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翔, 廖智宇, 蔡守平, 鄭士超, 林 浩, 林 欣, 何學友, 宋海天?
(1.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2.武夷山科研監(jiān)測中心,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3.福州市晉安區(qū)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福建 福州 350011;4.廈門湖里城頤公園管理有限公司, 福建 廈門 361000)
吉丁蟲科(Buprestidae)隸屬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總科(Buprestoidea),許多種類體表具有豐富的色彩及金屬光澤,一些種類也是重要的農林業(yè)害蟲,開展吉丁蟲的分類研究,有助于指導吉丁蟲的防治(宋海天等,2012)。 根據(jù)?中國吉丁蟲圖鑒?,截至2020 年底,我國已記錄吉丁蟲927 種(彭忠亮,2021)。 福建省較為明確的吉丁蟲種類為22 屬117 種(宋海天,2020),而臺灣則記錄了200 多種(Onget al,2019,2023),其中許多為特有種。 福建和臺灣隔海相望,歷史上曾經相連,許多臺灣的特有種在福建可能亦有分布。 因此,研究福建和臺灣之間吉丁蟲的生物多樣性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整理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館藏及項目團隊采集于福建省的吉丁蟲標本,查找資料進行物種鑒定,確認是否有臺灣吉丁蟲特有種在福建分布。
使用基恩士KEYENCE 數(shù)碼顯微系統(tǒng)VHX-5000,配合20~200 倍微距鏡頭拍攝相關標本照片,少數(shù)帶霉菌或有污漬影響檢視的標本,拍照前使用軟毛刷蘸取無水乙醇,在奧林巴斯體視鏡下輕柔刷洗清潔后再拍攝圖片。 生態(tài)照使用佳能5D4 配合百微鏡頭拍攝。
通過鑒定,整理出3 種福建新分布的臺灣特有分布的吉丁蟲。
體長7~12 mm,體色整體古銅綠偏黑略帶微弱金屬光澤(圖1)。 頭短,具密集分布的刻點,額部較寬,具白色短毛。 前胸背板前緣中部圓弧形前凸明顯,顯著超過前胸背板側緣前端;側緣整體圓弧狀,前端明顯向內收窄,中部最寬,后部略微收窄;后緣中部幾乎平直,兩側略微向鞘翅伸。 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中后部略微內縮,密布刻點及白色短毛,中心向外側分布呈明顯趨勢。 小盾片不可見。 鞘翅狹長,具縱向不規(guī)則刻點,雙側翅肩前凸,邊緣中前部略微弧狀內凹。 翅端較窄且圓弧狀閉合,頂齒及緣齒小而尖銳且不明顯,鞘面上分布細小白色短毛。鞘翅具黃色斑,自外緣基部向翅尖2/3 處為條狀分布,末端向翅表延伸,且上下擴散。 腹面銅黑色,有不規(guī)則刻點,分布明顯白色絨毛。 各足銅黑色,前足脛節(jié)前端外側有片狀膨大。
圖1 黃斑花頸吉丁沃氏亞種Figure 1 Acmaeodera (Cobosiella) luzonica volkovitshi Ho?yński
檢視標本:1♂1♀,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2005 年7 月20 日,宋海天采于黃荊花;1 頭,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園林植物園,海拔100 m,2022 年6 月30 日,鄭昱辰采于樹皮下;1♂1♀,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東坪山,2023 年6 月20 日,林欣采于黃荊花;1♂1♀,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龍虎山路望海賓館,2023 年7 月5 日,齊志浩采于黃荊葉片。
寄主:黃荊、蔓荊(Onget al,2019)。
分布:福建(泉州、廈門),臺灣。
附注:福建省新記錄種。 成蟲可取食葉片和花蜜。
體長4~5 mm,整體黑色,特定角度下有蘭綠色金屬光澤(圖2)。 整體體型呈寬而扁的橢圓形。 頭短且寬,額部內凹且中部最為明顯,并分布不規(guī)則白色與深棕色剛毛。 復眼前端高于額部。 觸角11 節(jié)。 前胸背板短而寬,前緣弧形內凹,中葉幾乎不可見。 兩側側緣前端收窄明顯,中部微收,基部最寬。 后緣顯著三弧狀,中葉后凸明顯。 前胸背板表面交錯分布白色與深棕色絨毛,局部光亮不被毛,并密布鱗片狀刻點。 小盾片三角形,微小。 鞘翅較寬,翅肩和翅中部稍突,二者之間收窄,后半部逐漸向翅頂收窄。 翅頂圓弧狀向翅縫閉合,鞘翅尾端分布有尖銳細小的緣刺。 鞘翅表面光亮無脊,有稀疏細小的圓狀刻痕,且具白色與深棕色的絨毛斑紋和深棕色毛簇。 每個鞘翅在翅基靠內與翅尾靠外側各有一處明顯的深棕色毛簇,在鞘翅中部與后1/3 處共橫向分布有3 條漸小的雙曲狀毛斑,翅肩與翅頂處具較小白色毛斑。 前胸腹板及腹板亮黑色,具鱗片狀刻痕及少量微小絨毛。
