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元、迎、探、惜“四春”作為十二釵中的姊妹共同體,關于她們的闡釋最為經(jīng)典的是脂硯齋的“原應嘆息”。具體來說,元春為“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和王政、天道相關,賈元春即“假元春”,是全書的基調(diào);迎、探、惜“三春”分別對應“應”“嘆”“息”,代表故事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是小說的一條結構線索:迎、探、惜“三春”故事展開是在賈府,主要人物從四面匯聚于此,是“迎”也是“應”;元春省親后,各種勢力、觀念相互博弈,是“探”也是“嘆”;最后賈府衰敗,大廈傾覆,人物死散,是“惜”也是“息”。元春與迎、探、惜“三春”相合,和其中作為弱勢群體的草木之人相互映照,共同構成了一部末世悲劇交響曲。
[關鍵詞] “四春”;草木;末世;《紅樓夢》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2991(2024)04-0067-07
《紅樓夢》中元、迎、探、惜“四春”為賈府女兒,形成十二釵中唯一的姊妹共同體,作為整體的寓意不容小視。脂硯齋“原、應、嘆、息”的解釋是深刻的,現(xiàn)有關于“四春”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此基礎上的展開。如王悅認為:“元春省親,回光返照;探春理家,支撐門面;迎春娛嫁,江河日下;惜春出家,家破人亡。所以‘原、應、嘆、息’,是一條結構線索,是作者對這些女子的不幸無限痛惜的態(tài)度,也是貫串全書的悲劇基調(diào)?!盵1]李希凡認為曹雪芹是以元、迎、探、惜的生活際遇為中心線,來擴深十二金釵的社會悲劇的主題的[2]224-225。已有研究多是將“四春”籠統(tǒng)地和“原應嘆息”等同,至于“元”和“原”、“迎”和“應”、“嘆”和“探”、“惜”和“息”如何對應,則基本不予置評。這種研究狀況的后果就是內(nèi)涵豐富、作用突出的“四春”在一定程度上被簡化了。從人物命名和形象功能看,元、迎、探、惜“四春”和“原、應、嘆、息”的關系值得細致和深入的研究。首先,從命名看,“四春”不在同一序列:“元”一般作為名詞,為萬物之始,“元春”意義重大,非“迎春”“探春”“惜春”可比;“迎”“探”“惜”作為動詞,是對“春”的三種動作和態(tài)度,且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因此,以迎、探、惜“三春”整體來和元春并論,似乎更為適宜。其次,從人物形象和功能看,元春身份高出賈府眾人,她的處境和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家族盛衰和眾人命運。小說中也將元春和“三春”并論,如“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其他則多處將“三春”作為一個整體,如“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三春事業(yè)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語帶終結之意。
基于此,本文對“四春”提出一點看法:“元”為“原”,賈元春即“假元春”,奠定紅樓世界的基調(diào);迎、探、惜“三春”分別對應“應”“嘆”“息”,代表了小說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迎春階段,眾人齊聚,生機盎然;探春階段,勢力博弈,矛盾尖銳;惜春階段,死散相繼,分崩離析。“四春”合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末世悲劇奏鳴曲。
一、“假元春”是紅樓世界的基調(diào)
《紅樓夢》描寫了賈府由盛轉衰的過程、眾多兒女的悲劇命運。這種主題并不少見,《紅樓夢》的高明之處是在天地和生死這個最大的時空之中,構建了一個現(xiàn)實與夢境、幻境交融的完整世界。其中,元春是聯(lián)結皇權與家族、私情與公義、興盛與衰敗的紐帶。元春之名意義重大。元春生于正月初一,因此得名,而在中國文化中,元春還關系著王政和天道?!霸睆囊粡呢#袣庵?、根本、道、天等意,和“春”關系密切。《春秋·隱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盵3]5《公羊傳》闡發(fā)說:“元年者何?