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挖掘我國古代教育蘊含的審美元素與美學思想,既是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以教育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建設幸福美好現代社會的應然要求。我國古代教育之美體現為社會美和人之美的有機統(tǒng)一,通過創(chuàng)造審美教育情境,賦予個體積極的情感體驗,是人的本質力量在教育中的對象化,是自然和情感的人化。我國古代教育之美從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師生關系和教育環(huán)境五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教育審美的經驗智慧,為新時代學校美育提供了豐厚的理論資源,對強化學校美育建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關鍵詞:教育審美;中國式現代化;“詩禮樂”教育;教育現代化;古代教育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511
收稿日期:2023-11-17
作者簡介:王藝橋,女,四川蒼溪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E-mail: 1918581510@qq.com。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與底座,“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習近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求是》2023年第19期,第6頁。。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領域與重點環(huán)節(jié),在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充分挖掘我國古代教育蘊含的審美元素與美學思想,既是“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23年6月2日),《求是》2023年第17期,第5頁。的時代要求,也是滋養(yǎng)美好心靈,追求美好生活,讓個體在教育中獲得精神引領、情感陶冶和價值認同,推動個人文化素養(yǎng)與社會文明雙向提升,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應然追求。據此,可將我國古代教育的審美底蘊納為觀察人的現代化、助力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視域。回歸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情景,找尋我國古代教育美的內在蘊含和基本邏輯,則成為“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的源頭活水,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持。
一" 我國古代教育審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契合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的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現代化”王學儉、趙文瑞《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理論教育》2023年第4期,第62頁。。在審美化的教育活動中,美育元素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賦予個體積極和美好的情感體驗,構成影響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基本背景,在人的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的協調發(fā)展中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保質。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底色的中國式審美教育必須發(fā)揮支撐性作用,這意味著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邏輯是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的辯證統(tǒng)一,是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有機結合。我國古代教育蘊含的審美智慧是教育現代化重要思想資源與理論來源。我國古代教育之美是社會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雙向契合,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是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是人之美與社會美的統(tǒng)一,是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這四個方面的協調統(tǒng)一決定了我國古代教育蘊含著積極的政治引導和育人為本宗旨。我國古代教育之美對時代變革、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與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相契合。二者的契合性主要體現在價值層面、功能層面和實踐層面三個向度。
(一)價值層面的契合:人之美與社會美相統(tǒng)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的生物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相互協調,人的個性、能力以及素質健康發(fā)展的現代化”董彪《中國式現代化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第35頁。,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我國古代教育以倫理美表現其客觀存在,并通過社會文化的浸潤和教育活動得以彰顯和傳承。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審美和情感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科學把握審美邏輯和“美的規(guī)律”對于在價值層面實現人之美與社會美的和諧統(tǒng)一極為關鍵。
“詩禮樂”教育構成了中國古代教育之美的核心,對個體成長發(fā)揮著重要影響。人之美是“詩禮樂”教育的靈魂,“詩禮樂”教育匯集為人之美?!霸姸Y樂”教育通過倫理文化的力量,彌合外在秩序與內在天性、自然規(guī)律與教育目的間的張力。通過“詩禮樂”教育,將社會之美或人類之美內化為個體之美,轉化為個體的內在修養(yǎng),使得個體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最終展現出健康、和諧、充滿生機、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
