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警 劉金利 李揚 曹景權(quán) 于秋香
中圖分類號:S436.64文獻標識碼:B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4.024
近些年來,核桃價格低迷,果農(nóng)管理積極性不高,不注重病蟲害預防,管理粗放,導致果園的舉肢蛾危害加重,部分嚴重果園蟲果率高達60%。
1 核桃舉肢蛾危害
核桃舉肢蛾在我國河北、北京、山東、山西、河南、陜西、貴州、四川、甘肅等省市均有發(fā)生,山區(qū)發(fā)病較重。初孵幼蟲在果面短暫爬行后蛀入果實,在蛀果孔處流出膠狀分泌物,后變?yōu)橥该靼咨z珠,逐漸變?yōu)殓晟S紫x在核桃青皮下縱橫串食,形成蟲道,受害果實果皮變黑并逐漸凹陷,核仁發(fā)育不良,后期干縮變黑,俗稱“核桃黑”,提早脫落。幼蟲若蛀食果柄,可引起早期落果。
2 核桃舉肢蛾特征
核桃舉肢蛾成蟲體長4~9 mm,翅展10~15 mm,雌蛾體黑褐色,翅膀狹長,前翅端部1/3處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緣基部1/3處有一近圓形白斑,翅面覆蓋黑褐色鱗片,前后翅后緣均有較長緣毛。后足較長,一般超過體長,脛節(jié)第一至第三節(jié)被黑色毛叢,棲息時向身體后側(cè)上方舉起,得名“舉肢蛾”。卵為近圓形,初產(chǎn)為乳白色,逐漸變?yōu)辄S白色。老熟幼蟲,頭部暗褐色,身體為淡黃白色。蛹為紡錘形,黃褐色。繭為長橢圓形,褐色,外附草末及細土粒。
3 發(fā)生規(guī)律
核桃舉肢蛾在我國華北核桃產(chǎn)區(qū)多發(fā)生1代。老熟幼蟲在1~9 cm土層、石縫、雜草、枯葉及樹皮裂縫中結(jié)繭越冬。第2年6月上旬開始化蛹,6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6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具有趨光性,且下午活動頻繁,尤以太陽落山后活動最為頻繁,成蟲多在樹冠下部葉背活動。羽化為成蟲后即可交尾產(chǎn)卵,每只雌蟲可產(chǎn)卵34~40粒,散生,卵期為9天左右。初孵幼蟲在果面短暫爬行后蛀果危害。8月上旬至8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脫果墜地入土結(jié)繭過冬。
4 防治措施
4.1 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
4.1.1 清園 落葉后及時清園,將雜草、病枝、病葉及病果等帶出果園妥善處理,徹底清除病菌及蟲卵的越冬場所,降低病原菌數(shù)量及蟲口密度。
4.1.2 翻耕 核桃舉肢蛾老熟幼蟲在淺土層、石縫、雜草、枯葉及樹皮裂縫中結(jié)繭越冬。采收后至翌年樹體發(fā)芽前可翻耕樹盤10~15 cm,破壞害蟲越冬環(huán)境,采收后翻耕可消滅越冬幼蟲,發(fā)芽前翻耕可抑制成蟲羽化出土。
4.1.3 及時摘除、撿拾蟲果 核桃舉肢蛾初孵幼蟲蛀果后直至脫果墜地越冬,不存在轉(zhuǎn)果危害現(xiàn)象,因此生長季,尤其是在幼蟲脫果前,及時摘除樹上被害蟲果并撿拾樹下蟲害落果,集中深埋處理連續(xù)2~3年后,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4.2 物理防治 舉肢蛾為鱗翅目害蟲,具有趨光性,因此在6-8月成蟲羽化期懸掛殺蟲燈可誘殺成蟲,降低蟲口密度。每1.5~2.0 hm2可懸掛一盞殺蟲燈。
4.3 化學防治措施
4.3.1 地面撒藥 5月下旬在舉肢蛾出土前或是8月老熟幼蟲入土后,略大于樹冠垂直投影的樹盤內(nèi)撒施15%毒死蜱,降低蟲口密度。
4.3.2 樹冠噴藥 在舉肢蛾羽化為成蟲后、卵期至初孵幼蟲在果面爬行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采用化學防治,藥劑采用25%滅幼脲8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間隔10~15 d噴藥1次。
4.4 生物防治措施
4.4.1 天敵防治 6-7月釋放天敵赤眼蜂,每667 m2釋放30萬頭,可降低害蟲的蟲口密度,有效抑制核桃舉肢蛾的危害。
4.4.2 微生物防治 在成蟲羽化期4~7 d,幼蟲孵化蛀果前噴蘇云金桿菌,濃度為2億個孢子/mL,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