君子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盵3]6-10何休解詁“元”“春”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3]6“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yǎng)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3]7在解“公何以不言即位”時,何休對“元”“春”“王政”之間關系做了闡述:“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能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盵3]10徐彥也指出:“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事之始,欲見尊重天道,略于人事故也?!盵3]7他們都是基于大一統(tǒng)的觀念,強調(diào)了“元”“春”“王政”的一致性。
古代關于“元”“春”的論述很多,二程(程頤、程顥)、金圣嘆的說法有一定代表性。二程強調(diào)其與“生生”“仁”的關系:“‘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個元底意思?!呱浦L’,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芍咝砸病?,成卻待它萬物自成其性須得。”[4]29天地生物,這種生生就是善,就是天理;萬物在生發(fā)的過程中也表現(xiàn)出本性,成長為自己。金圣嘆指出“元”和“原”的關系:“有‘元’字,則不必更有‘原’字也。何也?會意同作始也。然有‘元’字又必有‘原’字者,蓋元為天地流行之所自來;而原者,窮泉之所出而至于巖下也。元者,無心順行之始也;原者,有心逆尋之始也?!盵5]897金圣嘆還將“元”和“春”的關系動態(tài)地呈現(xiàn)出來:“冬至之后夜,動若芒忽焉,徐之徐之而立春。春者,蠢也,大地之下無處不蠢動也。又徐之徐之而驚蟄,則動而出于大地之上也……是故,‘元’之上半,則是冬至之半夜也;‘元’之下半,則是冬至之后夜也?!盵5]897在金圣嘆看來,“元”是去年千紅萬紫之歸宿,明年千紅萬紫之根本;為天地流行之所自來,為無心順行之始。春是生命的蠢蠢欲動,是天道循環(huán)的一部分?!霸薄按骸币惑w,二者不可分割。
“元”“春”相合,大化流行,生生不息,這是人世間真實的樣貌,紅樓世界應有的樣子。從小說來看,作者有意凸顯元春和王政、天道的聯(lián)系。元春是賈政、王夫人長女。賈政、王夫人及兒媳李紈,從名字到形象特點,突出的是以德禮為依據(jù)的王政——賈政注重詩書禮義,王夫人慈善待人,李紈即“禮完”。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元春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上也和王政保持了高度一致:因賢孝才德被選為“女史”,此后又由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成為皇權的一部分。帝王作為皇權的最高體現(xiàn)者,小說稱其“以孝治天下”“隆敦孝弟”,也是要突出王政——仁者以德王天下的特點。
然而,“元春”姓賈乃是“假元春”,相應的是故事開篇便是女媧補天,“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不僅天已缺,小說還明確指出“地陷東南”,清人張新之解釋說:“以天缺起,以地陷承。天地一大缺陷,何況人事?是為闡缺陷之書?!盵6]6至于書中關于形勢近乎矛盾的說辭,如“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鼠竊狗偷,民不安生”(第一回)1,“四海賓服,八方寧靜,千載百載不用武備”(第六十三回),前為實情,后為虛寫,是一種遮飾語。小說中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君主形象時虛時實,像稱帝王“極是仁孝過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等為虛說,是要以天子仁孝引出元春省親、賈府抄家等情節(jié);看似實行王政,實則吏治腐敗,官員與貴族沆瀣一氣,是民不聊生的根源。
元春作為賈府和皇權的聯(lián)結者,得益于此,也受害于此。元春作為皇權的一種符號,對賈府是一種體面,對她本人則是苦澀難言。元春把宮廷稱為“不得見人的去處”很容易被理解為不得見家人的地方,聯(lián)系作者對于公權和禮法的諷刺和質(zhì)疑,這個“不得見人”很可能是指王權無視人性或壓抑人性,生活在其中的人只有表面的尊貴堂皇,內(nèi)在則是正常人性受到抑制甚至泯滅。元春省親多次落淚以及早死的命運,是從皇權內(nèi)部扯下王政虛偽的面紗。相較清初黃宗羲批帝王為“天下之大害”[7]3,唐甄稱“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8]197,作者是以更為藝術和隱晦的方式呈現(xiàn)出對帝王的嚴厲批評——紅樓世界本應生生不息,結果卻只有不斷地死亡而無新生命的誕生。作者把這種局面形象地稱為萬艷同悲、千紅一哭,成為末世社會“假元春”的真實寫照。
