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同時,又講求“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深刻揭示了人們對于促進共同富裕、實現(xiàn)公平公正的追求,無論是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古代社會,還是在物質比較豐沛的現(xiàn)代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拿一個經典案例來說,兩個小孩分一塊蛋糕,讓其中一個小孩去切蛋糕,而另一個小孩先拿蛋糕,為了避免自己吃虧,負責切蛋糕的小孩就會盡可能地將蛋糕平分成大小一樣的兩份,這樣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的實現(xiàn)。
經濟學是一門有關資源配置的學問,面對的情境往往比兩個人分蛋糕要復雜得多。如何通過制度設計使得“蛋糕”既能做大,又能分好,就是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倪驍然的主攻方向之一。
倪驍然表示,從國家治理的宏觀層面看,就是在發(fā)展做大經濟“蛋糕”的同時,圍繞收入分配和社會調節(jié)分配好“蛋糕”,推進“共同富?!闭嬲龑崿F(xiàn);聚焦在公司治理這一微觀層面,就是統(tǒng)籌協(xié)調公司當中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從公司做大的“蛋糕”中獲得應有的權益。如今,國家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積極穩(wěn)妥推進“雙碳”戰(zhàn)略的大背景,對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給經濟學者們提供了寶貴機遇。對此,倪驍然認為,方向既明,大有可為;何懼路險,只管向前。
從北京到廈門,
追求經世致用理想
倪驍然生長在北京,從中學、大學到博士,在清華園度過了15年的求學時光。博士畢業(yè)后,他毅然跳出舒適圈,來到了廈門大學(以下簡稱“廈大”)任教。提及原因,他說這和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有關。清華大學致力于培養(yǎng)3種人——學術大師、興業(yè)之士、治國之才,并積極引導學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干大事業(yè)”,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奉獻,因此很多清華學子在畢業(yè)后都主動選擇離開北京到全國各地去工作。廈大與清華在校園風格上互補、精神內核上相通,廈大經濟學科是國內少數(shù)既擁有高度國際化學術環(huán)境,又難能可貴地“接地氣”的科研教學機構之一,這一切都吸引著他來到這里,努力成就一番事業(yè)。
在廈大,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和融洽的科研氛圍讓倪驍然在學術研究上開啟“飛馳模式”,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金融,研究專長包括:企業(yè)利益相關者與政策評估、制度變遷與企業(yè)發(fā)展、企業(yè)信息環(huán)境等,至今已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商業(yè)倫理學雜志》(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經濟行為與組織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mp; Organization)、《公司金融學雜志》(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早在博士期間,倪驍然就對公司金融領域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當時他重點研究的方向是公司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如何影響其風險決策,相關成果形成他的博士論文。其中的一章對做空機制如何影響企業(yè)的風險承擔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后來的科研工作中,相關研究又被延展為“中國背景下賣空機制的威懾效應、風險規(guī)避與企業(yè)決策:企業(yè)利益相關者視角”,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在這一項目中,倪驍然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fā),考察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的其他參與者如何應對賣空壓力上升的潛在風險。此前,主流觀點認為賣空機制主要給企業(yè)帶來正面影響,并且在我國背景下的影響與在發(fā)達國家資本市場是類似的。而倪驍然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對主流觀點有關鍵改進,認為需要充分考慮到賣空機制的風險效應,切實保護廣大的利益相關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政策意義。
與此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與發(fā)展,需要支持實體企業(yè)加快引育高素質勞動者,促進生產力諸要素實現(xiàn)高效協(xié)同,也對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優(yōu)化資源配置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倪驍然對勞動力市場與公司金融的相互影響開展了諸多研究,他所承擔的“雇員關系如何影響企業(yè)價值:利益相關者的視角”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支持。
教學相長,
不止做經師更要做人師
大學的第一使命是培養(yǎng)人才,對于每一位高校學者而言,科研、教學“雙肩挑”是一種常態(tài)。對倪驍然來說,教學側重于言傳,科研側重于身教,兩者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協(xié)同育人。倪驍然表示,早在清華求學期間,他就在輔導員的崗位上承擔了“培養(yǎng)人”的工作。因此,他來到廈門大學,正式站在三尺講臺上時,并未有過太大的壓力與焦慮,也不大存在教學與科研失衡的狀況,反而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歡和學生交流。一方面,這便于他及時了解學生的近況與煩惱,從而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對他而言,在科研工作之余,和學生交談也是一種很好的調節(jié)方式。
在課堂上,倪驍然總是會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與課本知識串聯(lián)起來,并將國際前沿的研究方向與內容及時同步給學生們,鼓勵引導他們嘗試一些初步的研究探索?!拔也⒉皇且笏麄円欢ㄒ刑貏e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p>
不過,比起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倪驍然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這是清華印刻在他身上的影響。如今,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這些美好的品格與精神傳遞到了新一代學子身上。他說,學生們不一定要做學術,希望經過探索嘗試后,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yè)方向,但無論做什么,都要懷有一顆經世濟民的心,以及積極工作、熱愛生活的熱忱。
隨著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以及人工智能的逐漸普及,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科研領域的競爭都日趨激烈,對團隊的要求越來越高,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因此,倪驍然也在積極地進行團隊建設,努力吸納一些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目前,除了將手頭上已有的科研工作做好做深,他還將目光聚焦在綠色金融這一大方向上,希望能夠助力提升美麗中國的含“金”量。經世致用,初心如磐,他只為讓中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專家簡介
倪驍然,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融系副主任,其研究專長為利益相關者與金融風險防范。目前已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財政部高層次財會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并榮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成果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洪銀興經濟學獎、亞洲金融學會年會最佳論文獎、廈門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等多項教學科研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