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正值國慶中秋“雙節(jié)”,太原市臺駘山景區(qū)發(fā)生重大火災,造成13人死亡、15人受傷。當?shù)剡B夜召開全省安全生產(chǎn)工作視頻會議。山西日報社評論部聞令而動,推出一組5篇評論,其中《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就是最大問題》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21年1月29日,湖北省委主要領(lǐng)導在會議上提出“堅決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領(lǐng)導就此安排跑線記者撰寫評論,并將省委領(lǐng)導的一句話“改”成了評論的標題:《決不允許“雞腳桿子上刮油”》。這篇594字評論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針對問題的評論,近年來頻獲中國新聞獎。其中不少問題,看上去“不好碰”,但評論作者不僅碰了,還碰出了大獎和寫作感受。
總體上說,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群眾的關(guān)切點。準確反映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的評論,有利于推動問題解決、增進民生福祉、以個案整改促系統(tǒng)治理,雖然針對的是“負能量”,但產(chǎn)生的是“正能量”。對這種評論進行褒獎,既是順應民心之舉,也是肯定媒體輿論監(jiān)督功能的體現(xiàn)。
但當問題真正擺在面前,相信不少人心里都會打個問號:這個問題能評論嗎?
是的,問題多少是敏感的。比如,第34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評論《憂心年輕人上香,不如關(guān)心他們在求什么》,涉及宗教話題,愿意碰“年輕人上香”這回事的人可能不多。而很多問題,都容易和一個地方的形象關(guān)聯(lián)起來。如果對評論作者沒有給力的支持,問題要成為評論對象并不容易。本文開頭提到的兩篇獲大獎評論,都是有關(guān)領(lǐng)導安排撰寫,這說明,領(lǐng)導支持有利于讓問題“脫敏”。
對評論作者來說,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機遇來臨,你能把針對問題的評論寫好嗎?
恩格斯提出,“重要的是從適當?shù)姆矫嫜杆僮プ栴}”,對評論作者具有指導意義。針對問題發(fā)表評論,不宜一味批評,而應既當問題剖析者又當積極建言者;不宜扣“大帽子”,而應切中肯綮、說到點上;不宜制造對立,而應增進共識;不宜“官腔官調(diào)”,而應新銳平實。批評、建設、力度、準度、邏輯、格局、鋒芒、分寸兼具,才能成就精彩的對問題的評論。
反過來看,“火藥味”很足卻缺少建設性,對問題蜻蜓點水、言不及義等針對問題的評論,并不鮮見。既有對問題的關(guān)注,又有解剖問題、提出對策的能力,才能當好“問題捕手”。
以《決不允許“雞腳桿子上刮油”》為例,評論反映了“對扶貧資金、拆遷補償款、老齡津貼等下黑手”的令人痛恨的問題,并概括為“雞腳桿子上刮油”“鷺鷥腿上劈精肉”,也分析指出這類問題啃食基層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引起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效果的質(zhì)疑,更為治理這類問題建言,包括加強落實各項富民惠民政策的跟蹤監(jiān)督等。小文章說了大問題,言簡意賅,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又如獲得第34屆中國新聞獎的評論《別讓痕跡管理成了“痕跡主義”》,從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通報中的一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說起,對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過度依賴、過度使用痕跡管理進行剖析,并提出對策。評論反映的這個問題,將來又會出現(xiàn)什么變異呢?只要它沒有得到根治,評論作者就可以長期關(guān)注、見機而作。
(編輯 ""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