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進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0)
貴州省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云莊隧道為分離式特長隧道,左幅起訖樁號ZK57+457—ZK61+064,全長3607m,最大埋深約208m,右幅起訖樁號YK57+440—YK61+003,全長3563m,最大埋深約218m。隧道左右幅線間距進口段約22m,洞身為25m,出口段為分叉段,線間距約2~70m。
云莊隧道原設計由直墻連拱、曲墻連拱逐漸過渡到分離式隧道,共設置291m 連拱隧道,包括整體式直中墻漸變段256m,復合式曲中墻漸變段35m。經設計優(yōu)化,將連拱隧道整體式直中墻優(yōu)化為分層薄壁結構,將復合式曲中墻段優(yōu)化為超小凈距隧道。其中,云莊隧道出口端路段ZK60+960—ZK61+041(YK60+899—YK60+980)優(yōu)化為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漸變段81m;ZK60+897—ZK60+960(YK60+836—YK60+899)優(yōu)化為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漸變段63m。
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按先行洞擴挖、初支—直中墻基礎—先行洞仰拱、二襯—后行洞開挖、初支—臨時支撐拆除—后行洞仰拱、二襯的總體施工工藝流程組織施工[1]。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施工工藝流程示意圖
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出口端路段(ZK60+960—ZK61+041、YK60+899—YK60+980)圍巖級別均為V 級,先行洞與中導洞區(qū)域均采用三臺階法進行開挖,初支封閉成環(huán)后,再施工直中墻基礎[2]。
2.3.1 施工工藝流程
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連拱段直中墻施工總體流程:直中墻基礎—先行洞二襯—后行洞二襯[3]。
直中墻基礎設計高度300cm,施工時一次澆筑高度220cm,剩余80cm 與洞身襯砌整體澆筑,先行洞直中墻部位襯砌厚度80cm,后行洞直中墻部位襯砌厚度55cm,中間夾層5cm 布設排水系統(tǒng),左右洞獨立布設防水板及環(huán)向排水管。在中隔墻位置,通過直中墻基礎縱向排水管,將襯砌背后圍巖滲水引排至中央排水溝。
2.3.2 基礎加固處理
直中墻基礎開挖后,根據設計要求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若地基承載力達到500kPa,則不進行基礎加固處理,反之采用中空注漿錨桿加固基礎。
2.3.3 鋼筋安裝
直中墻兩側各預埋9 根φ114×4.0 鋼管,供機電電纜使用。在直中墻與二襯連接處170cm 范圍內,設置環(huán)筋加強,加強鋼筋采用25φ20mm,與原環(huán)筋交錯布置,加強鋼筋伸入直中墻不小于35d。在施工過程中,預先埋設直中墻主鋼筋,和二襯鋼焊接成整體。
2.3.4 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
直中墻基礎分兩次澆筑,第一次澆筑高度220cm,基礎模板采用定型鋼模板,模板安裝時在外側設置斜支撐固定模板,兩側模板間設置拉桿;剩余80cm 基礎與直中墻、洞身襯砌同時澆筑,采用全液壓模板臺車施工。
2.3.5 橫撐及拱頂加固處理
直中墻支撐采用10cm×10cm 方木進行橫向支撐。根據相關擴挖工況計算結果,直中墻上部以及先行洞右上初支搭接處存在應力集中,需進行加固處理。
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按先行洞開挖、初支—先行洞仰拱、二襯—后行洞開挖、初支—后行洞仰拱、二襯的總體施工工藝流程組織施工[4]。施工工藝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施工工藝流程示意圖
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出口端路段(ZK60+897—ZK60+960、YK60+836—YK60+899)圍巖級別均為V 級,先行洞與后行洞均采用三臺階法開挖。上臺階開挖每循環(huán)進尺按80cm(1 榀鋼架間距),下臺階開挖每循環(huán)進尺按1.6m(2 榀鋼架間距),同一榀鋼架兩側不得同時懸空[5]。
先行洞開挖時,需由中線向右側后行洞區(qū)域擴挖,擴挖范圍為:中間加強層厚度+泡沫減震板厚度。同時,為方便安設中間加強層型鋼,先行洞上臺階開挖時加強層頂也需進行適當擴挖,待初支施工時用噴射混凝土回填至設計輪廓。在加強層與未開挖的后行洞巖壁間設置一層厚度為10cm 的泡沫減震板。此外,開挖后行洞時,靠隧道中心線側預留厚3m 保護巖墻,減弱后行洞爆破對先行洞圍巖、初支結構的破壞,保證施工安全,該保護巖墻隨后行洞每一臺階開挖完成后,采用松動爆破+機械冷開的方式進行開挖。
