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琴
隨著高考閱讀量的增加,思維的參與力度也相應加強了。站在閱讀的視角,思維品質(zhì)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了同學們在高考中的成績。但是,閱讀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這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要有一定的訓練方式,更要找到合適的媒介。本文立足高考教材談思維品質(zhì)的自我提升,希望能夠給同學們一點閱讀上的啟發(fā)。
一、閱讀思維類型的簡要梳理
“思維”在心理學上是一個抽象概念,是我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其內(nèi)涵異常豐富,包括了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本文從閱讀視角切入對這些思維逐一梳理,幫助大家提升概念認識。
第一,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每個人在閱讀時的第一印象直接能夠感覺到的。比方說在《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面對鄭伯的臨危受命,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從燭之武的那番話中看出其真正意義。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睜T之武的“辭”明顯是對之前他不受重用的不滿,這種直覺是在理性認識語言運用的基礎上發(fā)生的,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知曉內(nèi)容的內(nèi)核,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維能力。
第二,形象思維。形象思維就是我們在閱讀文本時,通過自己想象和聯(lián)想自覺生成的人物、事物和場景形象。比方說在李白的《蜀道難》中,李白對“蜀道”有自己的描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边@樣的描述在我們的腦海中重現(xiàn)了蜀道峰路的縈回曲折和山勢的危險嚇人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更讓人充分感受到蜀道上荒涼僻靜、鳥聲悲涼的環(huán)境,引起無限共鳴。
第三,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比較抽象,在高中階段,它更應被重視。具體到閱讀,如果是小說,那就是回歸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銜接。如果是說明文,如寫物,則有從外形到用途的描繪;如果是寫事理,則有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躍進。如果是議論文,則有論述、論證觀點的過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傊柧毢眠壿嬎季S,則能找到閱讀的觀點、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
第四,辯證思維。對于高中生來講,已初具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也已經(jīng)提升了一個境界,不要局限于教師的權(quán)威講授,而應該發(fā)展自己的辯證能力。這種辯證能力,重點體現(xiàn)在文本的縱橫對比:針對相同體裁不同內(nèi)容、相同題材不同表達、相同表達不同情境等形式和內(nèi)容各異的文本進行縱橫對比,從中提升自己的辯證思維。
二、覓得閱讀思維提升的訓練
“在鑒賞活動中,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鑒賞文學作品,能夠比較具體清晰地闡釋自己對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nèi)涵等的理解?!边@是新課標關(guān)于閱讀的要求,但是如果沒有思維的參與,我們又怎能獲得對閱讀文本的全方位理解呢?在實際閱讀中,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一)在主題分析中提升直覺思維
文章的主題是作者行文思路的核心,更是作者在其中所傾注、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作者為了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豐富,會在敘述中運用插敘和補敘的方式,如何提升直覺思維呢?不妨采取下面的方式:概括事件+中心思想。
比方說夏衍的《包身工》,這是一篇展現(xiàn)舊時代中國包身工這種下層勞動人民生活悲慘的經(jīng)典文章,多少年來引發(fā)了讀者的無限感慨。文章以時間為線索,重現(xiàn)了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勞動畫面:清晨起床—吃早飯—上工—黃昏收工,這四個畫面從包身工生活條件、勞動條件之惡劣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他們的悲慘生活,同時,也展現(xiàn)了包身工行業(yè)一系列的制度,看似“有序、文明”的管理下,實際已沒有了人身自由。我們能夠很明顯地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著重描述了包身工的現(xiàn)實生活,目的在于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對中國工人的雙重壓迫。作者也堅信中國工人必將迎來黎明的曙光,激發(fā)主人翁意識,爭取到應有的自由。文章的主題非常深刻,相信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時,都會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這就是我們的直覺思維。
(二)在文本理解中提升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讀者根據(jù)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到的畫面,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思維自覺。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沒能形成形象,那么想要真正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是要“打折扣”的。文本形象的獲得需要按照這樣的模式去訓練:描述形象+情感表達。
如郁達夫創(chuàng)作的《故都的秋》,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幾幅圖畫——秋晨靜觀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果累累圖,那么結(jié)合我們的想象,從這些圖畫中,分別可以感受到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清、靜、悲涼”,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和遭遇,深刻表達了他的孤寂和落寞,讓人無形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又如《荷花淀》這篇小說,文中那美如畫卷的白洋淀讓人如癡如醉,明明是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但是作者并沒有把目光聚焦在那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沒有特別描寫殘垣斷壁,也沒有特別描繪生靈涂炭,而是描繪詩意的旖旎的荷花淀風光,只要稍加思考,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是想借美麗的荷花淀以及美麗的人,表達強烈的愛國情感以及對戰(zhàn)爭之下的荷花淀人的贊美之情。
(三)在品鑒語言中提升邏輯思維
在語文世界中,語言的邏輯是無處不在的,還是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燭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自己的國家,這是外交語言的邏輯。荀子《勸學》的論述也包含邏輯,如作者先用青與藍、冰與水的關(guān)系來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 “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再用“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及其推論,論述了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這里的“一定的變化過程”和“人工改造”就是比喻學習,這個論述過程幾乎可以用“無懈可擊”來形容,發(fā)人深省。那么,如何開展邏輯思維的訓練呢?化繁為簡+文字梳理。
比如說魯迅的《拿來主義》,要理解其思想似乎是有難度的,我們不妨去掉細枝末節(jié),著重分析當前社會“拿來主義”“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等一系列做法,將這些做法一一分析其含義,也就論證了“拿來主義”的正確性,這才讓讀者深刻明白“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種觀點的可貴。在實用類文體中,這種邏輯分析能力有助于我們認識外部世界。
(四)在對比閱讀中提升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要求我們學會對文本進行橫向和縱向?qū)Ρ?,在對比中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加深對語句的理解。如何開展訓練呢?其一,橫向?qū)Ρ?,把相同指向的語句匯總到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比如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中,立足當中的數(shù)量詞展開分析,如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幾年”,可是她卻受了“數(shù)不盡”的奴隸的凄苦,“四塊錢”的棺材,“幾束”稻草,“一手把”的紙錢的灰,將量詞進行橫比,描述了主人公一生不公平待遇,由此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大堰河對詩人身體及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其二,縱向?qū)Ρ?,可以將我們在文本中的思想和觀點結(jié)合比較,從而深刻分析語句要義。比如在《離騷》中,以“遵道而得路”與“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這也是明君與昏君的對比,以此想告訴楚懷王要任人唯賢,不要任人唯親;同時,也是進行表達,將享受主義之人與恪盡職守之人進行對比,表達了屈原盡忠職守,實現(xiàn)偉大理想的情懷。只有堅持長期的鍛煉,辯證思維能力才能形成,這樣我們就能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文本。
作為高中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不僅存在于閱讀之中,也存在于語文學科的所有活動中,通過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理解到的東西才能真正運用于寫作中。一方面,閱讀文本從中獲得感性的認知;另一方面,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知曉當中關(guān)鍵字詞、句子、語段,乃至整篇文章深刻含義??梢?,思維是多么重要。面對未來的高考,需要從教材中堅持不懈地進行閱讀訓練。這里需特別指出的是,我們需要閱讀的自覺,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字詞句,要特別標注,然后回歸文本中,才能獲得準確的認識,這樣我們的思維才能慢慢地提升,面對高考閱讀才會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