“詩禮樂”教育同時也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智慧的結晶?!八^社會美,不簡單是指個人的行為、活動、事功、業(yè)績等等,而首先是指整個人類的生長前進的過程、動力和成果”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89頁。。社會美是人類按照客觀規(guī)律和自身特征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的力量?!霸姸Y樂”是人類文化的積淀,是古人在自由創(chuàng)造的活動中對智慧和才能的積淀,在教育活動中所顯示的情感和素養(yǎng),都是一種為自由創(chuàng)造的人類所具備的力量,是一種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性力量。
“詩禮樂”教育是聯結社會美和個人美的重要載體,是社會美和個人美有機統(tǒng)一的本質反映?!霸姸Y樂”教育并非只是給予大量破碎的相關審美知識,而是能夠喚起個體身體感官與周圍生活的相遇,讓個體在這一審美活動中獲取基本經驗。換言之,“詩禮樂”教育是將外部客觀世界轉化為內在心理感受或情感體驗,是實現社會美與人之美相統(tǒng)一的有效路徑。
(二)功能層面的契合:合目的與合規(guī)律性相統(tǒng)一
教育之美的根源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文化性和社會性的體現。就內涵而言,教育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在教育中的對象化,是自然的人化和情感的人化,它通過創(chuàng)造審美化的教育情境,讓個體對自身生命和周圍事物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讓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教育之美的結果,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環(huán)境之美則為個體生命的成長提供了土壤和養(yǎng)分。以歷時性視角審視,我國古代文化是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線,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浸潤邏輯和實踐樣態(tài),反映在社會主體和教育者的意識中,則通過教育活動來表達和表現,并構成了中國古代教育之美的具體形態(tài)。作為倫理美,我國古代教育之美既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也不是一個直接的結果,而是一個個鮮活的過程,是人類文化成果的內化和外顯的實踐過程,突出表現為教育活動的審美化,是教育規(guī)律與教育目的的辯證統(tǒng)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強的倫理色彩。古代教育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育。教育之美集中體現為將社會約定俗成的外在倫理道德內化至個體生命成長的全過程。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詩禮樂”教育自此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自孔子始,儒家思想就十分重視“詩禮樂”教育?!霸姸Y樂”不僅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載體,也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教育之美是“詩禮樂”教育,是教育活動的審美化,是合目的性(善)與合規(guī)律性(真)相統(tǒng)一、真善相統(tǒng)一的實踐過程?!霸姸Y樂”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中國古代社會所需的“人”,即具有社會倫理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這符合善的教育目的,即為合目的性。“詩禮樂”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審美化情景,讓人的知情意行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發(fā)展,即為合規(guī)律性。合目的性不合規(guī)律性不是美,合規(guī)律性不合目的性也不符合教育之美,故中國古代教育之美是合目的性(善)與合規(guī)律性(真)的統(tǒng)一體。
(三)實踐層面的契合:社會制度與情感認同相統(tǒng)一
在實踐層面上,中國古代教育之美深刻體現了社會制度與情感認同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不僅滿足了中國古代倫理美的內在追求,也展現了知行合一、理性與感性相互交織的外在表現。“詩禮樂”教育將社會美與人之美相統(tǒng)一的過程,也是聯結人之美和社會美的有效路徑?!霸姸Y樂”教育能夠為個體提供身心愉悅的教育情境,使個人成長與社會秩序保持內在一致,達成個人成長與社會需求的恰適性聯結,這為個體進入社會、服務社會奠定了相應的基礎?!把V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春秋繁露》,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83頁。。忠信、博愛、敦厚和好禮,是社會美和個人美相統(tǒng)一的外在表現,因此,中國古代教育之美在于它既遵循了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又注重了內化的情感教育,實現了兩者的完美統(tǒng)一。
“興于詩”,將“詩”作為古代教育的起點?!霸姟蓖ㄋ滓锥?,貼近生活,能夠調動個體興趣和創(chuàng)造審美化的情景?!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焙侮碳?、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25頁。“詩”還可以用于激發(fā)情志,觀察社會,交往朋友,怨刺不平?!皹酚芍谐?,禮自外作”司馬遷《史記》第4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4年,第1412頁。?!岸Y”是人的外在行為規(guī)范?!皹贰眲t強調個體的情感需求?!岸Y”和“樂”是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情感統(tǒng)一,以實現善民心和移風易俗的目的?!胺惨糁穑扇诵纳?。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司馬遷《史記》第4冊,第1402頁。。中國古代的“樂”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人內在的情感認同,也有助于接受外在的倫理道德?!霸姸Y樂”教育完美詮釋了中國古代教育之美的內容與基本特質。
“禮樂”既是社會制度,又是倫理規(guī)范,更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皞髟弧味üΤ?,禮樂乃興’”司馬遷《史記》第4冊,第1397頁。,足可見禮樂對古代社會穩(wěn)定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孔子重視“詩禮樂”營造的審美化情景,認為“詩禮樂”對個體具有情感陶冶的重要價值,力求培養(yǎng)“文質彬彬”的君子?!傲鶎W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于質;《禮》制節(jié),故長于文?!稑贰吩伒拢书L于風”《春秋繁露》,第35頁。?!霸姟笨梢匝灾?,“禮”可以約束行為,“樂”可以表達情感。后來的漢代經學也延續(xù)了這種倫理美,以“詩禮樂”實現內在規(guī)律與外在目的相統(tǒng)一、個體與社會相統(tǒng)一、情與理相統(tǒng)一。
二"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審美根基
