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深入研究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提出文物“兩永”目標(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從強基礎、重應用、育產業(yè)三個維度,推動湖南博物院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加強文物數據基礎。解決文物數據量的問題,從文物數據的采集、標注、清洗等工作入手,提高采集設備效率,加大標注工作力度,梳理數據類型,整合、集中原有數據。推進文物數據授權機制。湖南博物院開展的面向高校和企業(yè)開放品牌和馬王堆文物數字數據“雙授權”,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重視文物數據多元應用。湖南博物院與哈佛大學、中國數字圖書館共同推出的“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湖南博物院與湖南芒果數智共同打造的數字文博大平臺“山?!盇PP,與馬欄山科技公司合作的“數字漢生活”是文物數據活化利用的典型應用。
培育文博產業(yè)。樹立產業(yè)思維,文物裝備、數據生產、展覽展示、文物保護、文創(chuàng)商品等都需要產業(yè)供給,出版、影視、動漫、游戲、制造業(yè)等都需要內容賦能。增強文物數據的經濟屬性,使數據要素成為新型生產要素。文物數據是產權較為明晰的一類數據,也是中國特色極為鮮明的數字內容,因此要在文物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上下狠功夫。
(作者系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