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西北漢簡來看,觚狀檄即一般所言的檄,其形制為觚形多面體。檄檢是觚狀檄上帶有封泥槽的多面體,即檄在傳遞時的形制,用作通關文書的長檄亦是觚狀。在同一個郵書記錄中,單檄又被稱為檄,故單檄也應是觚狀檄。故此,觚狀檄當為檄的一般形制。
關鍵詞:西北漢簡;檄;形制
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的文書載體,檄則是簡牘文書的一種形式,歷來對檄的論述多見?!墩f文》言:“二尺書。”劉熙解釋檄時言:“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文書也?!薄段男牡颀垺は啤丰專骸跋?,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顏師古注《漢書》言:“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薄逗鬂h書·鮑永列傳》“詔昱詣尚書,使封胡降檄”條,李賢注云:“檄,軍書也,若今之露布也?!鄙鲜龉湃藢ο慕忉尣⒉灰恢拢袕墓δ芙榻B者,也有從形制說明者。綜合來看,似乎檄是書于尺簡上且不封緘的文書。
近代以來,隨著簡牘文獻的出土,學界對于檄有了新的認識。對此,沈剛曾在《居延漢簡語詞匯釋》中有過總結:傅振倫認為檄是用以匯報或通報的公文;魯惟一認為檄是在緊急情況時傳送消息和傳達指示的,或者是在相當多的收件人之間作普遍傳閱之用;薛英群認為檄同木札長度相近,也有以觚寫檄文,其形式可分為板檄、合檄與觚書檄文,檄書的共同特點是多用于緊急情況,作為特急文書下達;李均明認為檄是通行文種之一,文辭急切,說理透徹,具有較強的勸說、訓誡和警示作用。近年來,日本學者也對檄進行研究:冨谷至認為檄是以露布的形制進行傳送、旨在公諸于眾的木簡;藤田勝久認為漢簡中檄的傳遞不限于軍事事務,從傳遞記錄來看也不具有緊急性,且傳達是公開的,其具有觚的形狀。學界對于檄的既有研究,在檄是觚形或木札上存在分歧,在檄是否具有緊急性上也莫衷一是。
綜上可以看出,學界對檄的形制和功能的認識仍有較大分歧。針對形制問題,筆者擬在西北漢簡所見檄的相關記載上再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西北漢簡中有關檄的史料辨析
關于檄的形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薛英群認為檄的形制有尺簡狀檄、觚狀檄、板檄、合檄;于豪亮認為從出土簡牘看檄的形制包括板檄和合檄兩種;李均明認為檄的形制可分為觚狀檄、合檄、板檄、羽檄;王錦城認為檄的形制有楊木檄、板檄、合檄。
薛英群認為的“檄用木札長度相近,似均屬尺簡范圍”,即普通的檄都是尺簡檄,與普通文書簡相同。但細究他的論證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所引檄例多不能確指為檄。因此,其觀點尚存疑。西北漢簡簡文中多見有檄的記載,但并非有檄字的簡都是檄。如薛文中所引居延新簡:
1.史馮白,吞遠候長章,檄言:遣卒范詡、丁放、張況詣官,今皆到·奏發(fā)書檄皆見EPT59:36。
2.不到,解何,甚毋狀,檄到趣遣忠詣官守材用/EPT52:22。
3.移檄書,居延守尉移檄部亭吏,從跡逐捕,□卒王□□女□發(fā)唯官□□敢言之EPT56:128。
上述三枚簡均出土于破城子遺址。簡1文中的“白”意為稟告,簡文中的“書檄”,《居延新簡集釋》解為泛指文書,故此簡當為甲渠候官史馮向上級報告對吞遠部所言遣卒詣官事宜的核查記錄,并非檄。簡2為甲渠候官令忠詣官的征召檄,但其出土地為甲渠候官治所,則此簡當為抄本或稿本,難以確指為檄的原件(本文所言原件皆指簡牘在文書運行中的形態(tài)),是否能反映檄的形制應存疑。從簡3的“敢言之”可知此簡為上行文書,則簡文中所言“居延守尉移檄部亭吏”很可能是上行回報文書中對檄內容的追述,此簡是否為檄也應存疑。
二、觚狀檄
觚狀檄指簡呈多面體狀,檢視西北漢簡,可以確指為檄原件的簡都為觚狀:
4.甘露元年九月丙午丞相徵事□·Ⅱ90DXT0112④:4A檄到遣都吏逢迎辦道上□□廣給法所當·Ⅱ90DXT0112④:4B十月戊寅效穀丞壽·Ⅱ90DXT0112④:4C。
5.·聽等檄到□·EPS4T1:28A·日須集移下□·EPS4T1:28B。
