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芳
廣泛的閱讀是英語語言大量輸入的最佳途徑,也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綜合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明確提出學生要具備對閱讀材料的分析、判斷和推理等能力。其中,對四級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連貫、流暢地朗讀相關材料;能讀懂簡單的閱讀材料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及表達的思想;能從簡單的閱讀材料中尋找相關信息,理解閱讀材料的大概意思;能根據(jù)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初中生在畢業(yè)時英語閱讀的總量達到10 萬詞左右(教育部2022)。因此,擴充一定數(shù)量的課外閱讀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而符合初中生水平的整本書閱讀應引起教師的關注。
首先,僅靠教材語篇閱讀遠遠無法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qū)所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踔杏⒄Z教材中的閱讀語篇較少,一般一冊書10—12 個單元,平均每個單元1—2 個閱讀語篇,大多篇幅較短且經(jīng)過多次改編。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學生初中三年的閱讀量就遠遠達不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大量原汁原味的課外閱讀輸入是英語培優(yōu)課程的重要方向。
其次,在日常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閱讀和分析逐步讓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和方法。然而,課堂時間有限、閱讀缺乏一定的自由度,學生在很多時候無法獲得充分的閱讀體驗,且常有提前被教師“肢解”和“嚼碎了喂下去”的情況存在。英語原版的整本書閱讀不僅保證了閱讀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還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和閱讀體驗。然而,當前關于初中階段的英語整本書閱讀研究較少。
再次,教材中的閱讀文本篇幅較短,對于英語水平明顯高于班級平均水平的部分學生而言,無法滿足其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從課外閱讀材料來看,符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原版閱讀材料較少。
最后,對于初中生來說,繪本故事一目了然,缺乏深刻挖掘的意義,而一些較長的英語小說又需要較長的閱讀時間,這在緊張的初中學習生活中很難做到。在學校課程設置上,還沒有比較符合整本書閱讀所需時間的“連堂課”,導致整本書閱讀無法完整開展。在長期僅輸入片段、短文及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下,學生極易缺乏系統(tǒng)性閱讀所需的思維品質。教師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連貫性思維及對更多、更復雜信息的處理能力,才能幫助他們全方位培養(yǎng)思維品質。
整本書閱讀不僅能給學生帶來酣暢淋漓的英語閱讀體驗,讓他們在原汁原味的英語原版閱讀材料中、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感知英語語言的魅力,而且有利于他們在浸入式閱讀體驗中鍛煉分析、推理、判斷等綜合思維能力及對復雜信息的處理能力,還有利于他們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英語表達的特點,培養(yǎng)根據(jù)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培養(yǎng)對英語語言的興趣,獲得持續(xù)學習的動力。
《典范英語》系列叢書,原名《牛津閱讀樹》,是牛津大學出品的一套英語國家學生學習母語的材料,也是英國家喻戶曉、享譽全球的一套閱讀分級讀物。所在學校三個年段學生通過培優(yōu)課程分階段學習該系列叢書的七至九冊。七年級學生學習第七冊。下面,以《典范英語》第七冊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of Om 為例,探究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校本培優(yōu)課程實踐。
該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皇宮在清潔工因工作繁重辭職后,面臨清潔工短缺的問題,諾拉女王(Queen Norah)勒令簡公主(Princess Jane)不許再讓朋友到皇宮玩,同時阻止了哈利國王(King Harry)、瓊斯上尉(Captain Jones)和史密斯上尉(Captain Smith)想要自主搞衛(wèi)生的想法并打發(fā)他們去做騎士該做的事——屠龍。哈利國王、瓊斯上尉和史密斯上尉三人不得不化妝成三個蒙面清潔女工以維持皇宮的清潔。三人在此期間為了防止被簡公主發(fā)現(xiàn)而與之斗智斗勇。該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富有幽默感,人物刻畫生動、有趣,深受學生喜愛。
參與培優(yōu)課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較強。教師發(fā)放導讀單,讓學生進行第一遍閱讀,獨立梳理故事主要情節(jié),熟悉主要人物及其關系,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導讀單一般分成三大板塊,即讀前猜測、讀中梳理和讀后評價。
1.讀前——利用封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推測能力
一本書的封面包含很多顯性信息和隱含信息,教師可通過問題如“What is the story about?”引導學生根據(jù)封面猜測書的主要內容。以《典范英語》第七冊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of OM 為例,教師在導讀單第一部分設置讀前猜測任務:“Who did they work for? What is the symbol of crowns? Who were the girl and the lady in red? Why did they need masks? Will the story be funny,exciting,or scary?”通過上述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并激其閱讀興趣。帶著問題閱讀,能夠讓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搜索信息的狀態(tài),更易融入故事情節(jié)。
該書插圖豐富,欣賞并解讀文中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掃除生詞障礙,把握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也可以幫助他們通過觀察人物表情及動作,推測人物性格,增加視覺享受,豐富閱讀體驗。在導讀單上,教師羅列了“What clues do the pictures give about the character of the Quee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on Page 4 and Page 10?”等問題,讓學生根據(jù)插圖,推測人物性格,從而對人物性格有初步的感知和判斷。
