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樂,李偉
中風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當前醫(yī)療技術水平雖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多數存活患者伴有嚴重后遺癥,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1-2]。西醫(yī)針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尚無有效手段,以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等方案為主,需要長期使用西藥,但由此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多,整體治療效果欠佳[3]。中醫(yī)治療該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且重視整體施治和辨證論治,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中醫(yī)學認為,中風后遺癥是因瘀血阻絡所致,治療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針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經絡之效。補陽還五湯源自《醫(yī)林改錯》,具有通絡、補氣、活血之效?,F(xiàn)觀察補陽還五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鷹潭市余江區(qū)中醫(yī)院收治的中風后遺癥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各45例。常規(guī)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0~78(65.20±5.51)歲;合并癥:高血壓24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5例;體質指數(BMI)19.5~28.7(23.67±1.34)kg/m2;病程4~22(12.20±2.24)個月。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53~79(64.87±5.09)歲;合并癥:高血壓20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3例;BMI 19.6~28.6(23.40±1.27)kg/m2;病程3~24(12.29±2.26)個月。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4]:伴有偏癱、失語等癥狀;經顱腦MRI、CT檢查顯示有責任缺血病灶。中醫(yī)診斷標準[5]:辨證為氣虛血瘀證,證見半身不遂,舌歪語蹇,手足腫脹,偏身麻木,氣促乏力,心悸自汗;苔薄白,脈細緩。納入標準:疾病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治療依從性好,可遵醫(yī)囑用藥;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功能不全者;過敏體質者;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
1.3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長春西汀注射液(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 mg靜脈滴注,每天1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樂普恒久遠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100 mg口服,每天1次;丹紅注射液(山東丹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 ml靜脈注射,每天1次。觀察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和針灸治療:(1)補陽還五湯組成:黃芪60 g,葛根30 g,當歸、川牛膝、丹參各15 g,地龍、川芎、赤芍、桃仁各10 g。隨癥加減:下肢功能障礙者加桑寄生、川斷續(xù)各15 g,木瓜10 g;上肢功能障礙者加桑枝15 g,桂枝、姜黃各10 g。水煎煮取3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每天1劑。(2)針灸:患側下肢取血海、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委中、環(huán)跳穴;患側上肢取內關、外關、曲池、手三里、肩髑穴;同時選取百會、神庭、腦空、率谷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次針灸30 min。2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照癥狀由無到輕、中、重度對患者舌歪語蹇、偏身麻木、手足腫脹、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氣促乏力6項癥狀分別計0、1、2、3分,評分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評估。(2)腦血流量:采用EBYNGA檢測儀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2組患者右側椎動脈、左側主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量。(3)炎性因子和血管內皮功能指標:采集2組患者血液標本,檢測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如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內皮衍生超級化因子(EDHF)水平,方法均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4)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NIHSS分值0~42分,評分越低表明神經功能越好;FMA包含上肢功能(34分)和下肢功能(66分),評分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好;Barthel指數滿分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均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評估。(5)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1.5 療效判定標準[6]痊愈:NIHSS評分下降>90%,顱腦CT檢查顯示病灶完全吸收,生活可自理;顯效:NIHSS評分下降46%~90%,顱腦CT檢查顯示病灶吸收≥60%,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NIHSS評分下降18%~<46%,顱腦CT檢查顯示病灶吸收<60%,部分生活可自理;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95.56% vs. 82.22%,χ2=4.050,P=0.044),見表1。
表1 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中醫(yī)證候中的舌歪語蹇、偏身麻木、手足腫脹、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氣促乏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中醫(yī)證候中的舌歪語蹇、偏身麻木、手足腫脹、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氣促乏力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1),見表2。
