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些火柴盒上的貼畫,小小的卻包羅萬象,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稱這些貼畫為‘火花’。” 64歲的李國良告訴記者,閑暇時,他總會拿著放大鏡細細琢磨火花上的圖案。他甚至將50多平方米的小家打造成寧波首個家庭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時光回到1983年。當時20歲出頭的李國良路過寧波市工人文化宮門口,見有位藏家正在舉辦火花展覽。帶著好奇心,他進去參觀,被一套28枚的木刻版《清明上河圖》火花迷住了。見他這么喜歡,收藏家送給李國良一套6枚《體育》火花,讓他欣喜不已。
那位收藏家還給了他幾家火柴廠的地址,說可以買到《清明上河圖》火花。李國良回家后,馬上向這些火柴廠求購,從此便與火花收藏結(jié)下不解之緣。
當時,李國良在寧波市二輕工業(yè)供銷總公司當業(yè)務(wù)員,經(jīng)常到全國各地出差,結(jié)識了不少朋友。這成為他的收藏優(yōu)勢。出差期間,他總要去當?shù)厥詹亟灰资袌隹纯?,搜羅心儀的火花。
隨著藏品不斷增加,李國良的火花在寧波出了名。19911年6月,李國良舉辦火花收藏展,吸引了5000余人參觀。1996年,他獲評“寧波十大民間收藏家”。
1997年4月,他拾掇起家里不用的東西,騰出空間,建起寧波首個家庭博物館,并向市民免費開放。一開始是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過來看新奇;漸漸地,名氣大了,全國各地的藏友都來參觀。
李國良的家庭博物館是套兩居室,已十分老舊,家具也很簡陋。因屋內(nèi)空間幾乎被收藏品占滿,顯得有些局促。然而,墻上一枚枚絢麗繽紛、圖案各異的火花,總能吸引來訪者駐足觀看。
多年來,李國良省吃儉用,精心收藏火花、門券等300多萬件,其中火花多達20余萬枚,就藏在他的家庭博物館內(nèi)。
藏品里不但有《童車牌》《寧波牌》《月湖十景》等寧波本地各個年代產(chǎn)的火花,還有產(chǎn)自全國各地的精美火花,件件都是難得的珍品。
“以前每年能收集到上萬枚火花,如今每年收集到1000枚火花都很難?!崩顕颊f,現(xiàn)在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火柴是什么,于是他萌生了走出家門辦展覽、開講座,把家庭博物館變成流動博物館的想法。
“2007年6月,寧波市‘八大博物館’第一次以文化大篷車的形式走進學校、社區(qū),我是全市唯一參加巡回展的私人博物館,有2萬多人來參觀交流?!贝撕?,李國良帶著火花藏品走進街道、學校、景區(qū)、企業(yè),舉辦公益火花展200多次,并義務(wù)為居民、學生開辦有關(guān)收藏知識的講座。
每辦一次展覽,李國良都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雖然辛苦,但他覺得值得,并樂在其中。他說:“家庭博物館變身流動博物館,就是為了展示火花收藏的文化魅力。”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籌備期間,他還將萬余枚火花無償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