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鈞瓷釉,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和分析,探討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對鈞瓷釉的影響,并全面分析其釉質、釉色、釉面肌理的審美價值及美學淵源,同時從中國歷史整體時代背景出發(fā),深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對鈞瓷釉的影響,以期更全面地認識鈞瓷,并為未來鈞瓷的發(fā)展提供思考。
關鍵詞鈞釉;鈞瓷;藝術審美
鈞釉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現(xiàn)象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區(qū)別于其他瓷器的美學特點,鈞瓷特色的釉彩使其獲得“黃金有價鈞無價”的贊譽,鈞窯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今天鈞釉的魅力促使鈞瓷成為河南省禹州市文化與旅游發(fā)展的一張地理名片。現(xiàn)主要從藝術和美學兩方面研究鈞釉的審美價值,對鈞瓷藝術向大眾進行更廣泛地科普作探討。
1研究現(xiàn)狀分析
在知網(wǎng)中查閱已有研究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鈞釉的研究主要圍繞鈞瓷在科學技術和經(jīng)濟學、社會學、藝術學等方面展開,其中對鈞瓷藝術的研究主要分為對鈞瓷器物的造型、對鈞釉呈現(xiàn)的藝術、對鈞瓷藝術的跨學科研究三類。王慶斌從設計學科視角提出鈞瓷具有神、奇、妙、絕四個藝術特征,劉慶慶對宋代官鈞的美學內涵解析,提出官鈞在本真之美、釉質之美、色彩之美、造型線條之美這四個方面的美學內涵和美學價值體現(xiàn),他們的研究以宋代鈞瓷為研究對象,啟發(fā)了學者們對鈞瓷美學研究問題的關注點。王洪偉從歷史學角度對鈞瓷美學理論體系進行考察,研究鈞瓷意象美的演變歷程,并將鈞瓷意象美學的歷史演變分為七個階段進行論述,但遺憾的是文章主要對鈞瓷的意象美學現(xiàn)象進行歷史劃分,不涉及美學價值和形成原因的討論。鄭輝探索鈞瓷釉色背后的人文因素,指出鈞瓷的釉色在不同時期不斷適應人文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品評制度中產生了機制差別,蔡銳和邢鵬分析了高溫下鈞瓷窯變帶來的美感。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對鈞瓷美學的研究多是基于宋代背景的現(xiàn)象級研究,研究鈞瓷藝術方面的文獻大都站在宋代背景下討論,確定了鈞瓷的美學價值,但對鈞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科學技術方面和歷史研究方面,對審美價值方面的研究較少且不夠全面。
2傳統(tǒng)鈞釉的藝術特色
(1)乳化光澤裝飾瓷面
鈞釉是附著于鈞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xù)的玻璃質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陶瓷的坯體和釉面之間存在著一種類似于人體骨骼和皮膚的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坯體承擔著陶瓷的支撐結構作用,而釉面則是用來覆蓋和裝飾,在鈞瓷釉面中高溫產生窯變時呈現(xiàn)天青色,如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的乳化光澤,使得釉面呈現(xiàn)出豐富而富有想象空間的藝術魅力和視覺感受。
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最初的釉是由草木灰在器物上形成的一種晶瑩剔透的裝飾表層,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陶工們對釉的利用越來越嫻熟,生產出了各式各樣帶有不同釉色的陶瓷作品,在鈞瓷中釉色不僅僅是陶瓷的輔助裝飾物,它使得陶瓷展現(xiàn)出多樣化和豐富的審美內涵。
(2)窯變無雙的色彩特色
鈞瓷釉料在燒制過程中會發(fā)生分相現(xiàn)象,并形成許多微小的顆粒,這些顆粒能夠折射短波光線,使得釉面呈現(xiàn)出青瑪瑙或蛋白石般的天青色,并具有半乳化的美麗光澤感,此種光澤給人一種含蓄而優(yōu)雅的視覺質感。
高溫下的鈞釉呈現(xiàn)出斑斕多彩、交相輝映的紫、紅、藍和白色調,給人以大自然萬變之美的享受,這種釉面之美是無法人為操控的,在金屬元素呈色方面也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在不同條件下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有“十窯九不成”“鈞瓷無對,窯變無雙”的說法。
