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是要方方正正。
要談顏真卿,就得先說說《顏氏家訓(xùn)》。554年,在梁國做官的顏之推被西魏俘虜,眼看著就要成為階下囚,于是瞅準(zhǔn)時機逃跑。后來,顛沛流離的他經(jīng)歷了4個朝代,做了3次亡國奴。他徹底看開了:“國家都說沒就沒了,何況家族和個人?家族要想興旺,就必須有規(guī)矩。我要編撰一部家訓(xùn),用規(guī)則來匡正子孫后代。”
顏之推根據(jù)自己的人生閱歷,并總結(jié)其他家族的經(jīng)驗,撰寫出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家訓(xùn)——《顏氏家訓(xùn)》?!额伿霞矣?xùn)》中,顏之推把“讀書做人”作為核心部分。首先,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其次,顏之推要求子孫以賢德人才為偶像,牢固樹立自己的精神追求;最后,還有各項具體要求:節(jié)儉、勤勞、忠君、愛國、愛人民……
顏之推還親自用《顏氏家訓(xùn)》中的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們,而顏真卿作為顏之推的五世孫,天然就帶著《顏氏家訓(xùn)》的DNA:讀書是第一等大事。
709年,顏真卿生于京兆府萬年縣。他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而家里又很窮,孤兒寡母實在沒有條件接受優(yōu)質(zhì)教育。可顏媽媽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性,她從《顏氏家訓(xùn)》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教顏真卿讀寫,然后學(xué)習(xí)《詩經(jīng)》《論語》《孟子》等考試書目。
一個勵志的故事誕生了。
顏真卿為了參加科舉,必須把教材默寫下來,但是家里窮,沒有那么多的紙張給他用,于是他就想了個辦法:用毛筆蘸黃泥水,在墻上書寫,寫完了就用井水清洗干凈,再接著寫。如此循環(huán)。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xué)習(xí),顏真卿既學(xué)會了儒家經(jīng)典教材,又練了一手好書法。后來,他把自己的求學(xué)經(jīng)驗寫下來,勉勵后輩要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勤奮是成才的重要通道。經(jīng)過努力學(xué)習(xí),顏真卿在26歲那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尚書省的秘書,開始了一生的仕途生涯。即使在工作之余,顏真卿依然讀書、練字,始終保持著勤奮的學(xué)習(xí)狀態(tài)。
唐朝的讀書人,對書法的要求特別高,如果不能寫一手好書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顏真卿出身世家,又是進士官員,當(dāng)然對書法保持著興趣。為了提高自己的書法技藝,他就想去拜張旭為師。
張旭是個怪人,經(jīng)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大喊大叫,滿大街亂竄,所以人送外號“張顛”。要拜這個人為師,顏真卿拿出了十足的誠意。他專門趕到洛陽,跪在張旭家門口等他。經(jīng)過三番五次拜訪,張旭終于被顏真卿的誠心打動,答應(yīng)收下這個弟子。
進入張旭門下后,顏真卿按照師父的要求走兩條路:一、每天勤學(xué)苦練,強度堪比高考總沖刺;二、經(jīng)常游山玩水,感悟世界的自然生長。
顏真卿覺得張旭在坑他,沒有教給他一點兒干貨。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去問師父:“我到您這里來,是想學(xué)習(xí)一點兒絕招。您怎么一點兒都不愿意教給我呢?”
張旭聽了這話就來氣:“天下成就任何事,必須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并且了解世界的人生百態(tài);等到有一天機緣巧合,也許就能理論結(jié)合實際,由量變達到質(zhì)變。你怎么不明白呢?”
姜還是老的辣。
顏真卿并沒有想以書法家的名聲傳世,他真正的理想是治國安邦,是為人民服務(wù)??墒朗戮褪沁@么諷刺,想要的偏偏不給你,無聊時隨便玩玩偏偏讓你登峰造極。
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顏真卿并不得志,眼看理想的彼岸漸行漸遠,他只好寄情于書法,想在其中尋找到詩和遠方。跟隨張旭學(xué)習(xí)筆法之后,再加上多年的揣摩練習(xí),顏真卿功力大進。752年,他寫下著名的《多寶塔碑》,整篇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筆力剛勁雄渾。這幅書法有多牛?它直到現(xiàn)在都是學(xué)習(xí)“顏體”字的入門教材。后來,他還揮毫寫下《麻姑山仙壇記》,筆力老辣,布局充實,文章和書法在大氣之中偏偏又帶著一股靈氣,因此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而讓顏真卿在書法和人格中封神的,恰恰是讓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安史之亂”。
公元748年,顏真卿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他是個耿直Boy,擔(dān)任的職務(wù)又是挑毛病的監(jiān)察御史,所以在朝堂上總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宰相楊國忠對他煩不勝煩。
753年,楊國忠找了個機會把他貶為平原太守。對顏真卿來說,去哪兒都無所謂,反正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嘛!可當(dāng)他來到平原郡后,發(fā)現(xiàn)麻煩大了:“安祿山手握20萬大軍,且大肆更換將領(lǐng)。莫非他要造反?”不管別人信不信,顏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顏真卿每天都在城中開派對,實際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隊,修繕城墻,招募壯丁,整修兵器,儲備糧草,將一個平原郡打造得猶如鐵桶一般。
755年,安祿山扯旗造反,直奔長安而去。面對安祿山如云的鐵騎,黃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豆腐一般,一碰就碎。可當(dāng)他們來到平原郡的時候,遇到麻煩了:“這地方就是個王八殼,打不動,撤不了?!?/p>
消息傳到長安時,唐玄宗嘆息道:“河北二十四郡,只有顏真卿一個忠臣。我以前不了解他,是我的失誤??!”
然而,安史大軍畢竟是久經(jīng)考驗的軍隊,顏真卿帶領(lǐng)的“反安聯(lián)盟”根本不是對手。最終,他的堂兄顏杲卿父子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顏真卿痛哭流涕,既為親人的遭遇傷心,也為國家淪落而難過。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這是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話。他懷著滿腔悲憤的心情,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心情激蕩得無法控制,以至于這篇稿子到處都是涂抹修改的地方。但正因為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修飾,這幅帖子反而充滿了率真和意氣,一舉超越眾多書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被評為“中國第二行書”。
顏真卿一輩子都沒有風(fēng)花雪月,也不擅長詩詞歌賦,只有一本《顏氏家訓(xùn)》、一手書法和一身正氣,可他給大唐留下了一個最光輝的背影。在這個浮華的世界上,想要讓人喜歡挺容易,想要隨波逐流也不難,最難的是,明知道生活很殘酷,但你依然能夠昂揚向上,不畏艱苦,不畏過往、將來,只為堅持心中的信仰,只為那一絲正義的光芒。
顏真卿的人生,就像顏體字一樣方方正正。
林一//摘自《唐詩里的煙火人間》,中國致公出版社|華文天下出品,本刊有刪節(jié),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