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吟唱,而邊塞詩歌則是人們對國家和個人情感交融后的吟誦。
自從2000多年前張騫代表西漢中央政府出使西域,正式打通絲綢之路,霍去病兩次進軍西域后,甘肅這塊土地,在隨后的2000多年間,就成為無數(shù)仁人志士開疆拓土的舞臺,成為中華民族向上崛起的舞臺,成為漢唐盛世的見證地。
2000多年來,無數(shù)詩人沿著絲綢之路走過甘肅。他們在金戈鐵馬和征戰(zhàn)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在大漠戈壁、雪山草地的征途上升華了自己的精神和人格,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記錄了一個時代。
流淌在甘肅大地上的歌
“國家不幸詩人幸”,詩人尤其是大詩人的出現(xiàn),常常和自己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guān),有人甚至說,只有國破家亡的時候,才會有好詩出現(xiàn),才會有大詩人出現(xiàn)。這話有它的道理,但未必完全正確。
縱觀2000多年來詩人留下的吟隴詩詞,絕大部分是國家興旺時留下的,這是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的見證。
甘肅作為絲綢之路上最為興盛的路段,古往今來人們究竟留下了多少詩歌誰也說不清楚,唯一能夠說清楚的是2000多年來,甘肅這塊土地上留下的詩歌流派中,邊塞詩是甘肅大地上最為精彩、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頁華章。
可以這樣說,2000多年來,流淌在甘肅大地上的詩歌,可以分為兩大類:邊塞詩和非邊塞詩。盡管甘肅沒有出過超一流的大詩人,但是甘肅大地上,卻有超一流的邊塞詩在這塊土地上流淌。
數(shù)十位大詩人走過甘肅
邊塞是指邊疆設(shè)防處,邊塞詩則是以寫邊疆地區(qū)自然風(fēng)光和邊地軍民生活為題材的詩?!妒酚洝と迨兰摇分杏涊d:“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去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可見邊塞詩就是專門指寫邊疆安塞之地的詩歌。
邊塞詩與軍旅、戰(zhàn)爭題材的詩作有聯(lián)系卻又不能畫等號。對于邊塞詩的起源,有人說源自漢代,有人認為《詩經(jīng)》中的部分詩歌就有了邊塞詩的雛形。唐代是我國邊塞詩的鼎盛時期,一大批文人投身軍旅,開創(chuàng)了邊塞詩的繁榮時代,如今流傳著的邊塞詩,絕大部分是這個時候的作品。
甘肅曾經(jīng)出過不少功勛卓著的武將,從西漢名將李廣、李陵、趙充國,到清朝的張勇、王進寶,以及為抵抗八國聯(lián)軍而戰(zhàn)死北京正陽門的馬福祥等人,武將是這塊土地上的榮耀。作為文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必經(jīng)之地,甘肅也走過許多知名的詩人學(xué)者,李白、杜甫、駱賓王、陳子昂、高適、岑參等人都在甘肅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詩篇。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在講究建功立業(yè)的年代里,許多人是文武雙全,他們既是上馬殺敵的武將,又是提筆作詩的文人。這些人的詩篇中自然流淌著一種金鼓之氣,讀起來讓人血脈僨張,英雄之氣油然而生。
隴右的大唐邊塞詩
一種詩歌的出現(xiàn),與整個時代密切相關(guān)。邊塞詩自然也和戰(zhàn)爭相連,有人認為,東漢以后,戰(zhàn)爭頻繁,反映征人思婦、邊地戰(zhàn)爭艱苦之作漸漸多了起來,逐漸形成了邊塞詩的流派。
隋王朝是中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建立起來的統(tǒng)一的王朝,而唐王朝則將統(tǒng)一的中國帶向了一個鼎盛時代。因而,唐代邊塞詩充滿了詩人從軍報國、安定邊塞的豪情,同時,又充分表達了詩人希望能夠制止敵人入侵、實現(xiàn)和平的目的。
唐朝時,邊塞詩發(fā)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shù)量來說,就有2000多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shù)量的總和。唐朝的著名詩人大都寫過邊塞詩,在走過甘肅大地的詩人中,最優(yōu)秀的篇章都是唐朝詩人寫出的。
唐代是一個崇尚在邊塞建功立業(yè)的時代,許多唐代詩人寫出了男兒立功于邊陲、封侯于萬里的心聲。唐代邊塞詩是中國邊塞詩中最為華美、最為氣勢磅礴的篇章。
“大漠風(fēng)望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薄帮嬹R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边@是唐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游隴右各地寫的詩篇《從軍行》和《望臨洮》。
“涼州城外行人少,百尺峰頭望虜塵。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边@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唐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中擔(dān)任節(jié)度判官時寫的《涼州賽神》。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所在涼州,也就是今天的武威,詩中所寫的越騎神就是主管騎射的神,當(dāng)時人們一般在敵人來犯、大戰(zhàn)即將來臨之時才有此舉。這首既寫了戍邊又寫了民俗的詩讓人們?nèi)嬉娮C了唐代的邊塞詩歌風(fēng)采?!傍B道幾登頓,馬蹄無暫閑。崎嶇出長坂,合沓猶前山。石激水流處,天寒松色間。王程應(yīng)未盡,且莫顧刀環(huán)?!边@是高適的《入昌松東界山行》,描寫了河西道路的艱難。
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的西北地區(qū),是唐代邊疆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這里駐扎了大量的軍隊,有人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當(dāng)時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歸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隴右等節(jié)度使管轄。而現(xiàn)存的2000多首唐代邊塞詩中約有1500首與大西北有關(guān)。從隴山到敦煌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近2000千米的甘肅大地上,成為詩人們吟唱的地方。
武威的邊塞詩人李益
李益是甘肅武威的大才子,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在眾多的邊塞詩人中,出生在甘肅的并不多,能夠取得成就的就更少了。從這一點上來說,李益是值得甘肅人驕傲的。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才子。
李益出生于748年,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唐大歷四年(769年)考中進士,在大歷十才子中,李益以七絕見長,他的邊塞詩久負盛名。人們評論,李益是繼高適、岑參之后的又一位邊塞詩人。
李益的邊塞詩多寫于唐建中、貞元時期。他的《從軍詩序》說:“吾自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或軍中酒酣,塞上兵寢,投劍秉筆,散懷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氣?!闭f起李益的邊塞詩,最有名的是《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边@首詩寫出了戍邊軍人無盡思鄉(xiāng)之情,其背后是長期的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也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盛唐之后戍邊將士普遍存在著厭戰(zhàn)的情緒。
李益長期生活在邊塞中,對戍邊將士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切身的感受。他的詩句中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種感受,在人們心中引起了共鳴,也為詩人贏得了聲譽。縱觀李益的一生,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深刻體驗到了戍邊將士的艱辛,為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今天,我們讀著那些飄蕩著豪放之氣的詩句,仍能感受出一個時代跳動的脈搏,也能體會出一批文人熱血報國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