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廣“一季+再生”水稻種植模式是近年湖南省提高糧食生產(chǎn)能力的重要舉措。在2022年極端高溫干旱條件下,筆者在湖南婁底市開展了15個再生稻雜交稻品種的篩選試驗,分析了各品種的經(jīng)濟性狀與小區(qū)產(chǎn)量表現(xiàn),定性描述了各品種的田間綜合表現(xiàn)。結果表明:15個參試品種的全生育期為203~213 d,兩季產(chǎn)量為10.17~13.29 t/hm2;綜合來看,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隆晶優(yōu)1212和隆晶優(yōu)蒂占3個品種的生育期適中、再生能力較強、綜合性狀優(yōu)良,2季產(chǎn)量在13.20 t/hm2左右,適合在婁底地區(qū)做再生稻推廣種植。
關鍵詞:再生稻;品種篩選;高產(chǎn);高溫干旱;婁底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23)05-0005-05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model of \"one season rice + ratooning ri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ncrease the grain productivity in Hu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Under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conditions in 2022, the field test on screening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from 15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was conducted in Loudi, Hunan. The economic traits, plot yield an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for each tested varie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the 15 varieties ranged from 203 to 213 days, and the total yield was from 10.17 to 13.29 t/hm2. Comprehensively, the three varieties QuanyouyueNongsimiao, Longjingyou1212 and LongjingyouDizhan are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Loudi as ratooning rice for their moderate" growth periods, strong ability of regeneration,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traits, and a high total yield of 13.20 t/hm2 in two seasons.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 varietal screening; high yield;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Loudi
婁底市地處湘中腹地,以山區(qū)和丘陵地貌為主,受亞熱帶季風影響而雨熱同期,現(xiàn)主要發(fā)展雙季稻和單季稻。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糧食生產(chǎn)穩(wěn)定,湖南省明確支持湘中單季稻生產(chǎn)區(qū)域推廣“一季+再生”水稻種植模式,為婁底市提高糧食產(chǎn)能指明了方向。再生稻是指頭季收獲后,實施相應田間管理措施,促使頭季稻樁上的腋芽生長發(fā)育、抽穗結實,實現(xiàn)一種兩收或多次收獲的水稻或水稻種植模式[1]。婁底市水稻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4.43萬hm2以上,常住人口約382萬人,依靠發(fā)展再生稻來提升人均口糧仍有很大空間。“十三五”期間,以占全省4.2%的耕地生產(chǎn)了占全省5.3%的糧食。2018年以來,婁底市大力推廣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水稻栽培團隊研究集成的機收再生稻“四防一增”栽培技術[2]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三一工程”項目“一季超級雜交稻+再生稻糧食周年生產(chǎn)模式”[3],取得了明顯成效。2022年全市再生稻年生產(chǎn)面積達1.44萬hm2,再生季總產(chǎn)量4.44萬t。
