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子
認識黎子也有三年了。
2020年的夏天, 我從湖北坐火車去重慶的一所高校面試。 對于這次求職,我完全沒有信心,因為我學歷低,沒有教學經驗,口頭表達能力也不行。 而且在這之前,為了實現(xiàn)全職寫作的文學夢,我回老家苦熬了兩年,幾乎沒見過生人,一說話就結巴。 那天候場的老師除了我,還有一位詩人和一位散文家,兩人都是作協(xié)會員, 證據(jù)是他們在交談過程中以朋友的親切口吻提到了多位我聽起來耳熟, 但從未見過更沒有讀過的一級作家——那還是我頭一回知道我國的作家一共分為四級。我這個沒有級別的作家,自然感覺這次面試肯定沒戲。
也許正是出于這種破罐破摔式的心理, 試講過程我很放松,我甚至講了不少講稿之外的內容。當然也因為我在底下坐著的面試官里看到了一雙專注而熱切的眼睛, 試講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對著這雙眼睛講的。 它們的主人便是黎子。
面試結束后, 當我和那位詩人走在路上準備去喝點酒,順便聊聊現(xiàn)代詩的出路時,沒想到黎子和另外一位寫詩的S老師 (他們三人之前在網(wǎng)上互相認識) 從后面叫住了我們。 我們四人便一起去路邊的餐館吃飯, 沒過多久——具體說, 是冰鎮(zhèn)啤酒下肚后, 大家就聊起了外國文學。 你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喜歡卡夫卡,他卻覺得納博科夫更勝一籌,情形大抵如此。但是,由于我兩年多沒有聽人提過這些名字,此前因為疫情的緣故,還被迫在家關了兩個多月,所以不知不覺之間,我的精神就有點恍惚,我感覺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我待了十年的北京, 曾令我厭煩的文藝氛圍忽然變得耀眼起來, 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很渴望那種光能持續(xù)地照在自己身上。 這種刺眼的幻覺打消了我的顧慮, 使我認定來此地教書一定是我人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正確選擇之一。 雖然后來的事實證明一切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但擺在我面前的選項并不多, 我也沒什么可抱怨的。 認命使人平靜。
類似這樣的飯局后來也以每學期兩三次的頻率持續(xù)開展。有時是官方性質的,為招待來校開講座的外地嘉賓——領導知道我和黎子都喜歡寫詩和看書,所以認定我們可以成為飯桌上不錯的人文點綴。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有時吃完飯, 我們還會去KTV唱歌。這些飯局黎子差不多每次都在,我見她大笑過, 也見她痛哭過, 甚至還欣賞過她醉酒后的舞姿。她的形象也就這樣一點點地在我眼中飽滿起來。
其實我們的經歷頗有相通之處。 我們都來自偏遠地區(qū),卻渴望抵達真正的中心。小時候我們的家里一本書都沒有,讀大學才第一次去了外地,畢業(yè)后一直在底層掙扎求生。我在北京做過洗發(fā)水測試員、婚慶布場、專職槍手、網(wǎng)站編輯,她在廣州做過服裝店銷售、酒店服務員、流水線工人和支教老師。 和不少有過文學夢的青年一樣,我們還都在書店工作過。她講過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小事。有一回,她以青年作家的身份和兩位廣州的小說家一起做過一場活動,活動結束后,她匆匆離開現(xiàn)場,趕到書店去上夜班。結果, 大概是因為他們體內還殘留著沒有消化完的文學激情, 那兩位小說家飯后竟又跑到她工作的書店去逛,身穿工服的她便一直躲在書架后面,心里盼望著他們早點離開。
也許那些秉持“職業(yè)無分貴賤”的先天性成功人士會對這種心理感到陌生,但我十分熟悉那種窘迫。2010年的一天,我在書店上班,正在角落里忙著拆箱子,將剛到店的新書分門別類地上架,忽然瞥見衣著光鮮的前女友與友人談笑著走了過來, 我的第一反應是躲進了員工休息室,在門縫里等著她離去。
去年我在翻譯帕蒂·史密斯的訪談錄時發(fā)現(xiàn),這位大洋彼岸的歌手年輕時也在書店打過好幾年工。在紐約一家二手書店暗無天日的地下庫房里, 她一邊給新近獲獎的書籍沒完沒了地貼著 “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標簽,一邊近乎絕望地問自己:“我什么時候也能拿這個獎, 然后讓別人給我的書貼獲獎標簽呢?”了解帕蒂·史密斯的人知道,這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夢故事,因為她后來真的憑借《只是孩子》拿獎了。但我和黎子的夢似乎很難實現(xiàn), 命運將我們發(fā)配到了這所藏在內陸深處、 遠離一切中心的民辦理工科大學,我們卻還夢想著在繁忙的教學任務之外,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