教育具有傳遞人類社會成果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古代教育與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是同頻共振的關系,教育審美同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fā)揮著積極的能動促進作用。西周時期,教育活動開始從社會活動中分離,逐漸形成的學校教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專門性和系統(tǒng)性。我國古代教育之美就蘊含在相應的教育活動中,具體表現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師生關系和教育環(huán)境五個方面。它們構成了我國古代教育之美發(fā)展的自覺遵循,也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審美根基。
(一)君子:教育目的之美
古代之“君子”與如今“全面發(fā)展的人”具有內在一致性。古代君子體現了健全人格之美,是我國古代教育目的之美的縮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479頁。。唯有文和質同時滿足,才能達到文質彬彬的君子標準,君子具備真善統(tǒng)一的人格美,是內在人格健全和外在行為表現的統(tǒng)一。“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512頁。。仁、智、勇成為君子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三者統(tǒng)一于個體即文質彬彬,構成了教育目的之美。
在我國古代社會,通曉“詩禮樂”是成為君子的必備條件?!翱鬃訉Α对姟?、禮、樂的教化功能與意義展開了許多富于啟發(fā)意義的論述,并將‘成于樂’作為君子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祁海文《“樂教”釋義》,《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第183-184頁。。孟子則以“性善論”為起點,提出“大丈夫”的君子人格,進而把審美推向自覺?!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710頁。。大丈夫的人格是仁、義、禮的有機統(tǒng)一。此外,大丈夫人格是有修養(yǎng)定力的君子?!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765頁。。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是孟子所言的大丈夫人格的本質特征,也是人性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愉悅的情感對人性修養(yǎng)的內需與“詩禮樂”的審美外顯均具有內在的規(guī)定性。由于人心是先天內在的,倫理道德是后天外在的,要實現先天和后天統(tǒng)一,就需要運用“詩禮樂”來實現個體對外在倫理道德的內化,才能養(yǎng)成文質彬彬的君子。于是,“詩禮樂”教育是外在和內在相統(tǒng)一,也是培育君子的有效途徑。
(二)詩禮樂:教育內容之美
在古代,“詩禮樂”不僅傳遞了審美知識技能,還反映了美好的文化心理。就其內涵而言,“詩禮樂”教育是指“詩教、禮教和樂教”??鬃佑绕渲匾暋皹方獭?,孔子及其學生都會唱歌和彈奏樂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彼抉R遷《史記》第6冊,第2345頁。即便在困厄之際,如孔門師生被圍陳蔡、斷糧病困之時,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衰”司馬遷《史記》第6冊,第2337頁。,堅持用音樂與詩歌鼓舞人心。隨著歷史的演進,“詩禮樂”的教育內容逐漸豐富與深化。兩漢時期,太學以儒家經典為主,而鴻都門學則側重詩賦與書畫。唐朝教育內容以書詩詞歌賦為主要內容,涌現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宋朝以朱熹為代表的宋明理學開始出現,其繼承儒家的教育內容?!霸姌贰笔敲赖男问脚c內容的統(tǒng)一,通過“禮”的外在約束實現倫理道德的目標?!霸姸Y樂”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整個社會文化和人類文明智慧的積淀。
“詩禮樂”教育具有連續(xù)性,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487頁。,“詩禮樂”作為教育內容,三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其中,“詩”是起點,“禮”是過程,“樂”是最終結果。“詩”強調對人內在的情感啟蒙,“禮”強調外在社會規(guī)范對人的制約,“詩”與“禮”是通過對人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的影響,最終達到“樂”的情感目標。“樂”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是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霸姸Y樂”都是以情感教育為核心,孔子對“樂教”的重視也是源于“樂”具有的情感屬性。他對《關雎》的評價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468頁。。樂可以表達人內心情感,也是整個社會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現形式。
(三)善喻:教育方法之美
善喻是我國古代教育方法之美的重要體現?!肮示又逃饕病编嵭?、孔穎達疏《禮記正義》,阮元??獭妒涀⑹琛?,第1523頁。?!坝鳌弊鳛橐环N教育方法,其意為曉喻,具有啟發(fā)誘導的意思。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482頁。,意思是老師應善于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認知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善喻不僅是教育的手段和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善喻具有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重要意涵?!秾W記》深入闡釋了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编嵭?、孔穎達疏《禮記正義》,阮元??獭妒涀⑹琛罚?523頁。君子教學,要做到引導而不牽制,激勵而不壓制,啟發(fā)而不直接告知,不是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創(chuàng)設情境,言此而意彼,讓學生感悟、體驗,樂問、樂學、樂思,才能到達“和易以思”的境界。和、易、思構成了“善喻”的三大核心原則??鬃釉谄浣虒W實踐中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法,最終使學生達到欲罷不能的學習效果。孟子主張引而不發(fā),意思是教人就像是教射箭,做出射的姿勢,而不把箭發(fā)出去,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重視懷疑精神,不疑則不思,通過懷疑、思考獲取知識。宋代朱熹強調從疑問下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他在書院的教學中形成了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即“學、問、思、辨和行”的教學過程,做到理性與感性統(tǒng)一、知行合一。
