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年老家有座公共廁所,因為使用率太低被拆除,留下一個深達2米的圓坑,坑里貯滿雨水。那年冬天,我和朋友小豐在坑邊的空地玩耍,他一不小心掉進了水坑。小豐不敢亂動,我找了根樹棍讓他抓著,兩人一起用力,沒費多大周折小豐就上來了。
傍晚,小豐的爸爸來串門,對我的外婆抱怨小豐太皮,他摸摸我的頭說:“你家外孫蠻好,還曉得搭把手?!?/p>
一年后,我們開始寫作文了,老師讓寫自己做過的一件好事。我抓耳撓腮,一位同學(xué)提醒我:“你不是救過小豐嘛!”我開始記敘事件的經(jīng)過,又添油加醋,企圖蒙混過關(guān)。
轉(zhuǎn)天,小豐的姐姐來到教室門口,大聲問小豐:“你說,那天是不是你自己爬上來的?”小豐耷拉著眼皮,微微點頭,他的姐姐瞪著我說:“你撒謊!”
孩提時代發(fā)生的事,沒過多久就忘了,直到數(shù)十年后遇到另一件事,才打開我塵封的記憶,并將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
這時我已是一名記者。剛放暑假,幾個男孩——最大的13歲,最小的6歲——跑到河邊玩水。最小的男孩被河水掀翻,大點的男孩奮不顧身下水救人,大男孩把小男孩救上岸后,自己因體力不支滑入深水區(qū),幸虧有漁船經(jīng)過才得救。
我所在的電視臺對大男孩見義勇為的事跡做了報道。小男孩的奶奶見人就說大男孩如何懂事,學(xué)習(xí)如何刻苦,言語表情中明顯帶有夸張的成分;小男孩的父母則有點“木”,一直不開口,眼神中流露出緊張和警惕。
有好事者建議小男孩認(rèn)大男孩的父母做干爸干媽,小男孩的父母起初不同意,禁不住再三動員,勉強答應(yīng)了。就在此時,我想起小豐的姐姐。當(dāng)感恩很可能成為生活和精神上的重負(fù)時,得到幫助的人沒準(zhǔn)會選擇沉默,或者干脆矢口否認(rèn)。
時下,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從事慈善活動,但施助者與受助者的關(guān)系尚未厘清。即使施助者不求回報,社會輿論也不會輕易放過受助者,認(rèn)為只有感恩才能實現(xiàn)平衡。
其實,感恩是件私密的事。心存感激自然是必要的,要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謝他人的善舉,但這種行為不是只存在于施助者與受助者之間,受助者在得到幫助后勇于面對困難,積極改善自身生活,在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這也是對施助者的感恩。只有把感恩作為私密的事,感恩才是健康的,當(dāng)我們要求受助者用實際行動去感恩時,感恩就有可能變成表演。
尊重受助者的人格,讓私密的事有私密性,才會激發(fā)更多、更無私的善心與善行。這樣的感恩,才更純粹,才更珍貴。
紫云//摘自2022年12月5日《北京晚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