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校長扎根于深山,艱辛度日,只為送華坪女孩“走出大山”;張俊成在北大克服困難,自強奮進,學(xué)成卻毅然選擇“回歸家鄉(xiāng)”。當二人都成為社會榜樣,我們不禁產(chǎn)生疑問:當代青年究竟應(yīng)走出大山還是回歸家鄉(xiāng)?
這一問題本沒有確切答案。時代的號角將召喚每個人走向最適合他的地方。
這兩種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走出大山是擺脫貧瘠的束縛,奔赴更廣闊的天地。所謂“井蛙不可語于海,夏蟲不可語于冰”,山中人若終老山中,便沒有機會增長才干,走向大山外更適合自己的崗位。而回歸家鄉(xiāng)是鑿一扇窗,讓外界的光照亮原本的晦暗?!白叱觥笔乔疤幔盎貧w”與否則是斟酌后的決定。
要探討如何決定,不妨先思考這一問題為何會出現(xiàn)。曾經(jīng),我們扎根在土地上“老死不相往來”,沒有火車、輪船、飛機,除了“生于斯長于斯埋于斯”,再沒有其他選項,自然也不存在“選擇”一說。如今我們可以探討“自如來去”的問題,其背后正是中國實力飛速增長,正是時代的發(fā)展將多種可能性擺在我們面前。那么,接受時代饋贈的人在伸手前不可不予時代以回禮。
人各有所長,有的人具備做律師、醫(yī)生、企業(yè)老板的特質(zhì),有的人則更擅長做基層干部、鄉(xiāng)村教師。重要的從不是來或去,而是你所處的位置能否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你的個人價值。走出的人不是追逐浮名、沉醉繁華的忘本之徒,回歸的人也不是目光短淺、安于現(xiàn)狀的平庸之輩。我們不必強求每個人作同樣的選擇,因為人與人本就不同,而今天的世界,恰恰需要不同的人去擔負起不同的使命。哪里需要、哪里合適,就應(yīng)當義無反顧地奔向哪里。
每一個不同齒輪相嚙合,才讓社會得以運轉(zhuǎn);每一個不同音符和諧奏響,才譜出時代的最美樂章。當代青年在選擇人生道路時,不必簡單把一切歸結(jié)為“走出大山”或“回歸家鄉(xiāng)”,而要以擔負時代使命為導(dǎo)向,如此方能順理成章地走上正道。
“心安之處,便是歸途”,最適合自己的才最令人心安。對于走與歸的問題,我的回答是:來去何必刻板,使命指引方向。
文章緊扣閱讀材料中的“走出與回歸”立意行文,對“走出大山”和“回歸家鄉(xiāng)”進行積極思辨,提出“時代的號角將召喚每個人走向最適合他的地方”這一中心論點。
作者先論述走出大山,開闊視野,接受進步;后論回望來路,勿忘初心;再論“走出與回歸”背后的個人與時代原因。其分析鞭辟入里,論證有層次,也見深刻。
文章最后用“來去何必刻板,使命指引方向”來回扣開篇,升華主題,并指出“心安之處,便是歸途”,要作出結(jié)合時代和個人的人生選擇。
文章結(jié)構(gòu)完整,行文不枝不蔓,文脈清晰,文氣順暢,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指導(dǎo)老師:湖南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 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