在我國古代教育實踐中,教育家們不僅重視“學”與“思”的結合,更進一步將其與“行”相統(tǒng)一,強調在教學中要妥善平衡感性與理性的關系。“善喻”的教育方法把啟發(fā)誘導發(fā)展到實踐指導,認為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性就是“樂學”的精神,情感上的認同和美好體驗,會不斷激發(fā)學習激情,產生學習的能動性?!皹穼W”是以情感特點作為教學方法,實現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教育過程?!皹穼W”最早的倡導者是孔子?!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457頁。這是最早對“樂學”的闡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479頁。。知之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好之是對學習的喜愛的情感,樂之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產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并付諸行動。樂之就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知之和好之的統(tǒng)一,即“知情意”的統(tǒng)一。
(四)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之美
教師之美能夠激勵個體內在心靈對真善美的追求,喚醒生命的活力,激發(fā)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師之美在于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第2490頁。。這是學生顏淵評價老師孔子的言論。孔子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是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等形式得以表現,孔子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積淀,是由內到外地顯現于一言一行,其學生受孔子言傳身教的影響,不斷地被激勵和喚醒對真善美的追求。
一位好老師,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喜愛和親近之情,同時深信其所傳授的學問與道理??鬃颖闶沁@樣的教師,他通過構建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出自由、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獲得成長,這種教師之美的行為背后,是滿滿的愛與情懷在支撐。教師只有運用恰當的方式把自己對教育的熱愛和情懷蘊含在教育活動中,這個教育活動過程才會有靈魂,因為愛和情懷是人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的喚醒,具有潤物細無聲、如沐春風的美好體驗。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需求成為可能的條件和基礎,實現這種可能不能僅僅依靠灌輸和說教,而需依托循循善誘和啟發(fā)誘導的方式進行激勵和喚醒。在教育活動中,情感是通向審美境界的必經之路,教學者具備藝術的心靈,才能喚醒彼此的想象力和情感。
好的教師是滋養(yǎng)個體生命成長的沃土。“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畮熞舱?,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蠋煂W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2014年9月9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任何實踐活動在把握規(guī)律和運用技巧中達到熟練自如的狀態(tài),就能進入藝術的境界。美的教育是以技驚人,也是以情動人,越是精湛和熟練,越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情感體驗和道德修養(yǎng)。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高超的教學能力,是教師持久創(chuàng)造性和教學之美的體現,持久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讓教師積累的經驗日益積淀為審美直覺。教學技術和藝術的相統(tǒng)一是美學智慧在教育活動中的顯現,在教育活動中通過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教師能夠實現自由創(chuàng)造的境界,也就是審美的境界。在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這種意識內在地推動教師追求美的境界,在教育活動能夠不斷地自我提升和內化為審美素養(yǎng),最終積淀為審美心理結構,進而進行美的教育。我國古代的師生關系之美表現為親其師,信其道,這為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教師發(fā)展提出了內在要求。
(五)比德:教育環(huán)境之美
我國古代教育的環(huán)境之美是比德。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并不純粹是個體自然屬性的需求,也是文化行為的自覺遵循。我國古人喜歡用山、水、風、草、花等賦予人的思想,實現自然的人化,通過將自然景物的特征與人的倫理道德加以比附,追求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真善合一的境界。
我國古代教育注重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通過環(huán)境場所,營造心理愉悅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懷,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引導人向美向善??鬃有訅腋柚v學,帶領學生周游列國,在大樹下彈琴,就是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這種氛圍是人的直接感受,使人能夠愉快地接受教育。曾點曾描繪過這樣一幅春日郊游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500頁。孔子贊同曾點的想法??陀^環(huán)境背后反映了主觀心理所感受到的美。
我國古代教育強調營造美的心理場所,創(chuàng)造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育人環(huán)境。古代書院就是環(huán)境育人的體現。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教學實踐場所,是講學、藏書、修書和議事的學術機構。書院位于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風景名勝之處,靠水而居或依山而建,親近自然,遠離鬧市喧囂。這種書院的選址顯然是受到了佛教在山林名勝之地潛心修煉的影響,以南宋書院為典型代表。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勝。象山書院位于信州貴溪(今屬江西),山高林茂水清,陸九淵在此講學期間,帶領學生游覽山川美景,陶養(yǎng)性情。一些書院還產生了名師如朱熹、陸九淵等,這些蘊含美的環(huán)境和氛圍為教育現代化如何實現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層面的保障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三"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審美路向