二、迎、探、惜“三春”是小說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紅樓夢》敘事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開篇到第十八回,欲抑先揚,各色人物齊聚賈府,到元春省親時,賈府的富貴繁華達到極盛,是為“迎”春階段;第十八回之后,以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為界,前者是“探”春階段,各種勢力和觀念相互博弈,到抄檢大觀園成為探春所謂內(nèi)部自殺自滅的標志,賈府運轉走向失控和紊亂;此后則是“惜”春階段,賈府衰敗不可遏制,人物星落云散,趨向色空和不可知。
第一階段總的特點為“迎”春?!墩f文解字》謂“迎,逢也”,以賈府為中心的紅樓世界緩緩展開,眾生登場,黛玉、寶釵、英蓮等從各地齊聚賈府。這一階段的各種相逢意味深長:甄士隱和賈雨村的相逢,是“真”遇“假”,假后面有惡與丑,結果“假”借勢發(fā)達;真后面有善和美,結果是“真”家破人亡,這可以說是全書一大寓言;英蓮和馮淵相逢,意“應憐”“逢冤”,如賈雨村所說“正是夢幻情緣,恰遇一對薄命兒女”,是所有癡情兒女悲劇命運的寓言;黛玉和寶釵相逢,一個善剛用直,一個善柔用曲,是個人性靈與社會理性抗衡的寓言。此外,還有賈雨村和門子、賈雨村和冷子興、林黛玉和賈母等各種相逢,每一種相逢都是一層關系的拉開,就像蜘蛛織網(wǎng)一樣,借助各種相逢將以賈府為中心的各種關系層層疊疊地展開,全面立體地呈現(xiàn)紅樓大世界和賈府小天地。
“迎”春姓“賈”,說是“逢”,實是“應”,即弱勢一方被動地承接不幸的命運。所以不同于真正的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自稱草木之人的黛玉和同類的英蓮都處于不由自主的境地,被動地離開父母家鄉(xiāng),進入賈府,展開她們不幸人生最主要的階段?!把Α薄把蓖簦焕菽?,所以英蓮遇到薛蟠被擄走,黛玉在賈府遇到薛寶釵,從此便多了悒郁愁苦。然而,在被動接受命運這一點上,黛玉、英蓮都沒有迎春徹底。這也是以迎春為第一階段特點的一個原因。迎春形象的特點是“木”,在“四春”之中最沒有存在感,被稱作二木頭。這個“木”是溫和順從,也是懦弱麻木。迎春“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三回),是小說中惟一具有溫柔敦厚之美的青年女性。元春省親時命眾人題詩,迎春為匾額“曠性怡情”作詩,這個“曠”也是迎春性格的一部分,即曠達不計較。所以元宵節(jié)元春賜謎,惟獨迎春和賈環(huán)沒有猜中,沒有他們的賞賜,對此迎春認為是玩笑小事,并不介意。在每人出謎時,迎春所出謎面是:“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zhèn)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shù)不同。”(第二十二回)這也蘊含了她的價值觀念:聽天由命,希冀老天公道。迎春的軟弱退讓帶來的是周圍人的無視甚至貶低,寶釵稱迎春“是個有氣的死人”(第五十七回),父親賈赦更是近乎以五千兩銀子將她賣給中山狼孫紹組。出嫁受到虐待的迎春屢屢回府哭訴:“我不信我的命就這么不好!”(第八十回)但無濟于事,她還是不幸早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寫迎春也是影射元春。元春入宮,難道不是家族之命?元春在宮,難道不服從皇權的要求?只是迎春在明,賈赦和孫紹組的惡是表現(xiàn)在外的;元春卻大多是隱身的狀態(tài),宮廷之惡主要借助她的情緒經(jīng)歷來顯現(xiàn),賈府和宮廷之間的利益也遠超那五千兩銀子。所以迎春遭遇不幸,還可以回家哭訴;元春生活不順,就只有暗自忍耐。元春對宮廷的不滿是真實的,死亡是真實的,宮廷對人性和生命的摧殘也是真實的;在身不由己、生活不幸這方面,元春和迎春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
第十九回至第七十四回為第二階段,特點是“探”春?!墩f文解字》謂“探,遠取之也”,遠取即深取。所有人物性格在第二階段有了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各種勢力也都充分展開。如果說第一階段通過各種相逢來呈現(xiàn)基于血緣、親情、友情、利益之間的聯(lián)結,有矛盾還不是很普遍,到了第二階段就出現(xiàn)大的變化:既有同道的相親相近,也有不同利益的相互沖突,矛盾和斷裂成為更普遍的現(xiàn)象。
