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僅發(fā)布了2個月,月活躍用戶就超過了1個億。要知道,“1個億”可不是個小目標,達到這一數(shù)字,F(xiàn)acebook用了4.5年,WhatsApp用了3.5年,Instagram用了2.5年,Google則用了將近一年。讓我們一起看看來自人工智能ChatGPT的自我介紹,認識一下火遍全網(wǎng)的超級大腦吧。
ChatGPT的自我介紹:我是Assistant,是一個由OpenAI人工智能研究公司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
用戶可以把ChatGPT視為繼語音、圖像、視頻識別技術之后最復雜的語言識別技術突破,這也是基于模式識別和深度學習的感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新躍遷。
ChatGPT可以做哪些事?
ChatGPT可以直接應用或支撐很多場景應用和產(chǎn)品。它不僅僅是個聊天工具,還可以寫代碼、寫論文,也可以在線問診,編寫情景腳本、詩歌、小說,甚至擬定旅游路線、回答腦筋急轉彎,可謂“有求必應”,功能強大到無法想象。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介紹,ChatGPT是由GPT-3.5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所支持的。該模型使用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的文本數(shù)據(jù)庫進行訓練,包括從書籍、網(wǎng)絡文本、維基百科、文章和互聯(lián)網(wǎng)其他文本中獲得的高達570GB的數(shù)據(jù)。更準確地說,它在5000億個單詞組成的訓練數(shù)據(jù)上進行了高強度訓練。GPT-3.5是GPT-3微調優(yōu)化后的版本,比后者更強大。ChatGPT也可以被描述為一個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的人工智能模型。這意味著它是一個能夠編碼、建模和生成人類語言的程序。
ChatGPT會取代人類嗎?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人們的極限。
從1997年IBM“深藍”計算機首次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擊敗人類,到2011年IBM人工智能機器人“沃森”贏了智力競賽《危險邊緣》;再到2016年“阿爾法狗”在圍棋大戰(zhàn)中戰(zhàn)勝人類,2019年號稱“AI賭神”的Pluribus在德州撲克中碾壓人類玩....現(xiàn)在,ChatGPT已經(jīng)觸手可及,拉扯沖撞著人們慣有的參與生產(chǎn)生活的模式和框架,且繼續(xù)“狂飆”在超越人類的賽道上。
“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改變工作的性質,但它們不會取代人類。”當把“是否會代替人類工作”的問題拋給ChatGPT時,它說,它們旨在協(xié)助和增強人工任務,而不是取代。它們作為人力資源的補充,是為了提高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效率和效果。
ChatGPT能通過圖靈測試嗎?
1950年,才華橫溢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提出了一個他稱之為“模仿游戲”的思想實驗。面試官通過打字機與兩個對象交談,知道一個是人,另一個是機器。圖靈建議,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始終讓面試官相信它是人類,我們就可以說它有能力思考。這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
截至目前,ChatGPT還沒有通過圖靈測試的評估。其實,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工智能模型能真正通過圖靈測試。(來源:《科技日報》2023年2月16日,有改動)
NO.1新研究
內置導航隱形眼鏡將誕生
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院(UNIST)和韓國電工研究院(KERI)合作開發(fā)出了智能隱形眼鏡的核心技術,該技術可通過3D打印實現(xiàn)基于增強現(xiàn)實(AR)的導航。
新研究的成就在于電致變色顯示技術,它可以不用施加電壓,僅使用3D打印微圖案來實現(xiàn)AR。該微模式技術已達到非常精細(72微米)的水平,可應用于AR的智能隱形眼鏡顯示器,且顏色連續(xù)而均習。
該研究最典型的應用領域是導航,未來只需戴上隱形眼鏡,導航就會通過AR在人眼前展開。(來源:《科技日報》2023年2月16日,有改動)
NO.2新醫(yī)療
“真心”可復刻:3D打印“心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團隊開發(fā)出一種程序,可3D打印心臟病患者的心勝復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動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
研究人員首先將患者心臟的醫(yī)學圖像轉換為3D計算機模型,然后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墨水進行30打印,得到一個柔軟、靈活的外殼,與患者的心臟無異,此方法還可打印患者的主動脈。
未來醫(yī)生可能會使用這種新程序首先打印患者的心臟和主動脈,然后在打印的模型中植入各種辯膜,以便為患者作術前的研究判斷和準備。(來源:《科技日報》2023年2月24日,有改動
腦洞問問
網(wǎng)羅生活中一切有關科學的、腦洞大開的想象,印證那些“科學照進現(xiàn)實”的真理,一起來神奇腦洞探尋真相吧!
問:地球的最內核是什么?
★輻射領域:宇宙、地球科學
答:“深入地心”的研究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發(fā)表了一項地球科學研究,對地球是否存在最內層地核的問題提出了新認知。研究人員指出,地球最內核可能是一個半徑約650千米的鐵球。這個結果直接打破了我們對地球的認知。(來源:《科技日報》2023年2月22日,有改動)
問:宇宙中是否有流浪行星?
★輻射領域:宇宙天體
答:電影《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介紹,在宇宙中,有一類不環(huán)繞任何恒星公轉的行星,即流浪行星。目前,人類已經(jīng)探測到約100顆流浪行星,體積較大的約為木星的十幾倍,較小的則接近地球。
茍利軍提出:“流浪行星產(chǎn)生的方式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它們本身形成的時候就只有行星本身。而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該行星是從恒星系統(tǒng)當中被'拋射”出來的?!保▉碓矗骸犊萍既請蟆?023年2月6日,有改動)
問:植物愛“睡覺”的秘密是什么?
★輻射領域:古生物學
答:我國古生物學家從距今2.5億年的一種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植物愛“睡覺”的秘密。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16日在線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在自然界,有些植物擁有一種類似“睡覺”的現(xiàn)象——它們的葉片在白天展開。在夜晚會合攏或下垂,學界稱之為“植物的感夜性”。
在該植物化石的葉片上,有一種新型的昆蟲咬蝕結構,這些咬痕呈對稱狀排列于葉片中脈的兩側。這些化石上的“蟲眼”結構與現(xiàn)生植物葉片在夜晚合攏后被昆蟲取食留下的結構一致。因此推斷,有昆蟲咬蝕了正在“睡覺”、葉片合攏的大羽羊齒類植物。這一發(fā)現(xiàn),將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時間推到了2.5億年前。
(來源:新華社,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