2.讀中——利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思維導圖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整本書的信息量大,內容錯綜復雜,需要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等方式獨立梳理故事要素(when、where、who、why、what、how),顯性表達閱讀成果。下圖為學生在專門網(wǎng)站制作的思維導圖。
在完成對故事要素的搜尋后,學生已基本厘清了故事的四要素,從而能夠在后續(xù)閱讀中關注到更多的細節(jié)信息。
教師提出問題:“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Who is the minor character?”讓學生回答并給出判斷的依據(jù)。這樣的問題設置,讓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找尋幾個人物這樣的低階思維,而是讓他們在找到之后,根據(jù)后續(xù)的動作行為判斷人物的主次關系。
當學生梳理出人物的主次關系后,再讓他們思考“Can we delete the minor characters—Mrs Beens and the two Captains? Why or why not?”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設置不僅能訓練學生運用skimming閱讀策略的能力,還涉及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初步閱讀時,就能根據(jù)文中提供的信息進行觀察、推理和判斷,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預測故事情節(jié)走向、梳理人物情感變化等,實現(xiàn)深度閱讀作鋪墊,得出有思維含量的結論并發(fā)現(xiàn)語言之外的隱含信息。
3.讀后——通過語言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
整本書閱讀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通過原汁原味的文本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積累更多詞匯,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言細膩性和豐富性。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of OM 一書中出現(xiàn)了多個表達清潔的詞,如sweep、scrubbe、dust、wash、polish、vacuum、mop 等,而且在使用時,作者用了“All day 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scrubbed,dusted,washed,and polished,by evening,the castle sparkled.”等句子,能夠讓學生在同一個句子中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動詞在表達上的細微差別。同時,人物對話除了say、answer、reply 等詞,還運用了add、sniff、demand、beg、mumble、explain 等詞。在對生氣的描述中,用了stuck out one’s lip、have a good sulk 等短語,生動地刻畫了簡公主刁蠻、機智的形象,讓讀者忍俊不禁。
在導讀單中,教師設置了摘錄好詞好句、近義詞辨析、中英互譯等任務,幫助學生在讀后環(huán)節(jié)梳理和記錄不同表達,充實他們的語言庫存。并且,學生之間的分享和傳閱可以讓他們感知不同的人對不同語言的喜好。
在學生個人獨立完成導讀單后,教師引導下的集體探究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步驟,是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碰撞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這時,一系列具有討論、思辨價值的內容就可以通過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鏈,觸發(fā)學生的思維之弦。閱讀問題的設計在內容上應由表及里,抓住本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單一到發(fā)散,拓展學生思維(沈惠君2011)。
1.精讀細節(jié)——分章節(jié)設置問題
梅德明、王薔(2018)指出,所謂批判就是理性思考,要善于通過收集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論據(jù)為結論提供原因或證據(jù),是結論存在的必要條件。在設置問題時,尤其要注意追加“How do you know? Why or why not?”等問題,引導學生尋找作者的觀點、論據(jù),分析論據(jù)是怎么支撐論點的,并逐步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in my opinion”之后自覺加上“because”,以增強說服力和表達效果。
比如,在Chapter 1 中,教師設置了如下問題:
Q1: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castle? Why do you think so? 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發(fā)生了沖突。學生帶著疑惑去找問題的答案。這也為后來國王害怕去找龍,而喜歡待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的形象埋下伏筆。
Q2:Is Princess Jane smart? How do you know?此問題的提出緊扣文章主線,為接下去簡公主通過一系列充滿機智的“小伎倆”揭穿三個蒙面清潔女工真正的身份作了充分鋪墊。
Q3:What kind of person was Queen Norah? Why do you say so? 對于此類開放性問題,不同的學生肯定會有不同的答案。教師緊接著追問 “Why do you say so?”,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細節(jié)支撐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對同一個人物進行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其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無形中也能培養(yǎng)其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在Chapter 1 中,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詳細地刻畫了諾拉女王的個性。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總結出其習慣做甩手掌柜、好面子、愛發(fā)號司令等女王形象。
Chapter 2 主要講述了簡公主是如何發(fā)現(xiàn)三個蒙面清潔女工的真實身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描寫了許多哈利國王等人的清掃動作。教師設置了“Are they good at cleaning? Why or why not?”這個問題,讓學生從細節(jié)處品味這三個蒙面清潔女工的真實身份。緊接著,教師指引學生找到原文語句:“Hm,” she said.“Shall I wash this tablecloth on‘Hot’or‘Very hot’?”教師趁機追問:“Will real cleaning ladies have this kind of question?”讓學生對三個蒙面清潔女工的真實身份有自己的猜想。