共讀西廂、詩社起會、群芳夜宴等最美的場景,基本屬于同類相親相近的情況。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的不僅是詩酒,還有情意。他們暫時擺脫了世俗身份和利害關系,共存于一個平等、自由、詩意的空間,人物內(nèi)在的活潑和生氣得以盡情流露,不同的處世風格和價值觀念也有了相對和諧的呈現(xiàn)。同時,各種沖突也在這一階段集中爆發(fā):賈政打寶玉、賈赦打賈璉——父子矛盾,賈赦看中鴛鴦被賈母所拒——母子矛盾、主仆矛盾,賈環(huán)用蠟油潑傷寶玉——兄弟矛盾,王熙鳳大鬧賈璉——夫妻矛盾,尤二姐受王熙鳳欺壓自盡——妻妾矛盾等,原應親密的人際關系受到破壞,正常的秩序受到?jīng)_擊。抄檢大觀園是內(nèi)部矛盾激化的標志,意味著人際關系走向斷裂,社會秩序趨于紊亂。
在這一階段,探春形象最具代表性。探春盡了最大努力來改善環(huán)境:倡建詩社,使得賈府出現(xiàn)了惟一集真善美于一處的公共空間,平素被壓抑的人性在這里得以舒展——對比林黛玉和李紈在詩社前后的變化就一目了然;在管理上進行改革,因地制宜,明確責權利,同時因循舊例,維持已有的平衡。探春在抄檢大觀園時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不僅維護自己的尊嚴體面,不容冒犯,還直接道破抄檢行為的本質(zhì)——“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第七十四回)。太愚稱探春是“大觀園中惟一具備政治風度的女性”[9]67,這個論斷很有見地。探春敏銳果敢,處世“正”而“爭”。元春命眾人題詩時,探春作《萬象爭輝》,突出了“爭”字;此處還寫探春“自忖亦難與薛林爭衡,只得勉強隨眾塞責而已”。在外“爭輝”,在內(nèi)“爭衡”,是探春的行為特點。探春之所以能爭,在于立場“正”、為人“乖”。王熙鳳評價她是賈府的“正人”,“倒只剩了三姑娘,心里嘴里都也來的,又是咱家的正人”(第五十五回);林黛玉則說她是“乖人”,“你家三丫頭倒是個乖人。雖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兒不肯多走”(第六十二回);即使精明的薛寶釵也贊其“聰明細致”(第五十七回)。
同理,探春姓“賈”,盡管對形勢有敏銳感知,對于賈府大廈的傾覆依然無力回天,“探”也只能是一聲“嘆”。探春作出種種努力,在這一階段看似起了多種正向作用,但除了在發(fā)起詩社上真正有所作為外,其他舉措收效甚微,形式大于內(nèi)容。對于探春的努力和遭遇,也只有無可奈何長嘆息。
第三個階段特點是“惜”春,實是長嘆之后的“息”春?!墩f文解字》曰:“惜,痛也?!睆牡谄呤寤亻_始,四大家族前面一榮俱榮,現(xiàn)在一損俱損,悲劇迭發(fā),人物死散,令人感傷而痛惜。
賈元春和王子騰一在宮廷一在朝廷,是四大家族最主要的支撐;兩人先后身死,四大家族的頹勢便不可遏制地到來。四家之中,史家最早落魄。第三十二回中借助寶釵之口道出,像湘云這樣身份也要“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史家應是早已困頓。王家和賈家財勢匹敵,賈政、賈璉均娶了王氏女,賈府亦由二人管家。王子騰死后,王家不明如何。薛家本身是有錢而無地位的皇商,薛蟠卻支撐不起,主要依仗賈、王兩家。至于賈府,抄家之后,賈母得知家中早已沒錢,急得眼淚直淌,說道:“據(jù)你說起來,咱們竟一兩年就不能支了?!保ǖ谝哗柶呋兀?/p>
最能體現(xiàn)四大家族盛衰變化的,是薛蟠鬧事后處境的差異。在迎春階段,薛蟠打死馮淵,搶走英蓮,可以跟沒事人一樣;在探春階段,薛蟠被柳湘蓮打了之后,薛姨媽要找王夫人,寶釵出來勸阻,不要“倚著親戚之勢欺壓常人”(第四十七回);在惜春階段,薛蟠又打死了人,就沒有了倚仗,所以夏金桂嚷道:“平常你們只管夸他們家里打死了人一點事也沒有,就進京來了的,如今攛掇的真打死人了。平日里只講有錢有勢有好親戚,這時候我看著也是唬的慌手慌腳的了?!保ǖ诎耸寤兀┻@三件事情中薛蟠處境的變化,源于四大家族處在強盛、博弈、衰敗三個階段,亦即迎春、探春、惜春三個階段。
在第三個階段,惜春形象最具代表性。相較于迎春的“木”,探春的“敏”,惜春的特點在“冷”。最能體現(xiàn)惜春之冷的是她在抄檢大觀園時的表現(xiàn)。在丫鬟入畫處發(fā)現(xiàn)金銀后,王熙鳳都認為可以寬恕,惜春卻道:“嫂子別饒他這次方可。這里人多,若不拿一個人作法,那些大的聽見了,又不知怎樣呢。嫂子若饒他,我也不依?!笔潞笙Т鹤層仁蠋ё呷氘嫞⒄f:“不但不要入畫,如今我也大了,連我也不便往你們那邊去了。況且近日我每每風聞得有人背地里議論什么多少不堪的閑話,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排上了?!庇仁弦虼苏f惜春是一個“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說的‘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么教你們帶累壞了我!”(第七十四回)