我國古代教育深藏著豐富的審美智慧,這一寶貴遺產對于推動教育現代化,特別是為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重要支持。教育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學習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與經驗的同時,立足我國的現實教育問題,充分挖掘和活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前,教育實踐活動因缺乏美的元素使得功利主義、讀書無用等觀點滋生和彌散,引發(fā)道德失范現象,這是受教育者情感教育匱乏、人文素養(yǎng)差的表現。我國古代教育的審美智慧對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教育問題具有啟發(fā)意義,對建設教育強國、助力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教育目的之美為教育現代化提供精神內核
中國式現代化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教育,教育現代化則為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的現代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育人目標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同時,我國古代教育蘊含的目的之美,為教育現代化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國古代教育目的之美體現為育人目標和治國安民的緊密相連,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要培育的不是原子化、碎片化、割裂的信仰“個人主義”的個體,而是能夠與國家、民族和人民命運同頻共振的、有深厚情誼的“社會人”,個體之間不僅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還能夠形成強大的團結力量。只有培養(yǎng)出具備家國情懷,能夠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強國夢,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獭妒涀⑹琛罚?513-2514頁。,才是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古代“詩禮樂”教育將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君子”作為教育目的,通過“詩禮樂”教育達到育人目標,發(fā)揮純化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和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功能,這對于深刻理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提供了方向、依據和參照。人的發(fā)展是通過“他律”進而到“自律”的過程,受教育者需要經歷由外在行為規(guī)制到自身內在行為準則建立的過程,而道德教育的抽象性和潛在性使教育難度增加,教育效果甚微。高質量的教育是將審美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對個體而言,教育能夠讓受教育者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美的情感體驗能夠引導學生心靈達到和諧和有序的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接受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由此,將外在約束轉換為內在自覺遵循是學生自發(fā)形成的積極自由的選擇,是從盲目沖動走向理性自覺的過程。理性意味著不得不去做的意愿被淡化,是積淀著理性的感性,是蘊含著感性的理性,這也是教育現代化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要遵循的原則。
(二)教育內容和方法之美為教育現代化提供著力點位
社會要實現向更高級文明形態(tài)的演進,就需要將積極的審美觀念傳承下去?!霸姸Y樂”教育蘊含的方式之美與內容之美對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適用性,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霸姸Y樂”教育具有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引導社會向美向善。中國古詩詞涵蓋多重美的要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具備欣賞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里的美不僅是美景、美文,更是美德、美行。學生背誦這些經典詩歌不僅在于理解其內涵,還在于體驗其中的音律、節(jié)奏和意境之美,在體驗美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生命的成長。教育美不是知識的復制和記憶,而是創(chuàng)造一種情境,通過情境讓學生的情感與社會相聯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知識萌生于學生的意識中,引導學生進入愉悅的狀態(tài)。以學生整體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礎,在個人與社會的碰撞中為審美創(chuàng)造條件,這是“以美啟真”的關鍵所在。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啟發(fā)學生獲取知識,這是受教育者獲取知識的規(guī)律之一。
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體驗到生命成長的愉悅,這種愉悅在教育活動中表現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即善于運用情感力量感化學生,而不是灌輸式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是能夠自由創(chuàng)造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樂學是從審美和教育心理層面上講的,即學生受老師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全神貫注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一旦產生了學習能動性,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輕松和享受??傊逃镊攘褪窃谧非笳嫔泼赖倪^程中,讓學生自己領悟道理,體驗到、分辨出善的品德和美的特質。
(三)師生關系之美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內在要求
