點除了多一個攝像頭增加的成本,軟件算法開發(fā)起來也更有難度。
最后,要想避開“地雷”,還需要讓掃地機器人知道怎么“繞開”它。這需要合理地判斷“危險區(qū)”的范圍,動態(tài)規(guī)劃路線,實時追蹤自身和便便之間的距離,還得有效控制兩個驅動輪調整自身的方向和姿態(tài)。不然就算識別、檢測出來,繞行的時候還有可能不小心“擦”到——甚至為了避免踩到一小塊,卻碾了一大坨。
也有公司提到了更直接的方法:在碾過去之前噴射速凍劑“凍住”便便,并將凝固的便便吸入垃圾腔里——不知道鏟屎官在面對裝滿糞便的掃地機器人時,會有什么感想。
在此建議鏟屎官們:盡量選擇帶有便便檢測功能的機器人;盡量不要選擇定時清掃,盡量在清掃前檢查一下地面;最好能把主子們的活動區(qū)域與掃地機器人的清掃區(qū)域做個分隔,貓砂盆周圍就別讓它們去啦。
范芳芳//摘自果殼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