惜春的冷是因為看到了姊妹們的不幸命運,元春死于天下最大的公權——皇權,迎春死于家族中最大的公權——父權和夫權,探春拼力抗爭,卻于事無補,于是出家成為惜春唯一的出路,只有看破紅塵,“一念不生,萬緣俱寂”(第八十七回)。所以惜春才這樣冷,消極而決絕地離開賈府這個是非之地。
三、“四春”和草木的關系
如果說《紅樓夢》以“假元春”為基調(diào),以迎、探、惜為三個階段的特點,那么在內(nèi)容安排上,”四春”和草木之人的關系最為密切。這一方面是因為草木和春的關系比較直接,如葉燮《原詩》所說:“譬之一草一木,無不得天地之陽春以發(fā)生?!盵10]7另一方面,可能與植物只能被動接受環(huán)境變化,處境相對弱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民與草聯(lián)系起來有關。在“四春”和草木關系上,作者特別突出了“水”的因素,在人物之中則是林黛玉和甄英蓮。黛玉前身為絳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要以淚相報,自稱草木之人,居所不離水邊;甄英蓮作為惟一貫穿全書的女性,有英蓮—香菱—秋菱三名,均為水生植物。黛玉和英蓮一個貴族、一個平民,是清凈女兒的代表,合起來則體現(xiàn)了末世女子身不由己的悲慘命運。
黛玉和英蓮的人生大概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黛玉來說,出生至初入賈府為第一階段,是受到親友的“迎”,也是被動接受變化的“應”,雖身體病弱,親人分離,但是得到真心愛護,心情舒暢。第二個階段是始于遇到薛寶釵,終于和湘云凹晶館聯(lián)詩,這是黛玉成長和成熟的階段:她和寶玉反復試探最終定情,同時敏感地意識到周遭對她和寶玉愛情的不認同,頹喪和幻滅的情緒越來越重,最終道出“冷月葬詩魂”這一近乎讖語的詩句。這是黛玉反抗現(xiàn)實的主要階段,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憤怒和“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的追求;同時也是黛玉積極改善處境的階段,誠心實意地對待寶釵和薛姨媽,盡管這種做法令她離自己的幸福越來越遠。所以這個階段是黛玉和環(huán)境博弈的“探”,也是追求失敗的“嘆”。第三個階段就是發(fā)現(xiàn)真相的黛玉陷入絕望,原來維系人生的主要支柱——和賈母的血緣親情,和寶玉的知己之愛,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被毀掉,致使其悲憤交加,焚稿身亡,生命“息”而令人“惜”。
英蓮人生的階段性更明晰,名字就是不同階段的分界和特點。首先是英蓮意“應憐”,作為小說最先出場的女性,被稱為“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年幼被拐,稍長又被薛蟠搶去。第二個階段是名為香菱的時期,不幸嫁給薛蟠為妾,受盡虐待;幸運的是跟隨黛玉學詩,領略到詩之美——在大觀園學詩,參與聚會,大概是英蓮離家之后最為光彩和幸福的時光,也是她悲慘人生中少有的詩意和溫情。第三個階段又被夏金桂改為秋菱,意“秋零”,走向生命的終結。
結合生平來看,黛玉和香菱就像是一個人的靈與肉。香菱突出身體的方面,雖然每次開口總是笑嘻嘻,卻飽受摧殘,最終血盡而亡;黛玉突出性靈的方面,孤傲抑郁,時常以淚洗面,受到精神和情感的折磨,淚盡而亡。這也映照植物干枯而死的狀況。黛玉、英蓮人生的三個階段和迎、探、惜“三春”相符,最能體現(xiàn)末世之人“應”“嘆”“息”的實質(zhì)。
雖然以悲劇結局,黛玉和英蓮作為草木之人的反抗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貴族少女,對待惡劣環(huán)境以死抗爭,這是黛玉作為草木之人能作出的最大抗爭。香菱地位卑微,惟一稍帶反抗之意的是和夏金桂的一段對話:“不獨菱花,就連荷葉蓮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領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兒都好聞呢。”(第八十回)這種處于卑微地位之人對詩意的感受和些許的反抗,就越發(fā)可貴。
