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曄 廈門市海滄醫(yī)院 (福建 廈門 361026)
內容提要:目的:觀察數(shù)字乳腺斷層X射線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graphy,DBT)、超聲(ultrasonography,US)檢查及兩者聯(lián)合應用在女性少量、多量腺體中病變的定性診斷價值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200例女性乳腺疾病且均接受DBT、US檢查,并以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進行參照。根據美國放射學會(ACR)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系統(tǒng)(BI-RADS)2013版將本研究中散在纖維腺體和脂肪型統(tǒng)歸為少量腺體型,將不均勻致密型和極度致密型腺體統(tǒng)歸為多量腺體型。明確DBT、US檢查及兩者聯(lián)合應用在女性少量、多量腺體中病變的定性診斷價值。結果:202個病灶病理結果顯示良性疾病162個病灶,其中乳腺腺病(69個病灶,占42.59%)及纖維腺瘤(66個病灶,占32.67%),其次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炎癥、良性葉狀腫瘤。惡性疾病40個病灶,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9個病灶,占72.50%)最為常見,其次為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乳頭狀癌、黏液腺癌、在少量腺體的診斷中,DBT與US檢查相比靈敏度92.74%、94.35%和特異度75.50%、75.50%相差不大,且以DBT和US聯(lián)合檢查98.33%、83.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多量腺體的診斷中,DBT與US檢查相比靈敏度92.50%、82.50%和特異度84.75%、82.75%相差不大,且以DBT和US聯(lián)合檢查97.50%、98.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BT、US兩種不同檢查方式的分析下,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效能是相近的結果。而在實施DBT聯(lián)合US檢查的方式下,較單獨兩者的檢查方式相比,在少量腺體的患者中診斷效能相近。而對于多量腺體的患者,開展以DBT聯(lián)合US檢查的方式,較兩者單獨檢查能夠提高乳腺疾病的診斷效能。
乳腺疾病是目前在女性人群中相對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近些年來乳腺癌患病率、死亡率呈持續(xù)增長趨勢,且在中國女性乳腺癌發(fā)病率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起始年齡40~50歲[1]。而對于此疾病的診斷,開展影像學檢查是重要手段,常用乳腺影像學檢查技術有乳腺X射線攝影、US、MR等不同的檢查方式[2]。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新技術DBT研究表明[3],DBT相比傳統(tǒng)全數(shù)字化乳腺X射線攝影(ful-field digitalmammography,F(xiàn)FDM),大大提高了病灶檢出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尤其是致密腺體。作為新技術,目前尚未普及應用。因此本文以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且均接受DBT、US檢查,并以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進行參照,獲得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200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患病時間0.5~10.5年,平均(3.44±0.77)年,年齡34.0~62.0歲,平均(44.73±5.24)歲。
納入標準[4]:①有完整的手術病理或穿刺結果;②患者均接受DBT及US檢查,且前后間隔時間≤1個月。
排除標準[5]:①既往接受了相關的手術史或放化療史;②不能配合檢查。
乳腺US檢查方法:本院采用GELOGIG E9型、MYLAB TWICE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設置在7.5~12MHz范圍,檢查前告知患者配合檢查的重要性,將探頭涂抹適量的耦合劑,對乳腺完成全面的掃查,包括橫、縱向的掃查,同時對于患者的雙側腋窩進行掃查,詳細觀察患者的病灶情況并判斷其可能具有的病理性質。乳腺DBT檢查方法:采用HOLOGIC SeleniaDimensions數(shù)字乳腺X射線攝影機,對于患者的雙側乳腺取頭尾位(cranio caudal,CC)及內外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MLO)攝片。檢查的過程中,確保X射線管在15?范圍內完成相關掃描,確保每旋轉1?曝光1次。使用1mm層厚方式進行重建圖像。