6.得倉丞吉兼行丞事敢告部都尉卒人詔書清塞下謹候望督蓬火虜即入料度可備中毋遠追為虜所詐書已前下檄到卒人遣尉丞司馬數循行嚴兵·12·1A禁止行者便戰(zhàn)闘具驅逐田牧畜產毋令居部界中警備毋為虜所誑利且課毋狀不憂者劾尉丞以下。
毋忽如法律令敢告卒人∕掾延年書佐光給事·12·1B都尉事司馬丞登行丞事謂肩水候官寫移檄到如大守府檄書律令/卒史安世屬樂世書佐延年12·1C □行曹謂候長充宗宮寫移檄到警備□□門□毋為虜所乘輒毋忽如律令12·1D。
上引三簡皆為下行文書。簡4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簡文殘斷,其大意為要求派遣都吏逢迎上官。簡上署有效谷丞名,當為效谷縣發(fā)給懸泉置的廷檄。由于懸泉置為此文書下行傳遞的終端,則此檄應該是留存的原件。簡5出土于甲渠候官下轄的第四隧遺址,簡文殘斷,其意難明,但第四隧也是此下行文書的終端,故此檄當為原件。簡6出土于地灣遺址,為肩水候官治所。冨谷至認為此簡為郡府下至都尉府,都尉府又下至候官的檄,前A、B、C面為候官收到的檄的原件,而D面則是追加的下達文書,可從。若此三枚確定為檄正本的簡均為觚形,則可認為檄的形制為觚形多面體。此外,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一則律也可為探討檄的形制作參考:
·令曰:御史、丞相、執(zhí)灋以下有發(fā)徵及為它事,皆封其書,毋以檄。不從令,貲一甲?!ぷ淞钜野?/p>
此法令規(guī)定在下發(fā)需要封緘的重要文書時不能使用檄。因此,此處檄當指曝露在外的觚狀檄。由于可確指為檄正本的檄都是觚形,且秦律中所言檄也是不封而宣露于外的,故可認為一般文書中所言的檄應當皆為觚形。
三、檄檢
檄檢的稱謂見于敦煌漢簡:
7.正月十六日因檄檢下赤蹏與史長仲賚己部掾974A為記□檄檢下974B。
簡7出土于馬圈灣,簡文中的“赤蹏”,裘錫圭釋為所載“赫蹏”,就是早期的紙。簡文大意為在檄檢下放有一片紙給吏長仲?!抖鼗婉R圈灣漢簡集釋》則認為是羌人名,但無論簡文釋義如何,其時有檄檢存在當無疑。
關于檄檢的特點與形制,可從冨谷至、藤田勝久和程帆娟等學者的論述中得到提示,其特點應為“文書正文與封檢的郵行信息合成一體,封泥槽起信用憑證的作用,文書內容是公開的”。符合此特點的檄多有,試舉以下兩例,以探討檄檢的形制。
8.甲渠鄣候以郵行□府告居延甲渠鄣候卅井關守丞匡十一月壬辰檄言居延都田嗇夫丁宮祿福男子王歆等入關檄甲午日入到府匡乙未復檄言(檢)EPF22:151A男子郭長入關檄丁酉食時到府皆后宮等到留遲記到各推辟界中定吏主當坐者名會月晦有(檢)EPF22:151B教 建武四年十一月戊戌起府(檢)EPF22:151C十一月辛丑甲渠守候 告尉謂不侵候長憲等寫移檄到各推辟界中相付受日時具狀會月廿六日如府記律令(檢)EPF22:151D。
9.十二月辛未甲渠毋傷候長文候史倌人敢言之日蚤食時臨木隧卒路人望見河西有虜騎廿亭北地谿中即舉蓬燔一積新虜即西北去毋所亡失敢言之/十二月辛未將兵護民田官居延都尉僓城倉長禹兼行[丞]·278.7A廣田以次傳行至望遠止□寫移疑虜有大眾不去欲并入為寇檄到偱行部界中嚴教吏卒驚蓬火明天田謹跡候=望禁止往來者定蓬火輩送便兵戰(zhàn)闘具毋為虜所萃槧已先聞知失亡重事毋忽如律令/十二月壬申殄北甲·278.7B候長纟□<未央候史包隧長畸等疑虜有大眾欲并入為寇檄到纟□等各偱行部界中嚴教吏卒定蓬火輩送便兵戰(zhàn)闘具毋為虜所萃槧已先聞知失亡重事毋忽如律令·278.7C十二月辛未甲渠·278.7D。
簡8出土于破城子遺址,其A、B、C三面字跡均與D面不同,D面簡文缺少甲渠守候簽名,故A、B、C面為居延都尉府所發(fā)的正式文書,D面則是甲渠候官要發(fā)給各下屬機構的草稿,后留存為檔案。D面簡文在向下傳遞時稱“寫移檄到”,故此觚形簡確為檄。而其簡上帶有封泥槽,符合檄檢的特點和文意,此簡當為前引簡7所言檄檢。簡9出土于瓦因托尼遺址,屬殄北候官。藤田勝久認為此簡A面為居延都尉府對甲渠候長上達文書的轉抄,B、C、D面為殄北候官收到居延都尉府檄后再向下級機構轉發(fā)的內容。文書都自稱為檄,則此觚形簡當為檄。其上端帶封泥槽,符合檄檢的特點和文意,當為檄檢。由此,檄檢的形制應是觚檄上帶有用以存放封泥的封泥槽。
如此,檄檢與觚檄形制的差別只在有無封泥槽,而在文書傳遞的實際中,觚檄實應有作為憑證的封泥和容納封泥的封泥槽。所以,檄檢和觚檄名異而實同,只是代表了檄作為文書在傳遞和存盤時的不同形態(tài)。