不過,我感到自己的夢已經快要醒了,我對文學的信任降到了有生以來的最低點。 這三年里, 我?guī)缀蹙蜎]有寫過任何東西,也越來越不喜歡讀小說。但黎子的夢似乎還很深。 不管講課、開講座,還是在教研會上發(fā)言, 她都以各種方式滿懷激情地為嚴肅文學辯護。 我讀過她的小說和詩歌, 盡管比起她當下托卡爾丘克式的魔幻主義風格——我覺得魔幻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到今天, 已經變成魔幻主義了——我更欣賞她早年作品里那種有黃土氣息的質樸的現(xiàn)實主義。 但她很勤奮,一直在嘗試不同風格。 上了年紀的寫作者也許更愿意承認這一點: 勤奮事實上就是一種天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寫下去。 所謂大師,有時指的就是那種一直寫到死的人。
我在帶娃的時候, 經??吹嚼枳有猩掖业赝鶎W校趕。 漸漸地, 我能通過她的著裝和神色分辨出她是去上課還是寫作:當她穿著素凈的衣服,略顯緊張和張皇,她是去上課;而當她去寫作時,她總是穿得更鮮艷,步伐堅定,帶著一種征服者的自信。 那種神情總是讓我想起我在北京上班時, 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個周末我都會懷著激動的心情,騎著共享單車去公司寫小說。而有一天,一個一臉焦急的同事忽然開門跑進來借我的電腦用, 他說他要搶一套剛開盤的房子, 公司的網(wǎng)快。 等他搶到那套每平米八萬多的房子離開公司后, 我發(fā)現(xiàn)我那篇最高價值為千字三百元的小說無論如何也寫不下去了。
當時的我分明感到社會正在用這樣的事實不動聲色地嘲笑著我的所謂文學夢, 不過我早已經沒有了彼時的那喀索斯式情緒。 事實上,我已經發(fā)現(xiàn),顧影自憐只會遮蔽真相。 對于那些從農村走出去的寫作者而言,文學很可能只是一塊遮羞布,用來掩蓋自己貧乏的出身;同時它也是一把梯子,很多青年作家的真實目的,不過是指望借助它扶搖而上,最終搶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那些從鄉(xiāng)鎮(zhèn)走出去的文學前輩,一如余華與莫言,難道不正是通過這條路一舉擺脫了他們當牙醫(yī)和士兵的命運? 當然我從未同黎子聊過這個話題, 因為這種毫無文學性的看法惹人生厭——我想起我的妻子曾在飯桌上不無惱怒地跟我講,她以后再也不想在這個家聽到“階級”這兩個字?!叭松羁嗤吹氖菈粜押鬅o路可走”: 魯迅的名言時時提醒我不要去刺破別人手上心愛的氣球, 那是他們飛升的唯一的可能性。
然而, 每次看到黎子斜挎著包趕去學校寫作的身影, 每次聽到她在課堂上不無深情地念出那些文學大師的名字,我都忍不住想:死死抱著氣球做夢的那個人難道不是我自己嗎?這些年,我總是企圖寫出那種包含更多真相、更多時代精神的小說,可是重壓之下的文學真的不會變形嗎?我遲遲寫不出新作品,難道不正是一種失敗的征兆嗎?那么,我對寫作同行的評判是不是太苛刻了?
不久前的一天, 我多年前在北京認識的朋友X從成都過來看我, 他應該是我去北京后認識的第一位詩人。2011年左右,我們一起參加過幾次詩歌朗誦會,還跑去天津參加過一次民間詩會。那時他留著一頭長發(fā),喜歡騎行,還去國外參加過摩托車越野賽,很符合我當時對詩人形象的想象。 不過因為他寫的是口語詩,喜歡“垃圾派”“廢話派”,所以我們漸行漸遠。 這次聚會前,我們大概有十年沒見過面了。 我沒想到,他居然也結了婚,有了孩子。而且更關鍵的是,他禿頂?shù)某潭染谷贿h遠超過了我。見面后,我們一直在聊育兒、疫情、貿易戰(zhàn),幾乎就沒怎么提過詩歌。但是,臨走前,他忽然像是要說出接頭暗號那樣,壓低聲音對我說,他明年會出一本自印的詩集,這本詩集他已經整理了七年。
頗具戲劇性的是, 當他在小區(qū)門口說出這句話時,黎子正好路過。 那一瞬間,我的心中忽然升起了一股強烈的波拉尼奧式的傷感與苦澀: 我們三個寫詩的人, 從不同的遠方會合在這個連一家像樣的書店都沒有的郊區(qū),其實是一種文學的奇跡,可是我們似乎并不怎么關心對方的寫作和人生, 他們兩個甚至都沒有聽過彼此的名字。那么,寫作觀念上的分歧有那么重要嗎?我們?yōu)槭裁纯偸潜舜藚^(qū)分和隔離,卻從未想過要聯(lián)合起來? 屬于我們的黃金時代到底在哪里呢?
我又想起去年年底學校解封后我們第一次開會, 在前往那間據(jù)說是出于文學色彩的考慮而建于山頂?shù)膶W院辦公室開會的路上,我遠遠看見了黎子。因為隔得遠,我沒有打招呼,但她一直在我的視線里忽隱忽現(xiàn)。我看到她踩著輕快的步子拾級而上,路過那兩座給不少學生提供了恐怖小說寫作靈感的無名墳包后,她似乎走得更快,更篤定了……這一回憶中的畫面再次讓我的眼前明亮起來:是的,我們不過是恰好愛上了文學, 又渴望通過文學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已, 我們受困于這同一個令人絕望又不時給人希望的小小的時空,也許寫什么、怎么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xù)寫下去,我們要——就像歌德所說的那樣——“越過墳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