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體育強國視域,聚焦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本文運用文獻法和縱橫比較等研究方法,根據鏡像理論,通過以姚明為代表的中外體育紀錄片有的放矢地多維對比,深刻剖析了隱藏在影像背后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嬗變、特征和成因。最終得出結論,基于鏡像與正像的博弈關系是一種本源性的裂痕,為爭取國際話語權和提升文化軟實力,中國運動員國際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必須化解不利輿論,營造正面導向,中國要主動發(fā)聲,從而助推體育強國和“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體育強國" 中國運動員" 媒介形象" 鏡像" 正像
1932年8月,在洛杉磯奧運會男子100m決賽前,美國電視臺專門在屏幕上打出一段字幕:中國唯一的運動員劉長春,已經在預賽中被淘汰了。2021年8月,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m半決賽上,32歲的蘇炳添以9"83的成績打破亞洲記錄,并最終在決賽上取得了第六名的歷史性突破。從劉長春到蘇炳添,跨越近百年的時間此刻卻連接在一起。同是中國旗手和奧運選手,前有劉長春《悲壯的榮光1932》,是悲壯的榮光,向世人講述了中國故事;后有蘇炳添《你好,先鋒》,是振奮的光榮,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速度。眾所周知,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屬于視覺文化產品攜帶紀實本性的體育紀錄片,以體育生活自身的狀態(tài)作為記錄內容的本質,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特征。它們呈現的運動員形象有待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關注,其形象背后的表層邏輯與深層規(guī)律有待發(fā)掘。2019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50年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人民身體素養(yǎng)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yè)。因此,本文從體育強國視域,基于媒介形象,借助鏡像與正像,聚焦關于姚明的中外體育紀錄片,旨在推進中國運動員形象和體育強國的正面建構和國際傳播,從而增強中華體育文化自信,弘揚中華體育文化精神,傳揚正能量,奏響主旋律,實現中國夢。
1、鏡像與正像的對比
中外體育紀錄片不約而同地運用鏡頭語言,包括鏡頭的定格與回放、跟蹤與銜接等敘事技巧和白描與比喻、襯托與對比、反復與排比、夸張與象征等修辭手法,為運動員媒介形象賦予了豐富內涵;通過語言、表情和動作,呈現他們的性格、才華和品格,乃至跨越體育和超越自我的象征意義。通過中外體育紀錄片有的放矢地多維對比,挖掘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的表層邏輯和深層規(guī)律,蘊含其中的歸因性分析與學術“政治”或價值立場密不可分,而中外體育紀錄片的典型代表當屬姚明。
1.1、鏡像中的籃球明星
關于中國運動員的外國體育紀錄片可謂屈指可數,其代表性作品正是2005年發(fā)行于美國并在其主流院線上映,由亞當·德·迪奧和詹姆斯·D·斯特恩聯合執(zhí)導的英文紀錄片——《姚明年》,又名《挑戰(zhàn)者姚明》。作為外國人記錄的中國第一人,姚明是第一位且唯一一位以狀元身份進入NBA的中國人。他不但是移動的長城,而且是行動的巨人,不愧為中國乃至東方的驕傲。在《姚明年》的宣傳海報上,一張姚明的大型正面特寫,手里有球、眼中有光。在籃球場內外,他無不是勤奮刻苦、頑強拼搏的典范,包括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和籃球技術水平的磨練。從禮節(jié)性的微笑到隊友間的笑話,他完美地展示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性過渡至和諧性交融。其中,最令人捧腹的莫過于親吻驢屁股的滑稽畫面,因為巴克利預言的落空,但姚明依舊做出了“值得尊重”的評價;最震撼人心的必然是“姚鯊對決”的激情碰撞,盡管奧尼爾出言不遜,但姚明最終贏得了“大鯊魚”的認可。正如宣傳海報上所示,這是姚明人生的一段非凡旅程,人稱“YAO時代”。
1.2、正像中的代表人物
關于姚明的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在記錄姚明成長的同時,見證了中國籃球的一個時代,最匠心獨具的莫過于他退役后的首部中英文紀錄片即2017年正式上線的《筑夢者姚明》。在宣傳海報上,三十而立的姚明在深邃的眼神下打造出正式的風格。從籃球少年到NBA巨星,回首職業(yè)生涯,他時而欣喜,時而落寞,一身傷病,一生榮耀;從商界達人到慈善領袖,展望公益事業(yè),他時而欣慰,時而擔憂,一身正氣,一生擔當。在紀錄片中,他說出了一番令人痛徹心扉的話語,每個運動員都要死兩次,第一次就是當他退役的時刻。雖然身體不能再馳騁于賽場,但是他的赤子之心與中國籃球始終同在。我們對姚明的思考其實早已超越了體育本身,作為兩米二六的改革者,他憑借一腔“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熱血,承載了億萬中國人的籃球夢,推動了籃球運動的國際化。正如宣傳海報上所示,“環(huán)境和規(guī)則,是可以改變的;人,是推動一切改變的力量”,歷經球員、商人、公益使者、形象大使和政協(xié)委員,姚明完美地詮釋了“蛻變”二字。
1.3、鏡像與正像的參照
兩張宣傳海報中的姚明,從11號球衣到黑色西裝,從稚嫩的臉龐到成熟的外表;兩張宣傳海報中的背景,從座無虛席到空無一人,從人聲鼎沸到萬籟俱寂。從2005-2017年,姚明歷經了時代的變遷和身份的轉變,一如既往的是他堅毅的目光和強大的氣場。從形式上看,《姚明年》以他在美國的翻譯科林潘的視角切入,而《筑夢者姚明·CHANGE》則以姚明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基于這種相對客觀和主觀的形象參照,前者運用喜劇元素打造了一位大方自信、謙遜幽默的籃球明星,后者通過對話直播刻畫了一位大氣穩(wěn)重、百感交集的愛國人士。誠然,由于時間節(jié)點和人物身份的截然不同,必然造成媒介形象建構上的偏差。特別是在后賽場時代,姚明作為一名退役運動員,情不自禁地隱含了些許遺憾、不甘、落寞乃至絕望。雖然這和場面上自強不息的姚明形象大相徑庭,但卻增添了人性化的真情流露。一言以蔽之,通過鏡像與正像的參照,在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火花中,可以描繪出截然不同卻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中國運動員形象。