在南方稻區(qū),高溫與干旱天氣常疊加發(fā)生,對頭季稻和再生稻的生產(chǎn)帶來了風險。在水稻生產(chǎn)上,將連續(xù)5 d或以上日最高氣溫≥35℃的天氣稱為“高溫熱害”[4]。2022年,婁底市遭遇61 a來罕見的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據(jù)統(tǒng)計,從2022年7月9日至10月31日,全市平均干旱天氣94 d,平均高溫日數(shù)59.6 d,日均溫度達26.9℃,日均最高溫度達40.4℃(雙峰縣8月18日),平均降雨量僅73.2 mm,較歷年同期偏少80.7%。2022年3—11月,筆者在婁底市雙峰縣石牛鄉(xiāng)基地開展了15個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分析了參試再生稻品種在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條件下的產(chǎn)量表現(xiàn),以期為湘中地區(qū)再生稻推廣示范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選擇雙峰縣石牛鄉(xiāng)上茶村水稻種植基地作為試驗地點,該基地三面環(huán)山,地勢平坦,小氣候適宜,水利條件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試驗田面積約1 000.5 m2。
1.2 試驗材料
選用15個雜交稻品種作為試驗材料,分別是旱優(yōu)73、C兩優(yōu)018、隆晶優(yōu)蒂占、萬豐優(yōu)絲占、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萍兩優(yōu)106、荃優(yōu)822、捷兩優(yōu)8612、晶兩優(yōu)510、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荃優(yōu)967、甬優(yōu)4949、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浙兩優(yōu)272。
1.3 試驗設計
在同一丘塊共設置15個小區(qū),1個品種1個小區(qū),未設重復,每個小區(qū)55.5 m2(長15 m、寬3.7 m),各品種隨機種植,小區(qū)間留有0.3 m寬的工作行,周邊設0.4 m的保護行。
1.4 栽培管理
1.4.1 播種與移栽 參試品種均于3月26日播種、4月27日移栽。插植規(guī)格為每個小區(qū)插1 122蔸,每蔸插2粒谷秧,移栽時秧苗素質一般。
1.4.2 施 肥 4月27日移栽前,施45%復合肥30~40 kg/667m2作基肥。插后5~7 d,施尿素10~15 kg/667m2和鉀肥5 kg/667m2作分蘗肥,促苗早生快發(fā)。曬田復水后,施尿素和鉀肥各7.5 kg/667m2作穗肥。頭季收割前10 d左右,施尿素10 kg/667m2和鉀肥5 kg/667m2作再生稻芽肥;頭季收割2 d后,施尿素10 kg/667m2和鉀肥5 kg/667m2,促進再生苗出苗,以保障田間禾苗長勢整齊健壯。
1.4.3 水分管理 采用“淺水插秧,寸水活蔸,淺水分蘗,適時曬田,有水抽穗,濕潤灌漿”的方法進行水分管理。施促芽肥后讓田自然落干、曬田,收割時機械不下陷。頭季收割后1 d內(nèi)及時復水,再生苗出苗期間保持田間濕潤,出苗后至齊穗淺水灌溉,隨后保持干干濕濕,促進灌漿成熟。
1.4.4 病蟲防治 根據(jù)當?shù)刂脖U镜牟∠x情報,正常防治二化螟、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再生季沒有使用農(nóng)藥。
1.4.5 適時收割 頭季稻達到90%~95%黃熟后進行收割。頭季稻收割時留樁高度為30 cm。
1.5 測定項目
參照南方水稻品種區(qū)試網(wǎng)(http://www.srvt.net)提供的《水稻品種區(qū)域試驗觀察記載標準》要求進行生育期觀察記載、苗情調(diào)查、取樣考種、收獲測產(chǎn),重點比較生育期(包括播種期、移栽期、抽穗期、成熟期)、單株產(chǎn)量性狀(取5株測定有效穗數(shù)、每穗總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和小區(qū)實收產(chǎn)量等指標,并從兩季的株高與株型、頭季的分蘗能力與耐熱能力、再生季的再生能力與抗寒能力等方面作定性的綜合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1可知,15個參試再生稻品種全生育期為203~213 d,最短的品種是隆晶優(yōu)1212,最長的品種是荃優(yōu)967;其中頭季生育期為131~140 d,最短的品種是萬豐優(yōu)絲占,最長的品種是荃優(yōu)967;再生季生育期為69~79 d,最短的品種是深兩優(yōu)867,最長的品種是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各品種頭季稻都在8月13日之前成熟,其中萬豐優(yōu)絲占成熟期最早,為8月4日;荃優(yōu)967和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的成熟期最晚,為8月13日。各品種再生季都在10月24日前成熟,其中隆晶優(yōu)1212成熟期最早,為10月15日;C兩優(yōu)018和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的成熟期最晚,為10月24日。
2.2 經(jīng)濟性狀
2.2.1 頭 季 從表2可以看出,在15個參試品種中,有效穗以C兩優(yōu)018最多,為291.0萬穗/hm2;浙兩優(yōu)272最少,為184.5萬穗/hm2;其余品種在226.5萬~282.0萬穗/hm2之間。每穗總粒數(shù)以浙兩優(yōu)272最多,為229粒;旱優(yōu)73最少,為137粒;其余品種在154~207粒之間。結實率以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最高,為83.5%;C兩優(yōu)018最低,為73.2%;其余品種在75.7%~ 83.1%之間。千粒重以荃優(yōu)822最重,為28.3 g;以萍兩優(yōu)106為最輕,為22.9 g;其余品種為23.7~27.3 g。