所有患者在檢查中獲得的DBT圖像分析,由2名高年資放射醫(yī)師采取雙盲讀片的方式,US檢查所獲得的相關圖像,在醫(yī)師不知道病理結果情況下進行,結合US描述和結論及臨床表現(xiàn)、檢查,得出結論[6]。所有影像資料分3組(DBT組、US組、DBT+US組),閱片醫(yī)師將懷疑的病變全部標記在格式化的模板上。若2名閱片醫(yī)師完成對DBT或US圖像的分析,一旦發(fā)現(xiàn)意見有分歧的結果,則請第3位高年資醫(yī)師進行判讀。所有影像學評價的結果均需參照2013版所制定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的分類標準,將其獲得的結果進行分析,在4B以下則將其診斷為良性,若結果在4B及以上診斷為惡性。最終以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對3組檢查方法診斷結果進行分析[7]。
使用SPSS 25.0版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2個病灶病理結果顯示良性疾病162個病灶,其中乳腺腺?。?9個病灶,占42.59%)及纖維腺瘤(66個病灶,占32.67%),其次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炎癥、良性葉狀腫瘤。惡性疾病40個病灶,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9個病灶,占72.50%)最為常見,其次為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乳頭狀癌、黏液腺癌。
在少量腺體的診斷中,DBT 與US 檢查相比靈敏度92.74%、94.35%和特異度75.50%、75.50%相差不大,且以DBT+US聯(lián)合檢查98.33%、83.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DBT、US檢查及兩者聯(lián)合應用在女性少量腺體中病變的定性診斷價值(%)
在多量腺體的診斷中,DBT 與US 檢查相比靈敏度92.50%、82.50%和特異度84.75%、82.75%相差不大,且以DBT+US聯(lián)合檢查97.50%、98.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DBT、US檢查及兩者聯(lián)合應用在女性多量腺體中病變的定性診斷價值(%)
目前公認的乳腺疾病的診斷上,實施以乳腺X射線攝影、US的檢查方式分析是目前相對較為有效且在開展上較為實用的方法[8]。其中DBT技術的分析,作為目前的一種相對較為新的影像成像技術,其較為特殊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開展以不同的角度達到對乳腺的組成進行分層攝影的結果,尤其是在對致密型乳腺病灶的分析上,主要是包括了大小、形狀、邊緣等相關特點,其所獲得的成像結果顯著優(yōu)于全數(shù)字化乳腺攝影結果。在張曉飛[9]研究中認為影像醫(yī)師通過閱讀DBT所獲得的影像結果,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提高病灶對于在BI-RADS分類與患者實際病理結果上的一致性。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對于患者開展DBT比單純的以US檢查在對0級的致密型乳腺疾病其所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得出更好的診斷性能。另外,目前所獲得的研究結果中表明[10],對于開展的US檢查,在囊性病灶的判斷分析結果上,相對于單一的DBT檢查相比,是更具有優(yōu)勢的結果。因此本研究結合DBT及US檢查進行回顧性研究,在探討DBT在不同腺體分型中是否具有特有優(yōu)勢的同時,將DBT與US兩者的特點聯(lián)合,進一步分析聯(lián)合檢查方式對診斷效能的影響[11]。LEE S H等[12]相關研究表明,對于在乳腺癌診斷中使用DBT聯(lián)合US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特別是在診斷非腫塊型乳腺癌和鈣化型乳腺癌中降低了誤診率和漏診率。本研究中,202個病灶病理結果顯示良性疾病162個病灶,其中乳腺腺?。?9個病灶,占42.59%)及纖維腺瘤(66個病灶,占32.67%),其次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炎癥、良性葉狀腫瘤。惡性疾病40個病灶,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9個病灶,占72.50%)最為常見,其次為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乳頭狀癌、黏液腺癌。在少量腺體的診斷中,DBT與US檢查相比靈敏度92.74%、94.35%和特異度75.50%、75.50%相差不大,且以DBT+US聯(lián)合檢查98.33%、83.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多量腺體的診斷中,DBT與US檢查相比靈敏度92.50%、82.50%和特異度84.75%、82.75%相差不大,且以DBT+US聯(lián)合檢查97.50%、98.25%的結果,與兩者分別單獨診斷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DBT、US的兩種不同檢查方式分析,在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效能分析下是相近的結果。而在實施DBT聯(lián)合US檢查的方式下,較單獨兩者的檢查方式相比,在少量腺體的患者中診斷效能相近。而對于多量腺體的患者,開展以DBT聯(lián)合US檢查的方式,較兩者單獨檢查能夠提高乳腺疾病的診斷效能。而考慮到本研究所納入的樣本數(shù)量有限,其獲得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