在Chapter 3 中,哈利國王向簡公主解釋了他們三人為何扮演起清潔女工而不去屠龍的原因,同時提出了交換條件,請求簡公主不要將真相告訴諾拉女王。在這一章節(jié),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在這里得到了印證。教師設置問題:“What kind of person is King Harry? Can you find any clue in Chapter 1?”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同時,回讀驗證,體會作者在寫文章時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和在刻畫人物時層層遞進的手法,感受人物描寫的層次感和豐富性。
2.整進整出——設置綜合性問題
在讀完全書后,學生需要對整本書有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理解,因此,讀后問題的設置要更全面,更具啟發(fā)性。這時一些貫穿全文的問題及推測故事后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就比較適合。教師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
POA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認為,在教學中不能簡單、機械地使用教學材料,教師要根據(jù)產(chǎn)出目標,適度地選擇、轉化輸入材料,以完成學習促成活動,幫助實現(xiàn)產(chǎn)出目標(邱琳,2017)。在開展促成活動中,教師應通過為輸入材料設定相應的用途、使用場景、使用要求以及活動組織形式,完成選擇和轉化的過程。材料選擇和轉化的各項設定是否有效合理,是否能提高學生學習、使用材料的積極性和效率,主要依賴促成活動的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三個指標。
Q1:Will Princess Jane tell Queen Norah the truth?Why?
Q2:Do you think Queen Norah will find out the truth by herself? Why do you think so?
Q3:Is it good to keep the secret from Queen Norah?
Q4:What can Princess Jane say if Queen Norah asks about the identity of 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在這四個問題中,前兩個問題需要學生基于整本書對人物性格進行推測。第三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討論“是否應該把秘密告訴家長”,這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可以把自己通過討論得出的結論遷移運用到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第四個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學生通過熱烈地討論,運用不同的話術,幫助簡公主順利逃過諾拉女王的盤問。這里完全可通過小組合作展示學生的討論成果,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隨著閱讀的推進,學生對該書的理解和感悟不斷加深。教師應及時搭建展示平臺,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對于初中生來說,閱讀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
1.讀寫結合類
在初中階段實施整本書閱讀的一大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并以此提高其語言能力和寫作水平。通過分析所在區(qū)多次中考成績發(fā)現(xiàn),學生的書面表達分數(shù)一直偏低,寫作能力較弱,因此推進整本書閱讀也是一次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益嘗試。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插圖,描寫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幫助其提升描寫能力。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概要寫作、讀后續(xù)寫、寫讀后感等。這些寫作訓練無不體現(xiàn)了“讀寫融合”的理念,能夠讓學生在閱讀后實實在在收獲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在寫作過程中培養(yǎng)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展示個性類
用于整本書閱讀的讀物通常人物刻畫細膩,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可供學生演繹的素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趣味配音和劇本演出等展示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還可以讓他們通過插圖秀、制作閱讀小報等活動展示個性特長。教師可以把學生的閱讀成果發(fā)布到學校公眾號上,在學校公共場所展出,或者在班級板報中展示,或者在“英語節(jié)”中作為一個階段性成果展示。個性化閱讀成果展示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展示部分學生的優(yōu)秀成果能提升其他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在推進初中英語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要貫穿始終。
導讀單在學生初讀階段的作用不容小覷。只有精心設計的導讀單,才能讓學生跳出單純尋找信息的簡單思維活動,引發(fā)深入了解文本的動機,使其帶著興趣、疑問細讀文本。
在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鏈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以更好地挖掘文本內涵,同時要增設開放型、拓展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參與培優(yōu)課程的學生在這方面思路開闊,表達能力強,同學之間的展示可以形成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
讀后任務要盡可能豐富多彩,且具有挑戰(zhàn)性和突破性。在培優(yōu)課程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較強,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英語節(jié)”等大型英語活動,讓讀后活動作為其中一個展示項目進行,向全校學生展示閱讀成果,讓培優(yōu)課程輻射到各層級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感受英語的魅力和風采。教師可以在指導大綱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寫劇本、導演,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