3.3.1 施工工藝流程
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施工總體流程為:中間加強層—先行洞二襯—后行洞二襯[6]。
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加強層設計有兩種結構形式:一是型鋼+內外層波紋鋼板內填充C30 自密實混凝土;二是型鋼+內外層鋼筋網片+噴射混凝土。
其中,型鋼+內外層鋼筋網片+噴射混凝土屬于隧道常見的施工工藝,此處不作贅述。在型鋼+內外層波紋鋼板內填充C30 自密實混凝土施工中,需按開挖步距、開挖臺階高度確定型鋼與波紋鋼模板的分段長度。以洞口段路段Ⅴ級圍巖為例,開挖步距0.8m,臺階高度分別為4.06m、2.44m、2.66m、1.80m,加強層型鋼隨開挖高度分4 節(jié),長度分別為1.517m、2.39m、2.613m、1.76m,波紋鋼模板分3 節(jié),長度分別為0.963m、2.56m、2.783m,寬度為0.875m。每開挖一級臺階,即施工相應高度的中間加強層,待下級臺階開挖后,將底部混凝土鑿除,漏出型鋼端頭,進行型鋼及波紋鋼模板連接。
具體到中間加強層的施工步驟,為上臺階開挖—安裝A 單元左側波紋鋼模板—安裝A、B 單元型鋼立柱—A、B 單元鎖腳錨桿、系統(tǒng)錨桿—安裝A 單元右側波紋鋼模板—將兩側波紋鋼模板與型鋼連接成整體—A 單元自密實混凝土澆筑—B 單元鋼筋網、初支混凝土—中臺階開挖—安裝C 單元左側波紋鋼模板—C、D 單元型鋼立柱向下接長—C、D 單元鎖腳錨桿、系統(tǒng)錨桿—安裝C 單元右側波紋鋼模板—將兩側波紋鋼模板與型鋼連接成整體—C 單元自密實混凝土澆筑—D 單元鋼筋網、初支混凝土—下臺階開挖—安裝E 單元左側波紋鋼模板—E、F 單元型鋼立柱向下接長—E、F 單元鎖腳錨桿、系統(tǒng)錨桿—安裝E 單元右側波紋鋼模板—將兩側波紋鋼模板與型鋼連接成整體—E 單元自密實混凝土澆筑—F 單元鋼筋網、初支混凝土—仰拱開挖—G 單元型鋼立柱向下接長—E 單元型鋼安裝—澆筑D 單元三角形基礎—E 單元鋼筋網、初支混凝土—仰拱、二襯等施工。
按要求做好監(jiān)控量測工作,確保每一工序均實現設計意圖,保證施工質量與隧道結構安全。
3.3.2 鎖腳錨桿
連拱隧道采用臺階法開挖。每臺階開挖完成后,及時進行鋼拱架架設初期支護、H 型鋼接長,在先行洞設置臨時支撐,并在鋼拱架接長位置進行鎖腳錨桿施作,防止圍巖內擠及拱腳下沉,保證施工安全。采用2 根φ42×4 鋼花管鎖腳錨桿,L=3.5m,縱向間距50cm。
3.3.3 型鋼立柱連接
連拱隧道上臺階開挖后,安裝型鋼,通過連接鋼板上預留的φ22mm 螺栓孔,內穿M20 螺母進行連接牢固。針對先行洞HW200×200 型鋼頂端、底端與主洞I18 型鋼拱架的連接,采取螺栓+焊接方式,針對后行洞HW200×200 型鋼頂端、底端與主洞I18 型鋼拱架的連接,采取焊接方式。
3.3.4 加強層模板安裝
中間加強層采用型鋼、波紋鋼模板包裹澆筑自密實混凝土施工形式,形成類剪力墻整體結構,提高其穩(wěn)定性與承載力。其中,波紋鋼模板波距為125mm,波高25mm,壁厚3mm。上下、左右兩塊波紋鋼模板安裝時搭接12.5cm,通過預留螺栓孔,螺栓+螺帽拼裝成整體。澆筑混凝土前,提前按設計要求安裝扭緊螺栓螺帽,待安裝下一塊模板時,拆除螺帽進行搭接連接即可。波紋鋼模板采用定位筋定位,精軋螺紋鋼對拉拉桿加固。
3.3.5 加強層混凝土澆筑
針對中間加強層40cm 厚C30 自密實混凝土,采取波紋鋼模板內灌注自密實混凝土施工方式,施工時在端頭模板處預留澆筑口,設置梭槽澆筑。
3.3.6 基礎加固處理
連拱隧道直中墻基礎開挖后,根據設計要求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若達到500kPa,可不進行基礎加固處理,反之需采用中空注漿錨桿加固基礎。采用φ25中空注漿錨桿,長3.5~4.5m,間距60mm×60mm(縱×環(huán)),梅花形布置,基礎設置縱橫向鋼筋,將錨桿連接成整體,HW200 立柱型鋼底端設置一塊260mm×260mm×14mm 鋼板,采用焊接連接方式,增大型鋼底端受力面積。
綜上所述,為了加快施工進度,解決整體式直中墻連拱隧道施工工序復雜、轉換多,直中墻滲漏水等問題,在貴州省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云莊隧道施工中,將連拱隧道整體式直中墻優(yōu)化為分層薄壁結構、復合式曲中墻段優(yōu)化為超小凈距隧道,其中出口端路段分別優(yōu)化為無中導雙壁式直中墻和無中導三層薄壁式直中墻連拱隧道。通過對施工工藝流程、連拱段開挖、直中墻施工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現場技術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和社會效益,且在無中導直中墻連拱隧道施工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成熟的工程經驗,可為同類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