圖2 黑澤潛吉丁Figure 2 Trachys kurosawai Bellamy
檢視標本:1♀,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一里坪,2012 年8 月2 日,宋海天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黃崗山步道,2023 年8 月30 日,廖智宇采于東方古柯葉片。
寄主:殼斗科(Onget al,2019)。
分布:福建(武夷山),臺灣。
附注:福建省新記錄種。 采集的標本雖停息在東方古柯上,但測試不取食,應不為實際寄主。
體長6~8mm,體黑色特定光線與角度下呈現(xiàn)淡藍色光澤(圖3)。 觸角11 節(jié)。 頭頂中部縱向淺凹,額部前突略超雙側復眼前端,與復眼交接處有略長的白色絨毛,表面具有鱗片狀刻痕與少許微小白色短毛。 前胸背板長寬比接近,前緣中葉弧形前突,超越雙側側緣前端。 側緣較為平直前端弧形收縮,雙側基角小于90 度,頂端尖。 后緣兩側內凹明顯,中葉后凸略微弧狀內凹。 前胸背板表面整體分布鱗片狀刻痕,有細小白色短毛分布,靠近基部與兩側較為濃密。背板靠近前緣處隆凸明顯,靠近基部正中有一明顯內凹,肩前脊突起明顯,自靠近基角處雙弧狀向邊緣脊延申,且不貼近邊緣脊,自邊緣脊中部相交愈合,邊緣下脊與邊緣脊在邊緣脊近基部相交愈合。 小盾片明顯,上部具較長的橫脊下部三角形,表面不光滑有不規(guī)則刻痕。 鞘翅狹長,翅肩圓弧不尖銳,鞘翅前1/3 處弧形收窄,后1/3 處最寬向后漸收窄至翅頂。 翅頂圓弧狀,翅縫分離。 翅頂具細小尖銳的頂齒及緣齒。 鞘翅表面均勻密布刻紋,翅肩部有白色絨毛分布并沿翅縫向下延申至翅縫1/3 處,每鞘翅另具3 處白色毛斑,分布于鞘面1/3,2/3 及翅頂處。腹面黑褐色有金屬綠色光澤,表面密布鱗片狀刻痕,且有白色絨毛分布。 腹部第一節(jié)兩側突出于鞘翅,表面亦分布有白色毛斑。 前胸腹板兩側,后胸腹板兩側與后胸基節(jié)上布有致密的白色毛斑和蠟粉。
圖3 黑體白點窄吉丁(巴克斯窄吉丁)Figure 3 Agrilus bacchus Kerremans
檢視標本:4♂4♀,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21 年5 月9 日—13 日,宋海天、齊志浩采于無患子葉片;6♂6♀,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學院,2023 年5 月7 日—11 日,廖智宇、邱嘉林采于無患子葉片;1♂1♀,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學院,2023 年6 月1 日,宋海天、邱嘉林、賴士淦、孟桂森、周鑫龍采。
寄主:無患子。
分布:福建(武夷山、福州),臺灣。
附注:福建省新記錄種。 成蟲取食無患子葉片。
本文中福建省新記錄的3 種吉丁蟲在之前皆為臺灣特有種。 臺灣的地理、地形與氣候的特殊性,孕育了許多特有物種,不僅僅體現(xiàn)在昆蟲中,同時在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節(jié)肢類、魚類以及植物等類群中也有許多特有物種(邵廣昭等,2008)。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福建和臺灣的吉丁蟲新物種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Curlettiet al,2022a,2022b,2023;Liaoet al,2023;Peng,2021a,2021b,2022)。 此次記錄從物種的角度側面印證了臺灣地區(qū)與大陸的地緣性關系。 期待未來在福建以及大陸其他地區(qū),能發(fā)現(xiàn)更多與臺灣共有的物種。
致謝: 感謝周青博士提供廈門黃斑花頸吉丁沃氏亞種分布的信息;感謝中國農業(yè)大學鄭昱辰、福建農林大學齊志浩提供采集標本;感謝武夷學院邱嘉林、賴士淦、孟桂森、周鑫龍協(xié)助調查;感謝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森林培育與林產品加工利用重點實驗室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