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的高發(fā)都會受季節(jié)影響。在秋季容易高發(fā)的疾病里,腦卒中是其中的一種。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組因腦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導致突發(fā)腦組織損傷的疾病總稱。我國成年人終身腦卒中患病風險高達39.3%,居世界首位。
氣溫變化與腦卒中患病風險密切相關。溫度每降低1攝氏度,罹患腦卒中的風險升高1.13%,腦卒中死亡風險升高1.2%。這可能是由于寒冷的天氣使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血小板升高、血壓易波動、血液黏度增加所致。因此,一旦進入秋冬季節(jié),我們更應該注意預防腦卒中。
牢記BEFAST口訣,可幫助我們快速識別腦卒中。BEFAST口訣,前五個字母各代表一個早期癥狀,最后一個字母是強調一旦發(fā)現(xiàn)上述癥狀,要盡快撥打急救電話,立刻就醫(yī)。
大腦細胞是不可再生的,發(fā)生腦卒中后,每分鐘大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因此,發(fā)生急性腦卒中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發(fā)病后盡快撥打“120”,爭取在發(fā)病4.5小時內被送到有卒中中心的醫(yī)院接受治療。
突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目標是盡快開通堵塞的腦血管,恢復腦血流,以減少腦組織壞死。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方法有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兩種。這兩種方法均具有極強的時間依賴性,發(fā)病4.5小時內無禁忌證者盡早接受溶栓治療;若超過4.5小時,在24小時內的合適患者可接受機械取栓。謹記時間就是大腦,請勿猶豫。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且控制不佳的人群,有心房顫動、頸動脈粥樣硬化、睡眠呼吸障礙及偏頭痛的人群,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缺乏鍛煉、飲食控制不佳、肥胖的人群,均容易發(fā)生腦卒中。
日常生活中識別、控制危險因素,未雨綢繆,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手段。各種高發(fā)疾病的控制目標如下:
高血壓患者要將血壓水平維持在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同時定期檢測血壓,每月應至少測量1次血壓。年齡在35歲以上的普通人群,建議每年至少測量1次血壓。
20%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腦卒中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1.2倍。推薦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10.0mmol/L。
中低危高膽固醇血癥人群的降脂目標為: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其間規(guī)律檢測血脂水平。20歲以上成年人推薦每5年測1次血脂,40歲以上男性或絕經期婦女,建議每3~6個月測1次血脂。
頸動脈內膜中層每增厚0.1毫米,腦卒中風險增加13%。年齡﹥40歲的人群可進行腦卒中危險因素篩查;年齡﹥40歲的高危人群要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頸動脈彩超僅發(fā)現(xiàn)內膜增厚的人群,建議首先改變生活方式,并每年復查1次頸動脈彩超。對于頸動脈增厚、狹窄程度≥50%的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人群,可口服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頸動脈增厚狹窄程度﹥70%的人群,且預期壽命﹥5年者,建議選擇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
男性吸煙者患腦卒中風險比無吸煙史人群增加14.2%,女性為3.1%。被動吸煙使總人群的腦卒中風險增加45%。同時,吸煙者腦卒中復發(fā)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倍。因此,遠離煙草就是遠離腦卒中。
約20%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所發(fā)生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心臟脫落的栓子造成的,相比其他原因引起的腦卒中,這類心源性腦卒中患者更危險。因此,年齡>65歲的人群要進行心房顫動篩查。已確診的心房顫動患者,應接受進一步的評估,以確定治療方式。
每周酒精攝入量超過300克即為大量飲酒,會增加腦卒中發(fā)病風險。少量飲酒也不能為腦血管提供保護。因此,飲酒者應戒酒,不飲酒者要始終堅持不飲酒。
平時運動者較不運動者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可降低約30%。運動鍛煉與腦卒中之間的關系不受性別與年齡的影響,且鍛煉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健康成年人建議每周進行3~4次有氧運動,日常以靜坐為主的上班族建議每靜坐1小時站起來活動幾分鐘。
超重或肥胖者減輕體重可明顯降低腦卒中風險。亞洲人群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shù)為18.5~22.9,僅僅身體質量指數(shù)超標,就可以引起腦卒中。
合理膳食可以控制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從而降低腦卒中風險。每天飲食應多樣化,使能量和營養(yǎng)趨于合理、均衡,食物包括全谷物、雜豆、水果、蔬菜、奶制品及低脂肪食物。每日總脂肪攝入量不超過總熱量的30%,魚、禽、蛋、瘦肉平均攝入總量不超過200克,液態(tài)奶不超過300克,植物油﹤25克,添加糖﹤25克,同時建議低鈉攝入,推薦每日食鹽攝入≤5克。
偏頭痛可增加缺血性腦卒中風險。因此,偏頭痛高頻發(fā)作的女性應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藥,尤其是含雌激素的藥物。同時不建議過度使用血管收縮藥來治療偏頭痛。
睡眠呼吸障礙可增加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和致死率。成年人,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應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礙。明確存在睡眠呼吸障礙的人群要積極治療。
50%~70%的腦卒中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因此,腦卒中患者如果生命體征平穩(wěn),建議在發(fā)生腦卒中后兩周內開展康復訓練。如果能維持6個月的康復治療,生存率可提高到90%以上。
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年復發(fā)率高達17.7%,腦卒中發(fā)生后有效的二級預防策略是減少患者復發(fā)、殘疾和死亡的重要手段。除涵蓋一級預防措施外,二級預防策略還需根據(jù)住院期間明確的病因進行個體化預防。
對于非心源性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推薦長期規(guī)律口服抗栓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嘧達莫、西洛他唑等。其中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作為首選抗栓藥。服藥期間注意有無皮下、牙齦及大小便出血,有無皮膚瘙癢、黃疸等表現(xiàn)。若有上述表現(xiàn),請及時停藥就診;若無,要在3~6個月后化驗血常規(guī),做凝血及肝腎功能等檢查。
對于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無論是陣發(fā)性、持續(xù)性還是永久性,均推薦首選口服華法林或新型抗凝藥物以減少腦卒中的復發(fā)。存在卵圓孔未閉的腦卒中患者,若腦卒中與卵圓孔未閉存在因果關系,可在心內科醫(yī)師診治下行卵圓孔未閉封堵術。
因頸動脈、椎動脈、無名動脈顱外段中度以上狹窄(狹窄度﹥50%)而引起的腦卒中,若手術風險低(﹤6%),可在有條件的醫(yī)院行頸動脈內膜剝脫或支架植入術;若腦卒中程度較輕,可在腦卒中后兩周內進行手術治療。狹窄程度在中度以下,建議規(guī)律藥物治療。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與腦卒中高復發(fā)風險相關,狹窄程度≥70%的患者1年內腦卒中復發(fā)風險高達18%。由該病引起的腦卒中,首次發(fā)病建議藥物治療,若在規(guī)律進行藥物治療期間仍有癥狀,建議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微創(chuàng)治療中的藥物涂層支架與傳統(tǒng)裸支架相比,會降低遠期支架內再狹窄及腦卒中發(fā)生風險。
其他導致腦卒中的少見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肌纖維發(fā)育不良等,需要進行多學科會診后,針對病因制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