2.2.2 再生季 在15個參試品種中,有效穗以C兩優(yōu)018最多,為247.5萬穗/hm2;浙兩優(yōu)272最少,為151.5萬穗/hm2;其余品種在184.5萬~222.0萬穗/hm2之間。每穗總粒數(shù)以甬優(yōu)4949最多,為122粒;旱優(yōu)73最少,為82粒;其余品種在98~120粒之間。結實率全都低于80%,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萍兩優(yōu)106、荃優(yōu)822、晶兩優(yōu)510、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和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這8個組合的結實率超過了75%,C兩優(yōu)018、萬豐優(yōu)絲占、捷兩優(yōu)8612、荃優(yōu)967和甬優(yōu)4949這5個組合的結實率在70%~75%之間,浙兩優(yōu)272和旱優(yōu)73這2個組合的結實率低于70%。千粒重以荃優(yōu)822最重,為26.9 g;萍兩優(yōu)106最輕,為22.5 g;其余品種為22.6~26.6 g之間。
2.3 產(chǎn) 量
頭季產(chǎn)量以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最高,為9.17 t/hm2;旱優(yōu)73最低,為7.60 t/hm2;其余品種在7.92~9.10 t/hm2之間。再生季產(chǎn)量以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最高,為4.73 t/hm2;浙兩優(yōu)272最低,為1.71 t/hm2;其余的品種在2.57~4.60 t/hm2之間。15個品種的雙季產(chǎn)量范圍為 10.17~13.29 t/hm2,其中6個品種的總產(chǎn)量≥12.75 t/hm2,由高至低依次為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隆晶優(yōu)1212、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967、深兩優(yōu)867和荃優(yōu)822;有6個品種產(chǎn)量介于12.00~12.75 t/hm2之間,由高至低依次為C兩優(yōu)018、晶兩優(yōu)510、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甬優(yōu)4949、萬豐優(yōu)絲占和捷兩優(yōu)8612;萍兩優(yōu)106接近12.00 t/hm2,而浙兩優(yōu)272和旱優(yōu)73都低于10.5 t/hm2。
2.4 綜合評價
2.4.1 頭 季 由表3可知,在15個參試品種中,株高表現(xiàn)高的有C兩優(yōu)018、晶兩優(yōu)510、深兩優(yōu)867;株高表現(xiàn)矮的有旱優(yōu)73、隆晶優(yōu)蒂占、萬豐優(yōu)絲占、隆晶優(yōu)1212、浙優(yōu)272;其余的株高表現(xiàn)為中等。株葉形態(tài)為緊湊型的有旱優(yōu)73、C兩優(yōu)018、萬豐優(yōu)絲占、萍兩優(yōu)106、荃優(yōu)822、浙優(yōu)272;其余品種為半緊湊型。分蘗能力好的有C兩優(yōu)018、 萬豐優(yōu)絲占、荃優(yōu)822、晶兩優(yōu)510、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甬優(yōu)4949,其余為一般。耐熱能力表現(xiàn)強的品種有旱優(yōu)73、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萍兩優(yōu)106、荃優(yōu)822、捷兩優(yōu)8612、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甬優(yōu)4949、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浙優(yōu)272;其余品種均為一般。15個品種抗倒性均為不倒伏。成熟期表現(xiàn)好的有旱優(yōu)73、深兩優(yōu)867、甬優(yōu)4949、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浙優(yōu)272;其余品種為早或中等。
2.4.2 再生季 在15個品種中,再生季與頭季的株高、株葉型態(tài)、抗倒性、成熟期等性狀表現(xiàn)大體一致的有旱優(yōu)73、荃優(yōu)822、晶兩優(yōu)510、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荃優(yōu)967、甬優(yōu)4949、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浙優(yōu)272;其余的或多或少有一些變化。再生能力強的品種是旱優(yōu)73、C兩優(yōu)018、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捷兩優(yōu)8612、深兩優(yōu)867、甬優(yōu)4949;其余的為一般。耐寒能力強的品種是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萍兩優(yōu)106、荃優(yōu)822、晶兩優(yōu)510、隆晶優(yōu)1212、深兩優(yōu)867、浙兩優(yōu)粵禾絲苗;其余的為一般。15個品種的再生季均未出現(xiàn)倒伏。
