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
那是從“九門八點一口鐘”伴隨歷史而來的時光之聲;那是繚繞于天際,深入于懷中的鴿哨與蟲鳴;那是串大街走小巷的吆喝;那是上可登廳堂雅苑下可入公園宅門兒的曲調聲聲……北京的聲音從來就彰顯著自由,猶如北京人生活中的灑脫與個性。北京的聲音一直都這么張揚,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或是有板有眼配合巧妙,或是各有所長爭奇斗艷。
這是城市的韻白,這是北京的發(fā)言,這是北京人的生活演出場!
2024年新年伊始,《北京紀事》以“北京之聲”作為焦點策劃,迎接新的一年,新的生活,新的篇章。
如果問你北京城的聲音是什么?或許100個人有100種答案。那是清晨的鴿哨,是懷中的鳴蟲,是親切的問候,是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留念。這座城市中的聲音如這座城市的魅力,在千百種變化中張揚著斑斕的生活,炫動著蓬勃的節(jié)奏,書寫著濃情蜜意。在“聽,城市之聲”板塊中,《長安街上那穿越時空的鐘聲》《“悶得兒蜜”:最具生活味的北京聲音》《年的“37分貝”》等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北京的聲音故事,這些故事正如血管中流淌的血液,正如精氣神的承載。
一座城市的聲音與城市之人的生活、生命、命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那或許是伴隨著一聲吆喝而勾起的人間煙火,或許是童趣童言而伴隨的城市記憶,這樣的聲音是足可以看到的。在“觀,市井之聲”板塊中,《老北京一年的吆喝聲》《老北京吆喝叫賣必須要“京腔、京韻、京白”嗎?》《記憶中的京味兒歌》等文章正展現(xiàn)了這活色生香的市井之氣。有人因為聲音而傳承著城市的記憶,有人又因為聲音而迎來了人生與事業(yè)、家庭與生活新的軌跡、新的視野……也組成了一座“有血有肉”的城。
北京之聲如蒲公英,如城市的名片,同樣有著擴散、傳播、傳承的作用,在這樣的腳步中,可以尋到北京人的面孔,北京人的情思與北京城的神韻。這是一條因為聲音而傳遞的北京文化之路,也是因聲音而留在世界各地的北京印象!這些與聲音有關的故事記錄著、講述著、承載著聲音與人、命運與聲音的協(xié)奏。無疑,這是人生的舞臺,也是城市的舞臺。在“品,舞臺之聲”板塊中,《北京琴書:老北京人鐘情的聲音》《唱出北京的聲音》《聽北京俗曲看北京民俗》《聲音藝術:韻與現(xiàn)場》等文章正展現(xiàn)出北京之聲的傳承之路,它們與文化相伴,與風貌相隨,化為北京的明信片,講述北京的故事。
2024年,僅以這悠揚的“北京之聲”,為與《北京紀事》相伴相守的朋友,送去聲聲祝福、絲絲情誼!
攝影 Pierre Alivon(蘇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