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虛光容渡,行舟藝海無涯。將癡迷化作生命的任性與韌性,故每一步都必須認真、踏實、精力集中、高度專一。面對在這樣一個跟以往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的壯麗的歷史時刻,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在面臨著巨大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不可避免地有著一個自身調整、創(chuàng)造以適應新局面的過程。古老的藝術需要新鮮的血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優(yōu)秀的人才。在當今時代,經濟浪潮翻涌沖刷,對我們青年一代的曲藝人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曲藝如何傳承,事業(yè)怎樣發(fā)展,筆者深深地明白,藝術家靠作品。
藝術家不靠作品說話,靠什么?如果一個人的作品被頭銜、名氣等各種非藝術因素包裹而偏離了藝術本體的支點時,它一定是蒼白無力的,當然也就撐不了多久。有一類藝術家,靠自身的藝術感覺快速在業(yè)內及圈外嶄露頭角,贏得聲名。他們有一個集中爆發(fā)期,就像火焰一樣瞬間燃燒、絢爛奪目,因缺乏作品而后勁不足,然后就再也無法釋放出新的能量。
近些年,筆者得到了中國曲協的培養(yǎng),榮譽不少,收獲頗多。特別是成為第三批中國曲藝牡丹綻放英才培育行動入選者以來,壓力更是動力,兩年時間除了自己的專業(yè)評書外,還涉獵了多類曲種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在筆者主抓重慶市曲藝團的創(chuàng)作以來,逐漸完善機制,有效推進創(chuàng)作。期間,也得出自己對創(chuàng)作的一些思考。
創(chuàng)作者可以在傳統曲藝作品中尋找創(chuàng)新點,推陳出新,打造一批既傳承傳統,又符合時代的曲藝作品。對傳統的整理與加工絕不是對傳統的無知與漠視,而是對傳統作品滿懷敬意的小心實踐。曾經有人問筆者,很多作品本身都很成熟了,為什么要動?筆者的回答是不愿意當藝術上的“啃老族”。有人又說,既然如此,何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原創(chuàng)上,當“改匠”沒有多大出息。筆者用裁縫行業(yè)的話做了一個回答:“能夠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學徒,能夠改衣服的才是師父?!?/p>
大體說來,整理改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選擇基礎比較好的節(jié)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另一種是利用傳統作品中某一方面的基礎,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這兩種都是有必要的,都是能被觀眾所接受的。要做到以上兩點,這就要求我們具有一種特別的能力:能夠敏銳地識別精華與糟粕。有的作品某個部分內容不好,但是形式上、技巧上有某些長處,在觀眾中有影響,整理者就要能巧妙地“偷梁換柱”,使其內容起變化,藝術性并不減弱。有些作品增加的東西并不多,卻使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汲現代元素,探舊書新說。整理加工的傳統作品有《拳打鎮(zhèn)關西》《紅巖英烈譜》《智取威虎山》《張松獻地圖》等,均已陸續(xù)搬上舞臺。在這些傳統作品的加工整理中,時尚是調料,價值是剛需。
以今年三綻結項演出的《張松獻地圖》來舉例,其實筆者對這回書很早就開始在改。兩年前,在上海紀念唐耿良先生的演出活動上,筆者就做了大幅度的改動,內容上濃縮了故事發(fā)展的進程,大幅度將文言替換為時代性較強的語言。除了在語言上的全面翻新外,形式上也增加了舞臺的調度以及道具的使用。在手絹上繪畫出書中的核心“西川圖”。當筆者在表演時將地圖展開的一瞬間,劇場掌聲立刻響起。這個時候,筆者作為演員又跳出人物,以第三人稱與現場互動,說:“大家千萬別小看這張地圖,它可是現而今高德地圖的祖先?!边@句話再次調動現場的氣氛和情緒,頓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那一次的底,筆者主要放在張松身上:“張松獻圖,到此結束,翻身上馬,風塵仆仆?!比缓笤谔摂M的程式化騎馬中,借用人物下場。而這次北京的演出,筆者又在這個版本的基礎上作了些調整,就拿底來說,這次是把底落在了送張松的劉備身上,當劉備目的達成,立即送客。借用李叔同《送別》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作為結束語,繼而一拍醒木:“這正是……”起身揮手,口唱曲譜,退步下場。
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并非躁動追求下的藝術錯位,而是堅持民族文化的同時,力求發(fā)展民族文化。換個說法,就是要尋求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統一,符合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