鏡像,即物體相對于某鏡面所成的像。它們似乎如出一轍,也可能南轅北轍。本文中關于中國運動員的外國體育紀錄片就是鏡像,與之相對應的中國紀錄片則定義為正像,正像需要鏡像的參照。正如拉康所說,人之所以結構為人,需要他者的介入,包括效仿或認同乃至歪曲或否定。但是,委身于他者的鏡像,勢必自我疏離;束縛于理想的鏡像,終將迷失真相。簡而言之,他者的介入并不意味著通過他者獲取自我認知,而是在觀察、判斷、比較或借鑒他者的鏡像體驗中辯證地進行形象建構和自我提升,完善自我和世界的關系。因此,人類可以通過認同世界上的某個客體,逐步建構一個統(tǒng)一的自我。
2、鏡像與正像的博弈
通過近乎窮盡式的搜索,關于中國運動員的外國紀錄片(詳見表1)數量為七部。其中,李小龍和林書豪還是分別被稱為華人的港臺同胞,《林來瘋》和《鐵榔頭》還是分別出自華裔導演梁伊丹和陳沖之手,黨琦僅僅作為《鐵人世界冠軍賽》中系列運動員中的一員。因此,真正意義上關于中國運動員的外國紀錄片可謂鳳毛麟角。而關于中國運動員的中國紀錄片可謂不勝枚舉,表2僅以中國知名運動員為例。因為,中國女排是唯一獲得奧運冠軍的大球類團隊,劉翔和孫楊則是為中國男子田徑和游泳項目取得奧運首金的楷模,作為亞洲首位大滿貫得主的李娜奪得了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和2014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的女子單打冠軍。雖然奪金大戶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項目人氣不俗,但涉及運動員較多,在此暫不一一贅敘。
不言而喻,關于中國運動員的鏡像相對于正像數量而言可謂望塵莫及。誠然,任何個人或者國家首先沒有主動記錄或積極推廣他國運動員或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在一定規(guī)則下,博弈雙方在策略選擇與較量的過程中,相關的策略和利益勢必存在著相互依存和制約的關系。但是,基于鏡像與正像的博弈關系是一種本源性的裂痕,以及鏡像自身難以逾越的片面性、局限性乃至功利性,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建構主要取決于正像。從祖國的拍攝視角,姚明作為城市形象乃至國家形象的代言人,他為體育且不僅限于為體育代言,為地震等各種大事件捐資,讓更多的人加入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在中美交流與合作方面添磚加瓦。眾所周知,姚明未必是第一個作為偶像的中國運動員,盡管NBA認為姚明助推了NBA的全球化。但是,他只有在正像的鏡頭里兼具了體育、公益和政治的多功能,展現了從高大到偉大的國際范。因此,基于博弈論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從中歸納和總結相互制衡的客觀規(guī)律,分析和解決合作共贏的實際問題,為具有組織和管理職能的政府及機構在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規(guī)則提供指導,提升正像的主人性、兼容性和國際化。
3、鏡像與正像的建構
誠然,體育紀錄片僅僅是中國運動員形象建構的諸多媒介方式之一。體育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國際社會對于體育的關注,使全球性媒介事件成為建構與傳播國家形象的絕佳舞臺。因此,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全球性媒介事件中的焦點即運動員(包括且不僅限于奧運冠軍)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傳播新格局下,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國際化建構涉及自塑和他塑,并且與傳播機制和傳播路徑等息息相關。
3.1、化解不利輿論,進行自我保護
2019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體育輿情監(jiān)測,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網絡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繁衍了輿情的偏差性,即可能產生缺乏任何理論基礎或實踐依據的情緒化或誤導性言論,甚至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不利于國家和人民的負面化或危害性輿論,例如通過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的方式對中國運動員進行人身攻擊或國家形象的丑化。因此,互聯網輿情的監(jiān)測和管理機制應運而生,基于信息采集、語義分析和情感判斷等計算機輔助技術,進行實時的監(jiān)控與引導,及時的預警與防范和準確的研判與處置,旨在發(fā)現問題的端倪,避免事態(tài)的惡化,洞察事件的態(tài)勢和提供政策的依據。就運動員形象要素標識而言,其商業(yè)利用尤為需要法律的保護。運動員通過形象標識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從微觀層面有利于培育、維護和提升運動員職業(yè)形象,從宏觀層面有助于提高整體運動水平,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具體法律路徑下中國運動員形象權的保護,可以根據人格權、知識產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定,設計保護方法、進行自我保護。
3.2、營造正面導向,發(fā)出自我聲音