(3)聚色成形的紋理特色
鈞瓷有著獨特的紋理特色,這主要是由于燒制過程中鈞瓷釉水的變化,因而在瓷器的表面形成了不規(guī)則細線狀流動痕跡,工匠把這個藝術形態(tài)稱為“蚯蚓走泥紋”,這也是鑒賞鈞瓷這一獨特藝術區(qū)別于其他名窯的重要標準,“聚色成形”所形成的鈞瓷獨特的釉面肌理不僅是工匠對意向美感的一種特殊表達,同時也非常符合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寫意的審美訴求。
(4)虛實結合的構圖與設色特征
以鈞瓷青釉色為例,這一釉色主要以天藍色為主,紫紅釉斑在鈞瓷上的面積并不大,兩種顏色經(jīng)過窯變后呈現(xiàn)出來的色彩就像是白色畫紙與繪制于其上的墨色圖案之間的關系,大面積的空白使釉色傳達出遼闊深遠的意境,星星點點的釉斑在釉面上豐富且富于變化,紫紅色的斑塊與天藍色的底釉形成一個又一個虛實相依的畫面,從這個角度看天藍色的底釉并不僅僅只是背景,它更是與釉斑共同打造了一個氣韻流蕩的空間,就像中國繪畫藝術不以滿和多為美,鈞釉的肌理呈現(xiàn)出虛實結合的特征。
3鈞釉的藝術價值
(1)視覺引導的觀賞價值
鈞瓷釉最初出現(xiàn)窯變現(xiàn)象是一種偶然事件,當時它作為仿制青銅器的陪葬品,并沒有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但隨后人們開始利用這種材料特殊的性質來裝飾陶瓷,使得鈞瓷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古代的鈞瓷可根據(jù)釉面的差異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鈞州青”為特征,另一種是“三色鈞瓷”。而現(xiàn)代,鈞瓷釉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豐富多彩的釉色、細膩而有流動性的釉質以及復雜多變的釉面紋理這三個方面,這種窯變釉色極為美麗,具有高度流動性和復雜多樣的紋理,而其乳濁瑩潤的釉質也賦予了它極高的審美價值,在陶瓷史上備受關注。
(2)觸感調動的情緒價值
厚釉是鈞瓷所追求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一些鈞瓷在整體造型上模仿了青銅器的外觀,它們釉面呈現(xiàn)古樸、素凈的視覺感受,追求返璞歸真的釉色質感。在宋詡的《宋氏家規(guī)部》中曾經(jīng)記載了古代鈞瓷釉質“厚”的特點,文中書寫道:“鈞州窯,深紫色者,粉青色帶微紫者,質甚厚?!焙駥嵉挠詫邮沟糜员旧砭哂袕娏业拇嬖诟?,并成為觀者的視覺焦點。現(xiàn)代鈞瓷追求厚若堆脂和瑩潤如玉,展現(xiàn)出特殊的光澤和質地,在模仿玉的乳濁質感中體現(xiàn)對高價值材料的積極模仿,厚釉傳達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情緒體驗,也表達出觸感上的情緒體驗。
4結語
鈞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豐富的釉色變化是其區(qū)別于其他瓷器的顯著藝術特征,鈞釉因偶然而又流淌的色釉藝術風格而躋身雅俗共賞的觀賞瓷行列,尤其是其追求玉質感和光澤的乳化瓷面、窯變無雙的出色效果、聚色成形的紋理特色以及虛實結合的構圖與設色特征,使其整體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應有的形態(tài),在裝飾功能和賞玩體驗上都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從這個角度看,鈞釉不僅僅是附著在陶瓷上的一層美化裝飾,它自成體系形成自身的價值,雖然鈞瓷釉最初出現(xiàn)窯變現(xiàn)象是一種偶然事件,但隨后人們利用這種材料特殊的性質來進行陶瓷裝飾,使得鈞瓷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鈞釉的藝術特色也符合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心理及精神內涵。因此,對于鈞瓷釉在陶瓷裝飾中所體現(xiàn)出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內涵進行學術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文章正是基于對傳統(tǒng)鈞釉的藝術審美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并將其藝術特色概括為光澤乳化、無雙窯變、聚色成形、虛實結合四個特點,并從觀賞價值、情緒價值探討了鈞釉藝術的價值傳遞。文章研究的內容對大眾了解鈞釉藝術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同時對鈞瓷藝人的創(chuàng)作思路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