創(chuàng)作者可以建立固定創(chuàng)作主題庫,存儲一些例如建黨建國、反腐倡廉、道德模范等重大題材,以供隨時取用,使創(chuàng)作更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另外對于面向全市征集題材、作品構思和故事梗概以及遴選優(yōu)秀創(chuàng)意和有價值的題材作為儲備。借鑒重慶市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的文學藝術改編工程,將當代優(yōu)秀且愿意提供版權的作品進行曲藝化改編,提升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吸引更多的觀眾,并與原著作者合作,為曲藝作品注入更多的能量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作者可以根據演員的藝術特點,碰頭商討主題、形式、推廣等環(huán)節(jié),哪些題材適合哪些曲種,哪些故事適合哪些演員,并將搜集到的題材精準分類,對號入座,便于后期創(chuàng)作,盡可能通過作品來展現演員的藝術。其中有一部分是準備創(chuàng)作曲藝歌曲的。曲藝歌曲的靈感來自于“戲歌”的概念。帶有戲曲元素的歌曲,獲得了當下觀眾的接受,創(chuàng)作者當然也可以創(chuàng)作帶有曲藝元素的歌曲?!扒琛笔菐в袀鹘y曲藝元素的現代流行歌曲,蘊含著曲藝的韻味和當代的時尚感。筆者希望能創(chuàng)作一批符合時代潮流的歌曲作品,讓曲藝更貼近年輕人,提升曲藝的影響力。
目前,筆者相繼儲備了抗戰(zhàn)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長江文化、成渝雙城經濟圈、陸海新通道等適合曲藝創(chuàng)作的素材、故事達160多個。
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切實解決目前曲藝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發(fā)揮好我們“文藝輕騎兵”的作用。關于新創(chuàng)節(jié)目,筆者覺得創(chuàng)新是首要。創(chuàng)新是文藝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推出文藝精品的必由之路。對新創(chuàng)節(jié)目,特別是實效性的主題節(jié)目火速排演,在舞臺上去折騰,在實踐中去打磨。這些年,筆者所創(chuàng)作的曲藝說唱《勵志齊心》《鄉(xiāng)親相親》《歸來》、四川清音《斷發(fā)吟》《冰墩墩》、四川盤子《雪容融》、四川揚琴《花香花鄉(xiāng)》《最美逆行人》,四川竹琴《生日禮物》《帶貨書記》等無不如此。例如,去年冬奧會上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就觸及到了筆者的創(chuàng)作神經,一夜之間寫好之后就發(fā)了朋友圈,本來筆者是寫的四川清音和盤子,但是我們的組腔、作曲需要一段時間。上海評彈團的陶鶯蕓在朋友圈看到之后就打來電話,想唱兩個段子。筆者求之不得,當即應允。陶鶯蕓第二天就把《冰墩墩》套用東北開篇的唱腔給弄出來了,后面的《雪容融》也是如此。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今年5月的“牡丹三綻”結項演出中,我們合作完成的這個作品在北京亮相。
跨界融合作為當代演藝的新概念,非常契合重慶市曲藝團的藝術特點。因為在重慶文藝院團橫向比較下,重慶市曲藝團藝術形式豐富,藝術特點鮮明,靈活自由不失莊重,是非常適合跨界融合形式的??缃缡勤厔?,融合需謹慎,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捕風捉影,在多種藝術相融合中,就要十分注意它們之間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能融則融,不能融則不必硬融。
當年,筆者就是因為重慶市曲藝團要排演曲藝劇《劉姥姥進大觀園》而被招進團的。除了主創(chuàng)劇本外,筆者還在劇中反串了女一號劉姥姥。整出劇的唱腔頗多,將傳統的清音、揚琴、車燈、盤子等四川曲種中的傳統曲調糅合其中,傳統和現代元素融為一體,讓曲藝更具時代感和觀賞性,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上演后,得到了新老觀眾的高度稱贊。
去年,筆者又排演了實驗評書劇《李順盜墓》。該節(jié)目是把評書和戲劇融合起來,在評書中穿插表演,在表演中融入評書,跳進跳出,自由轉換,是評書,恐怕有些離經叛道;是話劇,或許是在故弄玄虛。這個作品站在曲藝和戲劇的邊緣上,“小心翼翼”地“大膽嘗試”。該作品講述了清朝嘉慶年間,無業(yè)游民李順在自己人生中的“桂仁”死后,為了解開其死亡謎題開始追尋,思考、探索的故事,最終他找到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作品以小人物李順視角展開,敘述了他拯救自己恩人的一段插曲。劇里,李順是一個處于社會底層卻沒有上進心的人,持“躺平式”人生觀的人。李順在自己的恩人桂仁死后,想要埋葬他,但是遭到各色人物阻撓,從而引出的一系列故事。在夸張搞笑中流露出對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憫。3個演員,一人飾演說書人,現場互動,跳進跳出,一人主演書中主人公李順,時而與說書人穿越互動,另外一人扮演書中需要出場的所有配角。布景簡潔,道具就是書桌、折扇、醒木、手絹。既保留了傳統必要的要素,又呈現出傳統沒有的東西。演出結束后的當天下午,評書藝委會還專門為此召開了座談會,與會專家們對筆者的這次嘗試給出了高度的認可與肯定。
此外,今年正在排演筆者創(chuàng)作的方言話劇《書月樓》,該劇從頭至尾講述的是曲藝藝人的生活,其中也涵蓋了多種曲藝藝術形式。
回想這些年,筆者的藝術活動的蹤跡與收獲,并非懷舊式的慨嘆與炫耀,而是提醒自己隨時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此時此刻,充盈在筆者心中的真是無盡的感恩之情。組織的培養(yǎng)對筆者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搭建平臺、制造機遇的良性循環(huán)作用,讓筆者明白在高速發(fā)展的當下,曲藝創(chuàng)作者要轉變思想認識,要注重創(chuàng)作手段,切記不能固步自封。
積聚新的力量,尋求新的生機,注入新的內涵。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繼續(xù)干。筆者呼吁,所有曲藝創(chuàng)作者,讓我們創(chuàng)作出與時代同行的優(yōu)秀作品,以最佳的狀態(tài)迎接新時代曲藝事業(yè)的新輝煌。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