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20 世紀,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討論“代溝”時指出,傳統(tǒng)社會是青年人向長輩學習的“已定型文化”,未來社會則是年長者需要跟隨年輕世代不斷更新的“未定型文化”?,F(xiàn)在世界上大部分人類群體都屬于后者,不過世代之間的學習實際上未必不會是多向穿梭的“時空旅行”,例如今天人們在環(huán)境保護領域就會結合新穎科學與傳統(tǒng)原住民知識,這樣看來更像是充滿了延續(xù)與斷裂、遺忘與記憶的混雜變化。
馬達加斯加頗負盛名的“有本事”(Mahat eo)樂隊創(chuàng)始人達瑪,在2018 年競選總統(tǒng)時以馬國傳統(tǒng)觀念“Valimbabena”作為競選綱領。這個詞由“回應”與“背負”組成,翻譯成中文約等同于“孝道”,原意是小時候被父母背在身上,等父母年老也承擔照顧之意。達瑪是著名抗議歌手,他將“Valimbabena”擴展為環(huán)保理念,指人類從自然界取得資源,現(xiàn)在應該承擔起照護責任。
今年6 月,馬國的一件大事是重新開放了28年前大火燒毀的安塔那那利佛宮。該宮殿群是19世紀統(tǒng)一馬國的伊默里納王國的故宮,像雅典衛(wèi)城一樣位在高聳的山丘上俯瞰著首都。馬國民間有祖先崇拜習俗且將其當作廟宇祭拜,當晚民眾沖入火窟,將末代女王、被法國流放阿爾及利亞的臘納瓦洛娜三世的遺骸救出。不過,歷經28 年修復工程才剛完畢,上個月首都西南方的小型古跡“安莎哈丁闥宮”又失火燒毀,只剩下土石殘墟。
古跡是人類成就的殘留物,人們在墟跡之前似乎總是會產生兩種心理反應:一種是佩服其達到的了不起的成就,一種是嘆息當年的努力已然破敗消逝;看見殘跡背后的成就,或許會讓人想繼承其背后的精神而加以延續(xù);看見其破敗及枉然者則感到里頭只有荒唐。不過古跡的教訓或許恰恰并不只是偉大或者枉然,而是兩者的混合。人類本然的傾向是伸展與延續(xù)自身的存在,但限制與破敗也同樣是必然的,古跡具體呈現(xiàn)了這種狀態(tài)。
在28 年前大火吞噬的王室遺骸中,執(zhí)政33年的臘納瓦洛娜一世是19 世紀伊默里納王國執(zhí)政最久的女王。歷史對她有兩種極端評價:她的向外征伐及大規(guī)模強制勞役被認為過于壓迫,但同時她也是當時馬國唯一愿意且有能力抵擋殖民的君主。在列強、外敵、內部政治勢力的多重威脅下,她是否真的有不采用鐵腕的余裕?她的兒子拉達瑪二世顯然反感母親的統(tǒng)治,他的政策更加寬容而開放,但卻也讓殖民勢力從此擴大影響力。
馬國具有母系社會傳統(tǒng),外來的影響力或許在其他國家曾經促進性別平等,但在馬國則是負面的。殖民時期至今,馬國的女性地位大為降低,臘納瓦洛娜一世當年或許想要對抗這一趨勢。她的丈夫拉達瑪一世原先曾經擁抱西方“進步”,包括鎮(zhèn)壓反對廢除傳統(tǒng)發(fā)型的5000 名女性,處決帶頭的領袖。在丈夫死后繼位的女王轉而采取反對西方影響的政策。
2021 年去世的迪迪耶·拉齊拉卡執(zhí)政時曾再度試圖抵抗殖民影響,但其嘗試并未成功。也或許當年女王母子的執(zhí)政都不是真正問題所在,因為馬國無論采用何種政策都難以長久抵擋法國殖民者的進逼。今日馬國盡管仍存在母系社會的影響,但消逝的女王未曾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