3 結論與建議
從15個參試品種頭季和再生季的全生育期、經(jīng)濟性狀、實收產(chǎn)量、田間綜合評價的表現(xiàn)來看,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隆晶優(yōu)1212和隆晶優(yōu)蒂占這3個品種的生育期適中,再生能力較強,產(chǎn)量潛力大,綜合性狀好,適合婁底推廣種植。
“一季+再生”模式經(jīng)濟效益較高,較受農(nóng)戶歡迎,具有推廣潛力?;?022年這一特殊高溫年份取得的試驗結果,筆者認為湘中地區(qū)的再生稻推廣應特別加強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優(yōu)選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型再生稻品種。好的再生稻品種必須具有較高的頭季產(chǎn)量和再生季產(chǎn)量。根據(jù)頭季與再生季的產(chǎn)量表現(xiàn),可將15個參試品種劃分為頭季高再生季高(“雙高”型)、頭季高再生季低(“高低”型)、頭季低再生季高(“低高”型)和頭季低再生季低(“雙低”型)4種類型。其中,“雙高”型品種共有6個,分別為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隆晶優(yōu)1212、隆晶優(yōu)蒂占、荃優(yōu)967、深兩優(yōu)867、荃優(yōu)822,具有有效穗數(shù)較多、再生能力強的特點,最適合作為再生稻。該類型品種偏多穗,頭季和再生季的單位面積有效穗分別在247.5萬穗/hm2和210萬穗/hm2以上,2季總穎花數(shù)(有效穗×每穗總粒數(shù))大多超過60 000萬朵/hm2,為爭取2季高產(chǎn)提供了強大的庫容優(yōu)勢。另一方面,多穗品種的抗逆穩(wěn)產(chǎn)性較好[5]。荃優(yōu)粵農(nóng)絲苗、隆晶優(yōu)1212、隆晶優(yōu)蒂占等品種的穗粒結構合理,其籽粒灌漿期要短于大穗型品種,有助于緩解高溫傷害。此外,還應重視對品種生育期的選擇。若品種生育期太長,將影響再生季的生殖發(fā)育,導致結實率下降;再生季宜在9月20日前安全齊穗。
二是加強再生稻耐高溫干旱栽培技術的研究。2022年,湖南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湘中地區(qū)婁底市高溫持續(xù)期長、降雨異常偏少,自7月9日至10月31日重旱以上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1.1%。該研究的試驗基地雖有水庫供水灌溉,緩解了旱情,但同樣遭遇了熱害。要加強區(qū)域性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1],重點攻克提高再生稻抗逆能力和再生季再生能力的高效調(diào)控技術[1]。研究發(fā)現(xiàn),高溫能顯著降低品種的結實率[6],不利于再生芽的存活和成苗[7]。試驗結果顯示,持續(xù)的高溫對頭季的生殖生長和再生季的營養(yǎng)生長、生殖生長都產(chǎn)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使頭季的結實率整體下降(平均結實率低于80%),再生季的出芽成穗率降低,結實率和千粒重下降,導致頭季和再生季產(chǎn)量較正常年份偏低,平均產(chǎn)量分別為8.60和3.72 t/hm2。為緩解高溫干旱危害,湘中丘陵地區(qū)發(fā)展再生稻需要通過加強和改善水利設施,在季節(jié)性干旱時及時進行蓄水抗旱、科學灌溉,并依靠物化調(diào)控技術提高植株耐高溫能力,確保水稻豐產(chǎn)增收。
參考文獻:
[1] 唐啟源,青先國. 湖南再生稻技術進步與生產(chǎn)發(fā)展對策[J]. 雜交水稻,2023,38(1):1-9.
[2] 譚文芳,梁建紅,張 瀟. 2019年漣源市深兩優(yōu)867機收再生稻“四防一增”技術示范推廣探討[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21(6):54-55.
[3] 甘延安,李壬湘,陳木森,等. 汨羅市超級雜交中稻+再生稻周年畝產(chǎn)1200 kg原糧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農(nóng)技推廣,2022,38(5):36-38.
[4] 李懿珈,葉 濤,王 堯,等. 湖南省水稻氣象災害多致災因子時空特征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3(1):99-104.
[5] 彭既明. 多穗型超級雜交稻研究[J]. 雜交水稻,2017,32(4):1-8.
[6] 曹云英,段 驊,楊立年,等. 抽穗和灌漿早期高溫對耐熱性不同秈稻品種產(chǎn)量的影響及其生理原因[J]. 作物學報,2009,35(3):512-521.
[7] 黃友欽,劉仕琳,王貴學,等. 伏旱期土壤水分對再生稻的影響[J]. 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5,17(6):481-485.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