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讀了《岳陽樓記》,看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后,我很想一睹這千古名樓,便來到岳陽。下了火車,街巷里一片車水馬龍,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人們拎著大包小包來來往往,好不熱鬧。我沒在酒店停歇,直奔岳陽樓。
時間還早,我便來到洞庭湖畔,些許薄霧籠罩在湖上。天氣陰沉沉的,來時的匆忙令我有些勞累,我便坐在巴蛇塑像下休息,回想起后羿斬巴蛇的傳說。這個故事已傳誦了千年,而洞庭巴山這片山水從未改變。忽然,我看到一群人圍在一個售票處旁,上前詢問,原來這里便是李公真人廟。當年,李時珍辭去太醫(yī)一職,到民間為百姓治療瘟疫,人們深感其為民之心,在此修建寺廟,千百年來這里的香火不斷。
天空中下起了陣陣小雨,我隨著人流期待地踏入景區(qū),眼前的景象卻割裂了我的憧憬。幾層臺基上是一座與常見的仿古建筑相差無幾的岳陽樓,昔日那承載著范仲淹壯志豪情的樓閣已被如今的鋼筋水泥悄然侵蝕。我的心底涌出了無盡的失落。
雨漸漸停了,陽光透過云層灑在街道,我懷著不滿走出景區(qū)。早上來時太匆忙,沒吃早飯,現(xiàn)在不禁有些餓了。我走進一家飯館,店內(nèi)播放的一則紀錄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那黑白的影像正講述著一段紅色的歷史。1938年日軍侵占岳陽,當?shù)厝嗣褡园l(fā)組織抗日隊伍。為了逼迫人民投降,日軍開始管控鹽的售賣,無數(shù)人民慘死。這時,永美鄉(xiāng)的農(nóng)民自發(fā)組成了運鹽隊,用自己的生命開辟出了一條地下運鹽路。
我心中對這些抗日英雄的敬佩油然而生,不禁想去看看紀念他們的場館,這樣也不枉來岳陽一游??僧斘夷闷鹗謾C搜查時,卻發(fā)現(xiàn)留給他們的只是一塊小小的立牌,心中不禁疑惑:“為何岳陽政府要修岳陽樓這樣的仿古建筑,卻不愿為這些英雄建一座紀念堂呢?”
走出飯店,回酒店的路上,幾名初中生背誦《岳陽樓記》的聲音傳入了我的耳膜。當聽到“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時,我忽然明白了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的真正目的。他并非為這一樓而作,而真意在嚶鳴其聲求志同之友。是啊,只要“為民者心”還在,岳陽樓的存與不存又何妨?
正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狈吨傺途嘟褚延星?,李時珍距今也已有數(shù)百年之久,就連近代的運鹽隊也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時間淘盡了他們這樣的風流人物,也淘盡了岳陽樓,但這片山水在此永存,見證了一代代的為民者之心。范仲淹、李時珍和那些不知名的運鹽隊隊員皆是這山水,他們的精神永存于此,他們的姓名流傳千古,被銘記在人們心中。
( 指導老師:郭鳳萍)
鏈接:
岳陽縣永美鄉(xiāng)組織農(nóng)民運鹽隊抗日
1938年11月11日,日寇從岳陽樓北面洞庭湖登陸,占領了岳陽縣,派兵駐守,封鎖交通,控制食鹽。全縣只有岳州街河口有一家日本人開的鹽店,價錢昂貴,擔谷一斤,農(nóng)民買不起,只得吃淡菜。當時流行一句話:“菜里冒鹽,魚肉難吞。”淡菜吃久了,雙腳浮腫,四肢無力,眼睛睜不開,沒辦法,各個屋場開始組織人熬硝鹽:將老屋墻磚上的硝掃下來,年代久遠的地板土挖起來,墻上的陳磚換下來,錘爛,用清水浸幾天,把硝水舀出來,放到大鐵鍋里熬干,便成了晶瑩的硝鹽。顏色好看,卻有毒。人吃多了,會四肢浮腫疼痛,生瘡流膿。一批一批的人生病,農(nóng)民無錢診病,也沒法種田,又是一場日寇制造的災難。
為想辦法解決食鹽問題,各地紛紛組織運鹽隊秘密運鹽。永美鄉(xiāng)(饒村)以鄉(xiāng)公所鄉(xiāng)隊副為首組織運鹽隊。運鹽隊在運鹽途中,要通過日本幾道封鎖線,要與敵人面對面斗爭,實際上也是抗日隊。抗戰(zhàn)時期全縣民間自發(fā)組織了51支農(nóng)民抗日隊伍,達1100多人,秘密活躍在水上和陸地運送物資,并趁機打擊日寇,既解決了一定的吃鹽困難問題,也打擊了日寇囂張的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