關于草木之人還有兩個群體值得關注,一是賈府第五代“草”字輩,二是芳官、蕊官、藕官、葵官等優(yōu)伶。賈府第五代的命名方式,多從《孟子·離婁章句下》所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解釋,也可能跟傳統(tǒng)將普通百姓稱作草野小民的做法有關。賈府第五代有賈蓉、賈薔、賈蘭(蘭)、賈芹、賈蕓、賈菖、賈菱等,人物都不是很突出。至于十二優(yōu)伶,對應十二金釵之數(shù),在名字、命運安排上也有其用意。戲班遣散時,菂官已死,齡官、寶官、玉官三人離開,其他人重新安排,“賈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將正旦芳官指與寶玉,將小旦蕊官送了寶釵,將小生藕官指與了黛玉,將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將小花面荳官送了寶琴,將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討了老旦茄官去”(第五十八回)。留下的優(yōu)伶在抄檢大觀園時被攆出,芳官、蕊官、藕官出了家。結合黛玉、英蓮的情況,如此安排大概寓有作者對末世之人的看法,即無論身為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最終都難以擺脫命如草芥的結果。
四、“四春”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黑格爾說:“藝術不是為一小撮有文化修養(yǎng)的關在一個小圈子里的學者,而是為全國的人民大眾。藝術作品如此,它所描繪的歷史實況的外在方面也是如此。它也必須是屬于我們的,屬于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人民的,也用不著憑廣博的知識就可以懂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使我們感到它親近,而不是一個稀奇古怪不可了解的世界。”[11]347這句話常被用來批評索隱派以及過于追求深細的研究,其中就涉及《紅樓夢》的研究方法。
從紅學史看,研究方法主要存在索隱、探佚、還原、闡釋四種。索隱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易·系辭上》),將文本內(nèi)容聯(lián)系史實,重心已經(jīng)不在文本本身。索隱派幾次引發(fā)熱議,對其評價也兩極分化,受到批評的主要原因在于牽強附會、臆測虛構。探佚、還原、闡釋相對晚出,是當前紅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致力于對文本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區(qū)別在于探佚主要以前八十回為基礎來展開,強調(diào)對佚失部分的探求;還原追求歷史真貌,強調(diào)論從史出;闡釋強調(diào)以整體來理解細節(jié),重視闡釋間的循環(huán),“整體和部分循環(huán)的內(nèi)容意義是所有理解的基礎”[12]76。《紅樓夢》作為一部小說,它的意義只有經(jīng)過閱讀、理解、闡釋才能存在。索隱派的研究實際上是把《紅樓夢》作為史料來運用,已經(jīng)偏離了它作為小說的本位,所以無論其解讀如何天花亂墜,終究不是研究正途。德國學者弗里德里?!ぐ⑺固刂赋觯骸拔淖帧⒁饬x和精神是解釋的三要素。文字的詮釋(hermeneutics)就是對個別的語詞和內(nèi)容的解釋;意義(Sinn)的詮釋就是對它在所與段落關系里的意味性(Bedeutung)的解釋、精神的詮釋就是對它與整體觀念(在整體觀念里,個別消融于整體的統(tǒng)一之中)的更高關系的解釋。”[13]12-13以此再來看黑格爾的論述,顯然這個標準未必全部適用,尤其是像《紅樓夢》這樣水平極高的文學經(jīng)典,就像清代劉履芬在“智通寺”處批語所說的:“智通寺者,言惟智者,能通此書之義也”[14]。
就已有的探佚、還原、闡釋研究來看,字、法、意的研究居多,道和精神的研究還有所不及。這一點在“四春”研究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即大多還是關注四位女性的形貌、命運、性格、才情等相對較淺的層次,對于彼此的聯(lián)系、作為整體的意義,論述還不是很充分。由于個人認識、理解、闡釋的有限,決定了個人和《紅樓夢》的對話還會不斷持續(xù)。
[參考文獻]
[1]王悅.“原應嘆息”是《紅樓夢》的一條結構線索[J].紅樓夢學刊,1983(3):123-140.
[2]李希凡.紅樓夢藝術世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3]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5]金圣嘆.金圣嘆全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
[6]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三家評本[M].護花主人,等,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唐甄.潛書[M].吳澤民,編校.北京:中華書局,1963.