表2 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腦血流量比較 治療前,2組右側椎動脈、左側主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右側椎動脈、左側主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量較治療前增多,且觀察組多于常規(guī)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3 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腦血流量比較
2.4 炎性因子和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IL-6、TNF-α、NO、ET、EDH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IL-6、TNF-α、ET水平較治療前降低,NO、EDHF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規(guī)組(P<0.01),見表4。
表4 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2.5 NIHSS評分、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前,2組NIHSS評分、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FMA評分、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規(guī)組(P<0.01),見表5。
表5 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FMA評分和Barthel指數比較分)
2.6 不良反應比較 常規(guī)組出現(xiàn)惡心1例,嘔吐1例,總發(fā)生率為4.44%。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腹痛、腹瀉分別為1例、2例、1例,總發(fā)生率為8.89%。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79,P=0.673)。
中風是臨床常見疾病,目前已發(fā)展為全球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其發(fā)病率不斷增高。多數患者經治療后受損神經不能完全恢復,伴有失語、偏癱等后遺癥。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中風發(fā)病機制與血液流變學紊亂有關,腦部嚴重缺氧、缺血致使中樞神經受損[7]。長春西汀、丹紅注射液、阿司匹林為西醫(yī)治療中風常用藥物,其中長春西汀可促進大腦新陳代謝,保護神經;丹紅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避免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huán)。然而短期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影響患者治療信心,不利于患者預后。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后遺癥是因正氣虛弱、氣虛血瘀、阻滯經絡,從而引起半身不遂、舌歪語蹇等癥狀。臨床常見證型為氣虛血瘀證,補氣活血、疏通經絡是治療的關鍵所在。補陽還五湯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方中黃芪可補氣養(yǎng)血;葛根可發(fā)表解肌;川牛膝可通利關節(jié)、逐瘀通經;當歸可補血活血;地龍可通絡平喘;丹參、川芎、桃仁可行氣活血化瘀;赤芍可散瘀止痛、清熱涼血,全方共奏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huán);黃芪可修復腦組織損傷,并具有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桃仁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8]。相關研究表明,針灸病變區(qū)域能夠促進神經突觸傳遞,恢復感覺神經,并能夠改善局部血運,促進肌力恢復,改善肢體運動功能[9]。針刺足三里、手三里穴可益氣補虛;針刺血海穴可活血化瘀;針刺三陰交穴可健脾補血;針刺解溪、委中穴可舒筋活血;針刺環(huán)跳穴可健脾益氣;針刺內關、神庭、百會穴可開竅醒腦;針刺外關、肩髑、率谷穴可通經活絡、活血止痛;針刺曲池穴可降逆活絡;針刺腦空穴可醒腦安神。針刺諸穴可有效發(fā)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與常規(guī)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升高,基底動脈及左、右側椎動脈血流量增多,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評分較低,FMA評分、Barthel指數較高,表明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中藥補陽還五湯加減和中醫(yī)特色外治療法針灸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利于癥狀的緩解,并可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IL-6、TNF-α屬炎性因子,前者主要由活化T細胞分泌,當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時其呈高水平表達,后者可促進巨噬細胞增殖分化,損傷神經元,與中風的腦組織損傷存在密切聯(lián)系。NO、ET為內皮細胞產生的血管活性物質,前者能夠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后者能夠誘導平滑肌產生強烈的血管收縮效應。有研究表明,中風患者ET呈高水平表達,而NO呈低水平表達,故中風患者存在血管內皮功能損傷,進而影響血管收縮而誘發(fā)腦血管痙攣[10]。EDHF能夠分泌多種血管活性物質,可對血管舒張、收縮進行調節(ji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觀察組IL-6、TNF-α、ET水平較常規(guī)組低,NO、EDHF水平較常規(guī)組高,表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可減輕中風后遺癥患者炎性反應,調節(jié)血管內皮功能?,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中赤芍、地龍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11]。有研究指出,針灸療法能夠減少神經遞質釋放,抑制炎性反應[12]。從安全性角度分析,常規(guī)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補陽還五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患者普遍易于接受。針、藥合用相互協(xié)調,可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增強治療效果,促進癥狀緩解。中醫(yī)治療立足于辨證、整體論治,可從多角度、多靶點進行治療,以解決病機,與西藥聯(lián)合應用在增強治療效果的同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充分發(fā)揮中西醫(yī)治療優(yōu)勢,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樣本選取來源單一,其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期應擴大樣本量及選取范圍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可提升治療效果,減輕炎性反應,調節(jié)血管內皮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和日?;顒幽芰?且安全性較高。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