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5分,滿分100分)
素養(yǎng)達標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天地的生存法則。據(jù)此完成1~2題。
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的規(guī)律是( )
A. 物影變化 B. 四季差異
C. 緯度差異 D. 晝夜更替
2. 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規(guī)律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球的公轉
B. 地球的自轉
C. 月球的自轉
D.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星兒移,月兒轉,地球自個兒也在轉……”兒歌中蘊含著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下圖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jù)此完成3~4題。
3. 圖中“地球繞著太陽跑”與“地球自個兒也在轉”的相同點為( )
A. 旋轉方向相同 B. 旋轉周期相同
C. 旋轉中心相同 D. 旋轉平面相同
4. 下列屬于“地球繞著太陽跑”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的是( )
A. 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B. 四季的變化和五帶的劃分
C. 一天中物影長短的變化
D. 太陽高度的日變化
下圖為標注了模擬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國四地迎來第一縷陽光的北京時間的晝夜示意圖。據(jù)此完成5~7題。
5. 最早迎來該年第一縷陽光的是( )
A. 撫遠 B. 北京
C. 臺州 D. ???/p>
6. 與1月1日最接近的節(jié)氣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7. 1月1日當天,北京( )
A. 晝長夜短 B. 晝短夜長
C. 晝夜平分 D. 出現(xiàn)極晝
8. 【傳統(tǒng)文化】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除夕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又稱大年夜,是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每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都是在除夕晚上20:00開場,這一刻全球華人都在迎接春晚盛宴。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悠久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積淀。下圖為二十四節(jié)氣示意圖。
(1)在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開場時,北京和紐約的華人觀看時間不同,這是因為地球________運動造成了________的差異。
(2)二十四節(jié)氣的產(chǎn)生與地球的________運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3)“風雷送暖季中春,桃柳著妝日煥新。赤道金陽直射面,白天黑夜兩均分?!贝嗽娭忻鑼懙墓?jié)氣是________,位于圖中________(數(shù)字序號)。
(4)諺語“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反映了春分日________。
A. 白晝最長 B. 過后白晝漸長
C. 黑夜最長 D. 過后黑夜?jié)u長
素養(yǎng)進階
【新素材】“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提倡在當?shù)貢r間20:30熄滅不需要的電燈及耗電產(chǎn)品一小時。2024年“地球一小時”熄燈接力活動于3月30日20:30~21:30在全球依次展開。下圖為熄燈路線圖。據(jù)此完成1~2題。
1. 北京(東八區(qū))于3月30日20:30舉行“熄燈儀式”時,巴黎(東一區(qū))當?shù)貢r間是下午的( )
A. 13:30 B. 15:30
C. 16:30 D. 17:30
2. 下列關于此次“熄燈儀式”熄燈時間和方向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中國北京主場熄燈時,各國會同時熄燈
B. ③大洲的國家比⑤大洲的國家更早迎來“熄燈活動”
C. 熄燈的順序大致是自西向東
D. ①大洲國家的城市接過熄燈活動的最后一棒
【地理實踐】11月初,湖南省某校學生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他們在操場上測量正午時的標志桿影長,并堅持測量了兩個星期。下圖為同學們測量影長的圖片和地球公轉示意圖。據(jù)此完成3~4題。
3. 學生在測量影長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大致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測量活動開展期間,同學們發(fā)現(xiàn)( )
A. 標志桿正午影子每天變短
B. 教室內(nèi)正午日照面積擴大
C. 每天白晝時間越來越長
D. 當日晝長夜短
【新考法】“北標窺日”,指位于廣東省汕頭大學北5公里處的北回歸線標志塔,以“北”字形支架支撐著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
間的小孔映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標志塔下面的平臺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表示北回歸線。上圖為某攝影師拍攝的汕頭市北回歸線標志塔照片。據(jù)此完成5~7題。
5.要觀賞“北標窺日”,應選擇的時間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6.觀測者通過鋼管看到太陽時,正值當?shù)兀?)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 " " " D.傍晚
7.雙腳跨越北回歸線標志線,兩側分別是( )
A.熱帶、北溫帶 B.北溫帶、北寒帶
C.熱帶、南溫帶 D.南溫帶、南寒帶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