[9]太愚.紅樓夢人物論[M].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
[10]葉燮.原詩[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1]黑格爾. 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2]伽達默爾.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3]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C].上海:東方出版社,2001.
[14]王衛(wèi)民.《紅樓夢》劉履芬批語輯錄[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特約編輯 莫" "華】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uan, Ying, Tan,
and Xi These “Four Springs” and “Origin, Welcoming,
Exploring and Destruction”
YANG Ziyan 1, 2
(1.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As the sister community of the Twelve Beauties, the most classic interpretation of Yuan, Ying, Tan, and Xi these “four springs” is the “origin, welcoming, exploring and destruction” of Zhiyanzhai. Specifically, Yuan Chun is known as “origi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ights of rulers and natural law in traditional culture. Jia Yuanchun, also known as “Fake Yuan Chun” is the tone of the entire book; Welcoming, exploring, and destruction the “three springs” correspond to “Ying”, “Tan” and “Xi” respectively, representing the three stages of story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tructural clue of the novel. The story of “Ying”, “Tan” and “Xi” these “three springs” unfolds in the Jia Mansion, where the main characters gather from all sides, both “Ying” and “welcoming”.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various forces and concepts played games with each other, both “Tan” and “exploring”; In the end, the decline of the Jia Mansion, the collaps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death and dispersion of the characters were both “Xi” and “destru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Yuan Chun and Ying, Tan, and Xi these “three springs”, together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grass and trees, constitutes a symphony of tragedy in the end of the world.
[Key words] “four spings”; vegetation; eschatology; Dream of Red Ma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