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美,浸潤人心;科技之光,照亮未來。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猶如氘與氚結合產生核聚變一樣,爆發(fā)驚人力量,推動革故鼎新??v觀人類歷史,世界科學中心的每一次大轉移無一不孕育于文化思潮的大變遷,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大進步無一不源自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再到如今“云與端”“數與智”,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無不帶來人類社會的大變遷、大發(fā)展、大躍升。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現實必然
回看過去,歷次科技革命與文化擦出的火花無比絢爛;展望未來,新一輪文化和科技融合正撲面而來,其發(fā)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席卷而來,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輪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yè)為主導的經濟發(fā)展時期,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fā)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強調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yè)態(tài)、延伸了文化產業(yè)鏈,又集聚了大量創(chuàng)新人才,是朝陽產業(yè),大有前途。將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既是大勢所趨、國家所需,也是人民所盼、安危所系。
大勢所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是文化名詞,也是科技術語。縱觀人類發(fā)展史,已經歷三次工業(yè)革命,正開啟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如果說,18世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機械化革命,19世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電氣化革命,20世紀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是信息化革命,那么21世紀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就是智能化革命。近年來,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科技迅猛發(fā)展,正在加速人類生產生活全方位、系統性革新,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特別是人工智能與自然語言處理、超高清視頻、新興汽車電子等交叉集成,孕育出AIGC、元宇宙、數字人等前沿技術,被美國投資界視為1980年的個人電腦、1995年的互聯網,堪稱百年未有之重大科技變革,正在引發(fā)一場新的“工業(yè)革命”般的史詩級革命。誰把握住了這一大趨勢,誰就能搶占彎道超車的大機遇。相反,若錯失這次機會,將重蹈日本上世紀與電腦、互聯網兩大機遇失之交臂而“迷失30年”的覆轍。
國家所需。早在2019年,我國就出臺了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指導意見,之后還相繼提出了數字化戰(zhàn)略和元宇宙產業(yè)發(fā)展行動計劃。但不可否認,在推進過程中,依然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中國是熊貓的家鄉(xiāng),卻拍攝不出《功夫熊貓》這樣高水平的動畫電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傳下去、走出去?比如,受制于關鍵核心技術、核心設備,我國音視頻裝備、元器件、工具軟件等長期以來高度依賴進口,文化和科技領域被“卡脖子”的問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還比如,當前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受算力、算料、算法和算網的瓶頸制約,產業(yè)業(yè)態(tài)、消費場景、交易市場與新技術背景、新消費需求、新發(fā)展模式不相適應,如何更好培育和發(fā)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等等。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為抓手,從中尋找答案、尋求突破。
人民所盼。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標準更高,期待有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受設施設備、業(yè)態(tài)產品、平臺場景等所限,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仍存在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尤其是優(yōu)質數字化文化產品和服務還比較稀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將賦予傳統文化藝術新的內容創(chuàng)作、新的表現形式、新的體驗感受,為滿足人民群眾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無限可能;將有效彌合城鄉(xiāng)、地域、代際之間的“數字鴻溝”,通過數字賦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到達率、及時性,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此外,厚重的文化需要青春表達。文化和科技融合將為年輕人個性化文化消費開啟“智慧之門”、鋪就“升級之路”,讓“90后”“00后”等Z世代群體享受到個性化、差異化、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
安危所系。文化安全關乎國家穩(wěn)定、民族團結、精神傳承,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文化領域特別是互聯網傳播領域,美西方技術霸權大行其道,意識形態(tài)安全面臨的風險不斷加大。還應看到,一些頭部互聯網平臺憑借其強大的算法支持、精準的用戶定位、良好的用戶體驗、高效的營銷方式,迅速在年輕人群體中火爆起來,已然具備了強大的媒體傳播功能和社會輿論動員、操控能力。如果一旦失去正確引導,被資本操縱和利用,必然成為無法估量的巨大隱患,危及文化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可以說,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然成為不可不爭的未來戰(zhàn)略制高點,成為必須取勝的意識形態(tài)主戰(zhàn)場。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內在邏輯
文化和科技為什么能夠融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科技。文化以社會為對象,致力于以文化人;科技以自然為對象,致力于以技馭物。文化和科技本質上都源于人類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進化。只不過,文化更強調價值理性,而科技更注重工具理性。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從文化的基本構成來講,由內到外大致分三個層次,即“內道”“外器”“規(guī)制”?!皟鹊馈笔侵肝幕休d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這是文化最核心的東西,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巴馄鳌笔侵赋尸F文化的載體,包括書籍、服飾、建筑等物質載體,也包括語言、音樂、飲食等非物質載體?!耙?guī)制”是指文化傳承傳播的規(guī)則、制度、風俗、習慣等。規(guī)制的綿延,保證了文化的賡續(xù)。概言之,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精神、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呈現于物質載體或非物質載體,依托于制度規(guī)則或風俗習慣進行傳承傳播。因此,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文化。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就指出:“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一種訴諸長遠、訴諸千秋萬代的視野與情懷?!?/p>
