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曠
我出身寒門,生長在物資匱乏的20世紀70年代。記憶中,困窘和饑餓如一條巨大的蟒蛇,死死地將我纏繞,沉重的家務與農(nóng)活像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讓我看不到一點兒亮光。
幾經(jīng)爭取,我才獲準上學。相對于單調(diào)乏味又讓人疲憊不堪的家務與農(nóng)活,上學太好了,簡直是無與倫比的高級享受!讀書的感覺太美妙了,即便只有幾本教科書,我依然讀得如癡如醉。
從那時起,閱讀就成了我人生最大的興趣和支點。
那時,港臺文學風靡一時,而我正是狂熱的粉絲之一。雖然學業(yè)緊張,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迷戀于閱讀瓊瑤的作品。從《窗外》《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結》《在水一方》,到《失火的天堂》,我?guī)缀醢循偓幍淖髌纷x了個遍。我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或者借著廁所昏暗的燈光看,或者晚自習趁著老師不注意偷偷地看,總之我想盡一切辦法閱讀,讀到天昏地暗、靈魂出竅。
多年以后,當我讀到《蒹葭》時,內(nèi)心不禁一顫,許許多多的閱讀記憶紛至沓來。那種纏綿悱惻、撲朔迷離、空靈縹緲的文學之美,如一首亙古的歌謠,久久回響,余音裊裊……
上了大學,我就像一條快樂的魚,在書籍的海洋里自由游弋。圖書館幾乎成了我大學生活唯一的“娛樂”場所。圖書館門口右邊的第一個座位,幾乎成了我的專座。每天,我總是第一個等候圖書館開門的人。
我從楊沫的《青春之歌》讀到王蒙的《青春萬歲》,從諶容的《人到中年》讀到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從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閱讀,陪伴我度過了狂飆突進又懵懂迷茫的青春歲月。它給我?guī)頍o盡的精神愉悅與美妙絢爛的獨特體驗,教會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怎樣生活。尤其是當生命中的暴風雨襲來時,先賢的忠言、智者的哲學,就如一道和煦的光芒,照進我陰暗的心房,驅散我前進中的迷霧。
是的,大風能掀翻屋頂,但撕不破一只蝴蝶的翅膀,而文學就是這只蝴蝶的翅膀。這就是閱讀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有點抽象,但它確實能撼人心魄。
畢業(yè)了,工作后,我的世界開始變得混亂而浮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難題不僅來自我自身,還來自學生、家長、社會。我知道,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艱難,而有些路必須一個人走,獨自去冒險探索、摸爬滾打。著名投資人兼作家馮唐在《有本事》一書中這樣闡述過——再高的學歷、再豐富的經(jīng)驗也無法保證你樣樣精通,你必須學會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實際上就是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世界瞬息萬變,要想屹立不倒,你唯一仰仗的終極利器就是養(yǎng)成持續(xù)閱讀、不斷學習的習慣。
當然,自我成長與人生修煉的方法千千萬萬,但閱讀是其中最簡易的一種。正如詩人狄金森的那首詩《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所言: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向遠方
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
不必為通行稅傷神
這是何等節(jié)儉的車
承載著人的靈魂
是的,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這些年,我不但讓自己一直保持這種高貴,而且還積極引導學生養(yǎng)成這種高貴,讓他們學會閱讀、熱愛閱讀。
記得在教《論語》的時候,我和學生一起閱讀鮑鵬山的《孔子傳》。原來,孔子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與困苦: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母親帶著孔子搬入魯國都城曲阜的一條小巷,過著母子相依為命的艱難日子。但孔子沒有自卑和自暴自棄,更沒有想過以“賣慘”來博取世人與家族的同情和資助。小小年紀的孔子就跟著母親學習和掌握了一些謀生手段,大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剛開始,我認為孔子是從15歲才開始學習的,但讀了《孔子傳》后,才知道“學”與“志于學”是不同的。“學”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的學習,像適齡兒童上學一樣,自我意識不夠,只是跟隨大流或聽從父母的安排而已。而“志于學”就不一樣了,它不再是被動學習,而是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志向的學習。也就是說,15歲的孔子已經(jīng)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立志把研究學問、追求真理作為自己一生奮斗的目標。他將自己的人生定位為“士”,致力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而不是儒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而優(yōu)則仕”。
從這個意義上看,《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諸多語錄,對我們而言,不再只是普遍意義上的格言警句,而是一代仁人志士的精神風骨,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
靜水深流,閱讀讓我們的思想變得遼闊。
一本好書,也許不會教給我們特定的、具體的東西,但會向我們展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讓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切入生活的微妙、悖論、歡樂、痛苦和真理,學會在滿目瘡痍中找到那些堅韌的生命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