教育現代化需以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塑造美的體驗,這要求推動教師隊伍現代化,增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文化自信。教師與學生間愉悅的交流是一種美的體驗,良好的學習體驗能夠促進學生德育和美育的協同發(fā)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對教育和學生的愛以及對美的體驗,是喚醒學生自身與周圍世界的聯系的有效通道。教育大家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一生游說和踐行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教育理想,孔子與學生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更是新時代師生關系的參照標準??鬃由朴趧?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心理場,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學習氛圍。新時代教師尤其需要加強自身學養(yǎng),真正做到“學無止境,教無厭倦”,言行一致,喜愛學生,熱愛教學,享受師生教育教學的過程,以實現“學生親近老師,信奉老師所傳之道”的效果。
教師要善于在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中,培育具有“生命”的完整個體,而激活個體感知世界、體驗美好事物和創(chuàng)建心靈和諧是有效的教育路徑。每個人存在于世界之中,就是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獲得過程。構建美的師生關系或者美的心理場是對新時代教師的基本要求。在和諧互動的教育情景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愉悅的環(huán)境氛圍,一切的感知活動都可以上升為美的情感體驗,這種互動將具有超越性和超功利性。在教學的具體情境中,面對學生片面發(fā)展的境況,教師以調動學生的情感為基礎,以促進心理機能的協調塑造完整的心理環(huán)境或者完美人格為保障??傊?,師生之間構成美的心理場,學生在與教師或者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感受愉悅、舒適和自由,使其身心處于和諧狀態(tài),實現情感與理性、自由與規(guī)則、真善美等交融對于實現教育現代化尤為重要。
(四)教育環(huán)境之美為教育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現代化需要營造學校、家庭和社會融合育人的格局與氛圍,通過全社會育人意識的增強,形成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美的環(huán)境能夠喚醒人的情感、心靈及精神狀態(tài),超越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功利主義取向,掙脫分數束縛,使受教育者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造活動。我國古代“詩禮樂”教育中的儀式為當下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儀式化活動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它凝聚了文化精髓,具有溝通交流、文化認同、情感教育的功能。中國古代的禮儀活動,不僅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還是實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鬃酉矚g弦歌,運用音樂來調節(jié)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形成自由輕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而影響學生心智的發(fā)展。
任何教育活動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客觀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上。教育現代化意味著教師應善于調動周圍的環(huán)境去構建美的學習氛圍,通過美的教育空間的營造,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使他們更具活力、創(chuàng)造力和行動力。教育現代化還意味著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通過開展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做到客觀的環(huán)境與主觀的審美心理相統(tǒng)一,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勞逸結合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由外部客觀的環(huán)境轉化為內在的心理感受,達到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
[責任編輯:羅銀科]
Support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Yiqiao" 122-128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unity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xcavating the aesthetic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ancient education of China is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requirement to help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build a happy and beautiful modern society. The beauty of ancient education in China is reflected in the unity of social beauty and human beauty. By cre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al contexts, individuals are endowed with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which i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strength in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nd emotions. Ancient education in China provided experience and wisdo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from five aspects: educational purpose, content, method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 It also provided rich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d important support for strengthening aesthetic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ing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