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不二
很多文學大師都在文章里描繪過老北京的叫賣吆喝,對舊京貨聲報以了高度的評價。
清人蔡繩格1906年著成“可以辨鄉(xiāng)味,知勤苦,紀風土,存時令”的《一歲貨聲》,是為研究老北京胡同里叫賣吆喝的開山之作。
三十年后,周作人在自己五十歲生日時從學生處借來《一歲貨聲》閑步庵抄本,曾稱贊:“夜讀抄《一歲貨聲》,深深感到北京生活的風趣?!彼煊H手謄錄,成為該書今日流通版本。
民俗學家齊如山,上世紀30年代成書《故都市樂圖考》,內(nèi)中收錄四十種北京街頭商販的叫賣,儲存下老北京種種風物市聲。
梁實秋說:“北平小販的吆喝聲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這與平劇有無關(guān)系,其抑揚頓挫,變化頗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臉,有的沉悶如黑頭,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晝給浩浩欲沸的市聲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給寂靜的夜帶來一些凄涼?!?/p>
蕭乾說:“胡同里從早到晚是一闋動人的交響樂。大清早就是一陣接一陣的叫賣聲?!?/p>
鄧云鄉(xiāng)說:“昔時在北京住過的人,對于市廛的叫賣聲,永遠是值得懷念的?!辈⑶以谖恼轮羞€建議相聲大師侯寶林,模擬當年各種市聲,灌一套唱片,制一套錄音帶,藏之博物館,以垂久遠。
老舍的著作當中,無論是拍成電影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還是話劇《茶館》《龍須溝》,每一部都有吆喝叫賣穿插滲透。
肖復興也說過,“想想那時候的胡同,無論什么時候,哪怕是數(shù)九寒天,哪怕是深更半夜,也是少不了一兩聲吆喝聲的,就像京戲里突然響起的一兩聲‘冷鑼’,即使你住在深宅大院里,也能夠隱隱約約地傳到你的耳朵里,輕輕地卻也沉沉地一震在你的心里頭?!?/p>
張恨水更是毫不謙虛地評價,“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喝聲,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北平的?!?/p>
時光久矣,諸多可謂洛陽紙貴的文人大家,何以如此不惜筆墨,要和老北京的吆喝聲沒完沒了?想必還是因為那一句句帶著北京風土鄉(xiāng)音的“廣告語”,過于悅耳,并且太能勾起游子的鄉(xiāng)愁了吧。
比起張恨水說上面那番話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一個世紀。一百年后的今天,由于宣傳手段的進步,由于銷售環(huán)境的改良,由于網(wǎng)絡購物的出現(xiàn),店商和行商都快被淘汰出局的年月,哪里還能聽得見吆喝聲呢。
至于大師們提到過的“老北京叫賣”,只是小時候從侯寶林老先生的相聲里聽來那么一些片段,一套“香菜、辣青椒哇、溝蔥、嫩芹菜來,扁豆、茄子、黃瓜、架冬瓜、買大海茄、買蘿卜、胡蘿卜、卞蘿卜、嫩了芽的香椿啊,蒜兒來好韭菜”的賣菜吆喝聲,悠遠綿長,抑揚有致,聽過了好幾十年,一個字都沒忘記。也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喜歡。
雖然侯大師《賣布頭》《改行》等段子里涉及不少叫賣內(nèi)容,但同昔日京城的琳瑯貨聲相比,終究還是九牛一毛,讓人不免心有遺憾。
但是還好,三四十年前北京街頭巷尾的吆喝聲我還是聽見過的,確實美妙。雖然不如書中和相聲里的叫賣那般富有樂感,那般悠揚和婉轉(zhuǎn),但也足以讓人久記于心不會稍忘。到如今在腦子里最清晰的,還有那么幾種,每次想起來,都不免要在嘴里哼哼幾句才覺著過癮。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