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濤 姚亞行
《武僧持械格斗演武圖》壁畫位于少林寺千佛殿東側(cè)的配殿白衣殿內(nèi)南側(cè)墻壁,其內(nèi)容描繪了少林武僧在大雄寶殿前手持器械格斗的場景。該壁畫有30位武僧分別進行器械及徒手格斗演練,共有15組格斗畫面,其中有9組為器械格斗類,位于壁畫的C位,說明該壁畫的主題是展示武僧持械格斗演練的場景,與對面《武僧徒手演武圖》相呼應。該壁畫寬5.4米,高3.5米,面積18.9平方米。該壁畫畫面構(gòu)圖分為三層,具備強烈的透視感,層次分明,其視覺深度和空間感強烈,頗有中國古代文藝時期的畫風。
在《武僧持械格斗演武圖》中,18名少林武僧分為9組,分別演練了11種少林武術(shù)器械,分別為少林單刀、少林紅纓槍、少林雙鉤、少林齊眉棍、少林樸刀、少林春秋大刀、少林單匕首、少林雙刀、少林槊、少林斧,他們展現(xiàn)了古代少林十八般兵器的特點,是珍貴的少林武僧演武壁畫。
一、雙鉤對槍格斗術(shù)(圖A1)
雙鉤,為少林武術(shù)雙器械之一,屬于短兵,由戈演變而成,是古代兵家常用兵器之一,有勢若猛虎、疾如閃電之說。一般情況下,少林雙鉤全長2.8尺,月牙長7.5寸,柱長1.5寸。其基本技法有鉤、格、捋、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十余種技法,該圖展示了少林雙鉤的格法,破解槍的中段扎法技術(shù)。
二、少林單刀對槍格斗術(shù)(圖A2)
單刀,為少林武術(shù)單器械之一,屬于短兵,是古代兵家常用兵器之一,以大劈大砍為主,有“刀之利,利在砍”之說,另外還有刺、斬、撩、攔、截、崩、抹、帶、纏頭、裹腦等刀法。其特點為剛勁有力,勇猛彪悍,氣勢逼人,如猛虎一般。其演練要求以身法為要,刀隨身換,身械合一,進退閃轉(zhuǎn),縱跳翻騰,眼疾手快,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之說。該圖展示了少林單刀的截法,破解槍的下段扎法技術(shù)。
三、少林單匕首奪搶搏殺術(shù)(圖A5)
匕首,在古代,有短劍之稱,為少林武術(shù)單器械之一,屬于短兵,是古代兵家常用兵器之一。匕首以攻守兼顧、動作靈活、實用性強著稱,其基本技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帶等,其特點為短小鋒利,攜帶方便,是近距離搏斗的有效武器。其演練要求以近距離為要,刀隨身隱藏。該圖展示了空手奪槍和少林單匕首的下扎技術(shù)方法。
四、少林齊眉棍對紅纓槍格斗術(shù)(圖A10)
齊眉棍,為少林武術(shù)的單器械之一,屬于長器械,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尤其是少林武術(shù)以棍著稱。其特點為舒展大方、快慢相間、亦剛亦柔、步行獨特、攻防一體,有“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慢刀急棍殺手锏”“三分棍法七分槍”“棍長不過眉,身步要相隨,虎口對虎口,上下任翻飛”之說。其基本技法有打、點、掃、掛、撥、戳、掄、劈等方法。該圖展示了棍的撥法技術(shù),化解槍的刺槍技法。
五、少林槊對棍法格斗術(shù)(圖A11)
槊,為少林武術(shù)的單器械之一,屬于長器械,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在古代多用于馬上作戰(zhàn),與狼牙棒同屬一類,多為力大之人使用。柄用堅硬木制成,長約六尺,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云、帶、挑、砸等,在《水滸傳》中有“百勝將軍”之說,屬于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該圖展示了少林槊的攔法技術(shù),破解棍的掃法技術(shù)。
六、雙刀對樸刀兵器格斗術(shù)(圖A12)
雙刀,為少林武術(shù)雙器械之一,屬于短兵,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有攻防兼?zhèn)涞暮x,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之說。其主要技法有撩、劈、砍、刺、架、舞花等,其演練要求與馬步、弓步、虛步、跪步等步法緊密配合,兩手靈活自如,一攻一防。該圖展示了雙刀的架刀技術(shù),破解樸刀的砍法技術(shù)。
七、少林槍對春秋大刀格斗術(shù)(圖A13)
槍,為少林武術(shù)單器械之一,屬于長兵,為兵中之王,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其風格特點為剛?cè)嵯酀?,吞吐自如,飄灑大方,勢如游龍,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之說。其主要技法有扎、刺、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其中以攔、拿、扎為主,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之說。其演練要求“前手如管”(前手握槍要活把),“后手如鎖”(后手握槍要緊把),出槍講究“槍扎一條線”。該圖展示了少林紅纓槍的撥槍技術(shù),破解春秋大刀的劈法技術(shù)。
八、少林樸刀對槍格斗術(shù)(圖A14)
樸刀,為少林武術(shù)單器械之一,屬于長兵,一般長約1.5-1.8米之,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其特點為動作樸實,姿勢大方,動速沉穩(wěn),節(jié)奏鮮明,勁力順達。其主要技法有劈刀、掃刀、砍刀、絞刀、云刀等,適合于力大人高者使用。該圖展示了少林樸刀的砍法動作,破解槍的下扎槍技法。
九、春秋大刀格斗術(shù)(圖A15)
春秋大刀,為少林武術(shù)單器械之一,屬于長兵,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其動作樸實無華,內(nèi)容豐富,招式實用,刀法多變,其主要技法有劈刀、砍刀、斬刀、撩刀、掛刀、挑刀、云刀、掃刀等,其特點為剛猛有力,氣勢磅礴,力壓群雄,適用于人高馬大之人使用。該圖展示了春秋大刀的云刀技術(shù)方法,阻止對方靠近自己。
斧,其形似板,又稱“雙板斧”,為少林武術(shù)器械之一,屬于短兵,有單斧和雙斧之分,是古代兵家常用器械之一。其特點為粗獷豪壯,其主要技法有劈、刺、摟、抹、云、片等。該圖展示了持斧的技術(shù)動作。
在民間流傳著“少林器械十八般”的說法?!段渖中蹈穸费菸鋱D》展示的少林武術(shù)器械有11種,未能全部展現(xiàn)少林武術(shù)的所有器械種類,其實“少林十八般器械”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而是具有象征性的意義,比喻少林武術(shù)器械種類之繁多。早在遠古時代,蚩尤就制造了多種兵器,如《世本》記載:“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贝藶槭税惚髦吧?。發(fā)展至宋代已有“十八般武藝”之稱,也是我國古代各種兵器的通稱。明代的“十八般武藝”更為具體,如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載,十八般武藝為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徒手打拳)。現(xiàn)代少林器械有刀、槍、劍、棍、斧、鉞、鉤、叉、鞭、锏、戟、錘、抓、鏜、槊、棒、拐、流星錘等多種兵器,遠遠多于十八種器械,只是以十八來命名而已。
少林寺白衣殿的《武僧持械格斗演武圖》是中國僅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武術(shù)壁畫,是研究古代少林武術(shù)的重要資料,同時也展示了古代藝術(shù)繪畫的風格特點,是武術(shù)與繪畫結(jié)合的典范,有著以圖證史的功效,為后人傳承中原文化,講話河南故事,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嵩山少林武術(shù)職業(yè)學院。課題來源: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項目名稱:雙循環(huán)格局下少林武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格局構(gòu)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B8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