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同學和老師。從這方面看,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師生關系的影響。作為一名“稀少”的小學男性班主任,我遇到了一個較為特殊的案例。
早有耳聞,小嚴是個成績優(yōu)異的女生,成績總在年級前幾名。六年級時,我成了她的班主任。在師生正常相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小嚴的“異?!?。
她在我的課上總是埋著頭不看黑板。被我點到回答問題時,總是把目光轉向別處,逃避與我對視,偶爾與我對視的瞬間,她就像觸了電似的,目光立刻“縮”了回去,而且和我說話時會有結巴的現(xiàn)象,并帶有明顯的焦慮。她的這些表現(xiàn)讓我想到了“對視恐懼”。
“對視恐懼”是一種社交恐懼,受個體生活經(jīng)歷、性格特點、家庭教育方式、社交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通常表現(xiàn)為害怕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恐懼與人對視或進行社交互動。
我先向她的家庭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據(jù)小嚴媽媽稱,小嚴家里有兩個孩子,她與弟弟。小嚴的父親性格暴躁,有很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對弟弟非常偏愛,對小嚴則經(jīng)常打罵,還總是將弟弟的錯怪到小嚴頭上。久而久之,小嚴便對父親產(chǎn)生了恐懼感,不敢與父親對視,和父親說話時會緊張、結巴,生活中對于年長的成年男性也有恐懼的表現(xiàn)。小嚴媽媽對此表示很擔心,希望我能幫幫孩子。
在與小嚴媽媽溝通之后,我又觀察了小嚴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她只是對我有“對視恐懼”,并沒有泛化到其他老師身上。我想,這是因為只有我是男老師。另外我還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不能和我這個年長的成年男性進行正常的對視和交流,而對于班里同齡的男同學,是可以正常交往的。
作為小嚴“對視恐懼”的對象,我最開始嘗試著避免與她目光接觸,結果沒幾天就收到小嚴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是不是討厭我”。
可見我的這種方式并沒有起到正面效果,反而令她更加敏感。
我意識到,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青春期的孩子在心思和情緒上都比較敏感,如果男老師用回避的態(tài)度表達對“對視恐懼”女生的“不滿”,
可能會被她們誤解為“厭惡”,后續(xù)可能讓她們由最開始的不敢“看”某一位異性老師泛化為不敢“看”所有異性老師,甚至是不敢與同性別老師的目光接觸。
再者,由于生理發(fā)育很快而心理上難以適應,以及學習壓力和其他外界因素影響,青春期女生可能很難自己去調節(jié)和解決“對視恐懼”的問題,需要老師的幫助。
“對視恐懼”對青春期的女生來說是人際關系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挑戰(zhàn)。如果她們順利度過這個階段,那么她們與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時,會自信如常;反之,會變得自卑,害怕與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更嚴重的可能會害怕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把自己封閉起來。
通過幫助小嚴解決問題,我總結了如下經(jīng)驗:
當學生出現(xiàn)眼神“躲閃”“游離”等不敢與老師對視的情況時,如果對“對視恐懼”缺乏正確的認知,或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樣的學生有問題,就很容易對學生產(chǎn)生誤會與偏見,進行指責或強迫。
教師首先要理解并接納學生的行為,放下誤解與偏見,即便當下你感到不解、不悅,也不要不加掩飾地表露自己的不接受或者強迫學生立刻改正,要先對學生“對視恐懼”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
教室里正對講臺的區(qū)域更能被老師的目光關注到,因此坐在正中間位置的學生與老師的目光交流也更多。有“對視恐懼”的學生,不敢抬頭看黑板,怕與老師的目光接觸,但學生的內(nèi)心是渴望抬頭聽老師講課的。
為了不影響這類學生的課堂學習,老師在安排這類學生的位置時,可以先避開中間區(qū)域。這樣,學生就不用擔心一抬頭就與老師的目光接觸了。慢慢地,敢抬頭看老師的次數(shù)多了,心里的恐懼感就會逐漸減輕。
學生都渴望老師關懷的目光。在面對“對視恐懼”的學生時,教師不能一直“無視”,要適當?shù)嘏c學生進行目光交流。如果教師一直不看學生,會被誤解為“被老師討厭”。
在實際處理中,我發(fā)現(xiàn)小嚴偶爾會抬頭“尋求”與我進行目光接觸,來“試探”我對她的態(tài)度。這時,我會及時回應個眼神,來消除她心里的顧慮。但是,目光接觸的時間不能太長,一瞥而過即可。時間太長會讓她有“目光退縮”的行為。
和心理老師一起開展關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團體輔導活動。前期主要是團體建設,營造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后期會引導團體成員交流與青春期有關的話題,逐步掀開青春期的神秘面紗。當大家對青春期有了更多的認識后,我以匿名的方式收集了學生的青春期煩惱,做成一份匯總表,取名為“青春期常見的煩惱”,呈現(xiàn)給學生。其中,有一種煩惱是“不敢看異性的眼睛”,并讓心理老師針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輔導工作。
小嚴的“對視恐懼”主要是受家庭因素影響,班主任雖無法幫她解決家庭矛盾,但至少可以與心理老師合作,在她的療愈之路上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有“對視恐懼”的學生特別需要鼓勵。因為老師的鼓勵就意味著接納。
在此,介紹一種“靠近式”鼓勵方法。當小嚴與我的目光接觸并產(chǎn)生“退縮”行為時,我會自然地走到她身邊把身體微微傾向她站立一會兒,傳遞出對她的接納。平時,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我也會刻意地提到她的名字,問一問她的準備情況,表達對她的關注。
看著小嚴逐漸擺脫對視的恐懼,開始自然地與我交流,我感到很欣慰。當然,這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遇到同樣問題的老師們,也能耐心地等待“小嚴們”的成長,給予理解和關愛,幫助學生消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