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形而上之“道”謂為“體”,即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物則規(guī)則理則;形而下之“器”謂為“用”,即“道”的工具載體。在數智時代的今天,網絡和科技早已成為文化“內道”新的重要工具載體。文化之于科技,一個是內化于心的“道”,承載的是我們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一個是外化于行的“器”,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換句話說,文化這個“內道”彰顯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軟實力,科技這個“外器”體現的是一種物質上的硬實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實際上是軟硬結合、道器合一,是價值與工具的雙向奔赴。文化為科技賦魂、賦智、賦美??萍紴槲幕x形、賦能、賦力。
從文化對科技的作用來看,文化以其思想性、精神性、價值性、倫理性、藝術性為科技賦魂、賦智、賦美
文化為科技賦魂。作為體現價值理性的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立場,有好與壞、善與惡之分,對工具理性的科技具有重大影響??梢院敛槐苤M地講,沒有價值理性和人倫溫度的科技,是冰冷的甚至邪惡的。比如原子能技術既可轉化為電能解決人類能源危機,也可轉化為核武器成為懸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理性的且有溫度的文化,恰恰能夠賦予科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正確的價值立場,助力科技攻關,讓科技做正確的事,使其成為造福人類的“利器”,而不是危害人類的“兇器”。經過融變,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被文化溫暖包圍的社會進步力量。
文化為科技賦智。文化一方面可以為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智慧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還可以為科技走向智能化提供知識前提。比如,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一舉打破了禁錮人們頭腦的思想牢籠,使人們思想大解放、思維大創(chuàng)新,為之后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梢哉f,沒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就沒有科技的創(chuàng)新。還比如,當下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學習、理解、生成人類的語言,就得益于文化的豐富性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足夠多的算料,進而產生類人的機器智能。
文化為科技賦美。一般而言,美是一種依賴于心靈創(chuàng)造作用的主觀體驗,與科學所追求的客觀真實不盡相同。不過,文化一旦真正與科技深度融合,其底蘊之美、靈魂之美,就會極大賦予科技以審美提升,使得科學展現出一種思維之美,技術展現出一種創(chuàng)造之美,進而形成品牌之美,讓科學技術的世界煥發(fā)出動人的美感。比如,科幻電影《阿凡達》把藝術構想與現代科技融合起來,借助電腦技術將音形色推到一個傳統表現手法無法比擬的高度,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美輪美奐的星球。
從科技對文化的作用來看,科技以其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驅動性為文化賦形、賦能、賦力
科技為文化賦形。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必須通過有形的載體加以呈現。早期,人們把文字或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鐫刻在青銅器、竹木簡上。大約2000年前,造紙術的發(fā)明,讓文字得以呈現于一張張小小的“蔡侯紙”上,促進文化從無形到有形。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AR/VR、3D打印等先進設備相繼涌現,形形色色的數字化產品應運而生,讓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現載體,更加容易被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科技為文化賦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讓文化得以更久傳承。一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科技文化的進步史。沒有科技發(fā)展,文化不可能如此完整地傳承下來。對此,馬克思講,造紙和印刷術很快轉化成為“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二是科技讓文化得以更廣傳播。不同的科技手段,為文化提供不同的傳播介質,同時也決定了文化傳播的廣度。在互聯網出現以前,靠書籍、陶器等進行文化傳播的范圍是有限的。如今,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興起,極大拓展了文化傳播的空間。三是科技讓文化得以更好傳揚。真正的文化,是能夠觸及心靈、觸動靈魂的。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的展示、展播、展陳,讓文化更好地入腦入心。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數字博物館、藝術館等,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強大魅力。
科技為文化賦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產力既包括物質生產力,也包括精神生產力。文化,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軟實力,一種精神上的生產力。這種精神上的軟實力,如何變成物質上的硬實力?就要靠科技,通過文化和科技彼此融合、雙向奔赴,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每當科技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并運用到文化領域,將會驅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催生新的文化業(yè)態(tài),延伸文化產業(yè)鏈,從而更加深刻地推動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明更新。
以上“六賦”,就是文化和科技融合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也是二者之所以能夠彼此產生“化學融合”的內在邏輯。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民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院長(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