除了化解不利言論,在精準即時地把握輿情動態(tài),增強輿情剖析水平的基礎上,如何因勢利導地營造正面導向應該發(fā)揮首當其沖的作用。在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下,傳媒機構首先應當樹立正面的媒體立場——以主流價值觀為主導,同時提升機構從業(yè)者的認知與能力,包括對體育綱要的解讀、對體育內涵的理解和對運動員形象的塑造。最重要的是,為爭取國際話語權中國首先要發(fā)聲,要主動、自信、大聲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素有“體育界奧斯卡”之稱的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jié)是一項國際性的體育影視盛會,2008年的中國奧運紀錄片《筑夢2008》曾獲得該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項——花環(huán)獎。2009年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和它成功牽手,從而提升了自身的國際性和影響力。在2022年7月的第18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暨第40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jié)全球總決賽(北京站)上,18部影片從218部征集作品中脫穎而出,分別在“奧運會與奧林匹克精神”和“紀錄片”等八個競賽單元的評選中最終入圍。其中,2021年的《追光:東京之路》用紀錄片的方式傳播了中華體育文化,傳承了奧林匹克精神,更完美詮釋了中國運動員的國際形象??傊?,以構建和諧的體育傳播新格局為目標,以打造創(chuàng)新的體育融媒體新產品為路徑,發(fā)揮微博、微信、短視頻和客戶端等全媒體在中國體育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正面功效。
4、結論
尤為一提的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的29名難民運動員恰如1932年的劉長春,他們的參賽即是勝利,他們傳遞的是和平與希望。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祖國的日趨富強,曾經的屈辱一去不返,體育事業(yè)正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標志性事業(yè)。中國運動員絕不是為奪冠而生而沒有感情的“金牌機器”或“政治工具”,他們心系祖國、擁有自我,勝固欣然、敗也從容。習近平主席認為,體育強則國家強,國家強則體育強。發(fā)展體育事業(yè)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還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正如2022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所強調,必須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首先,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前提下,旨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所以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語境下的體育+時代,為了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中國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建構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中國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參考文獻:
[1]任遠.紀錄片的理念與方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國務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2019-09-03).https://www.sport.gov.cn/whzx/n5590/c925560/content.html.
[3]百度百科.鏡像(幾何)[EB/OL].(2022-06-17).https://baike.baidu.com/item/鏡像(幾何)/15244827?fr=aladdin.
[4]潘安琪,楚江亭.認知“鏡像”與教育管理——拉康鏡像理論解讀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04).
[5]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6]萬曉紅著.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以柏林奧運會、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為樣本[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7]國務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2019-09-03).https://www.sport.gov.cn/whzx/n5590/c925560/content.html.
[8]劉澤玉,杜以同.運動員形象權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01).
[9]羅宏濤.中國運動員傳媒形象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10]學習強國.建設體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EB/OL].(2021-01-23).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234964886713396460amp;amp;item_id=3234964886713396460.
[11]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2]曾天越,王相飛,王真真,劉秀霞.我國運動員賽事失利后的社交媒體形象修復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1).
[13]王明楓,李芳,金秋龍.網絡媒體冬奧會報道中的女性運動員形象呈現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