四、長檄與單檄
史籍中所載“在所為封長檄”之長檄,其用作通關文書時,相當于符傳。此種長檄肩水金關漢簡中見有:
10五鳳三年四月甲戌橐他候博移肩水候官遣隧長勝·(觚)73EJT37:1535A館里冀巷等四人詣僵落作所因迎罷省卒四人檄到往來愿令史·(觚)73EJT37:1535B
簡10為觚形,從簡文看,為請求放行隧長勝四人迎罷省卒的傳。簡文自言為檄,此即當為文獻中所言長檄,而作符傳用之長檄應帶有用作證明自身權威性的封泥,察簡有斷裂痕跡,故此檄當本有封泥槽。由此,用作通關文書的長檄從形制來看應是檄的一種,亦即觚狀檄。
單檄,見于肩水金關和居延漢簡中:
11.書四封合檄二單檄四其三封張掖都尉章詣肩水橐他廣地候 ·二月壬申平旦受界亭卒一封肩水都尉詣廣地候官·合檄一居延左尉詣居延廷輔蚤食沙頭合檄一張掖都尉章詣居延都尉府檄四張掖都尉章詣肩水橐他廣地候督蓬史73EJT24:26。
12.北書一封居延左尉即日起·73EJF3:449A北書三封·得丞印詣·單檄一張掖肩·73EJF3:449B。
13.北單檄三其一檄詣廣地肩水都尉章閏月壬申日蚤餔官卒□□·73EJH2:53A昭武……屋闌承明里韓猛卩……·73EJH2:53B。
14.二月十四日南單檄詣城官都吏郝卿印受沙頭卒張詡人定時505.19。
王錦程認為單檄和合檄相對,“單檄”和“板檄”所指其實相同,只不過單檄從數量而言,板檄從形制而言。然而從簡文來看,王氏所論不確。簡11和簡13皆出土于肩水金關,同是郵書記錄,而在同一個記錄中單檄又被稱為檄,則單檄可能就是指普通的觚狀檄。又《說文》言:“單,大也?!庇纱藛蜗创笙瑥暮啝┬沃瓶?,普通的觚狀檄確實比其他類型文書大,可證單檄為觚狀檄。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檄形制的考察,認為觚狀檄即一般所言的檄,其形制為觚形多面體。檄檢是觚狀檄上帶有封泥槽的多面體,實即檄在傳遞時的形制。用作通關文書的長檄亦是觚狀檄的一種。在同一個郵書記錄中單檄又被稱為檄,故單檄也是觚狀檄??傊?,西北漢簡中所見的檄皆指觚狀檄,此當為檄的一般形制。
參考文獻:
[1] [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 [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 [梁]劉勰.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
[6] 張德芳.居延新簡集釋(一—七)[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7] 張德芳.肩水金關漢簡(壹—五)[M].上海:中西書局,2011—2016.
[8] 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壹—肆)[M].中國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2017.
[9] 張德芳.懸泉漢簡(壹—貳)[M].上海:中西書局,2019—2020.
[10]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1][日]冨谷至.文書行政的漢帝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12]程帆娟.秦漢文書檢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13]藤田勝久.漢代檄的傳遞方法及其功能[C]//張德芳.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66.
[14]王錦城.西北漢簡所見郵書的類別及相關問題考略[J].古代文明,2017,11(03):87-96+127.
[15]韓華.肩水金關遺址所出封檢及相關問題考證[J]. 地方文化研究,2019(04):5-15.
作者簡介:
梁文羅(1997—),男,漢族,四川綿陽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國史專業(yè),研究方向:簡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