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菊
主題閱讀
考點解讀
在主題為“愚公移山”的文章中,作者通過講述人物先進事跡,闡明觀點,表達對“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理解。此類文章大多以新聞、記敘文、議論文為主,需要同學們掌握篩選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內(nèi)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題思想的閱讀能力。中考常見的考點有:1.品析關鍵句;2.結(jié)合文意和鏈接材料分析主要人物;3.聯(lián)系實際談談對主題的理解。
新時代“愚公移山”
李驚亞 鄭明鴻
他個子不高,看起來普普通通、親切和藹、精神矍鑠,穿著普普通通的白色襯衣、藍色外套,戴著一頂黑色的“雷鋒帽”。他帶領村民,歷時30余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他用實干兌現(xiàn)誓言,為改善山區(qū)群眾用水條件、實現(xiàn)脫貧致富作出突出貢獻;他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百折不撓……他是“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大發(fā),被譽為“當代愚公”。
草王壩村山高巖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需走兩個小時。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因為缺水,當?shù)刂荒芊N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當?shù)厝瞬妥郎系闹魇?,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里直打轉(zhuǎn)轉(zhuǎn)。村民一年四季連飯都吃不飽。
村子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黃大發(f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從他23歲當上隊長時起,就立志要把水引到草王壩村。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fā)帶領下,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但是黃大發(fā)卻沒有氣餒,他幾十年如一日帶著大伙挑土砌堡、鑿壁挖槽,沿著陡直的懸崖絕壁一寸寸、一尺尺,鑿水渠、開山路,艱難向前延伸……整整36年光景,黃大發(f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村民繞大山、過絕壁、穿懸崖,完成了“生命渠”引水的大工程,結(jié)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一輩子、一條渠,克服艱難困苦,穿越幾座大山,橫過多處懸崖,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黃大發(fā)被群眾稱為“當代愚公”,大家用他的名字給這條渠命名為“大發(fā)渠”。
“大發(fā)渠”通水后,黃大發(fā)馬不停蹄地帶領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國樹記得,自家“坡改梯”后有了4畝梯田,全部種上了水稻,畝產(chǎn)達到1000多斤。和徐國樹一樣,草王壩的村民從此吃飯不愁。
接下來是修路、通電。黃大發(fā)每天帶領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齊心協(xié)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鋪通。1996年,村里通電工程啟動。黃大發(fā)帶頭拿出100元,村民湊錢1萬元。一圈上百斤重的電線,村民挽在肩頭往前拉……草王壩村終于亮起了電燈。
黃大發(fā)又和大家商量著修學校。沒有老師怎么辦?黃大發(fā)請村里幾個上過中學的年輕人回來當代課老師,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兒子黃彬權(quán)。迄今,草王壩走出30多個大學生。
昔日的草王壩,如今已更名為團結(jié)村。近年來,在黃大發(fā)的精神感召下,團結(jié)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fā)展起中藥材、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精品水果,養(yǎng)起了肉牛、生態(tài)豬和蜜蜂,解決1100多人的就業(yè)問題,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團結(jié)村的致富路將越走越寬。
黃大發(fā)同志始終立足于崗位,帶領群眾鑿水渠、建校舍、鋪山路……以他認為不足掛齒的一件件小事,點滴間改變著家鄉(xiāng)的窮樣貌。他把小我藏心里,把大家舉過頭頂,正如“感動中國”給予他的頒獎辭中說的那樣:
“大發(fā)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飯。三十六年,為夢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但初心不變?!?/p>
(選自“新華社網(wǎng)”,有刪改)
比較練習
1.請從描寫的角度分析第一段中的畫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1997年至2003年,擔任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向絕壁挑戰(zhàn),歷經(jīng)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毛相林說:“那一刻我喊話問老百姓還修不修了,男男女女都舉雙手,都喊得修!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我立誓,為了我們子孫后代,就算我們這一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毛相林:絕壁開天路的當代“愚公”》)
材料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年且九十,帶領子孫后代畢力平險。
材料三:有人說,課文中的愚公很笨,干嘛不搬家。有人說,沒有必要鑿天渠,修天路,一搬了之最簡單。
請結(jié)合原文和鏈接材料簡要分析,黃大發(fā)、毛相林和愚公的什么精神打動了你?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生寫好一個“恒”字
王藝僑
在我國書法史上,流傳著“二王”的一段佳話。王羲之“臨池學書”,為節(jié)省時間順手用池水涮筆,結(jié)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獻之磨墨練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這些故事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人生欲有所成,關鍵是砥礪一顆恒心。
古往今來,有恒者事竟成。一個人未必具備出眾的天賦,但如果擁有異于常人的執(zhí)著,“千磨萬擊還堅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寫進自己的品格,守得云開見月明,成就不凡事業(yè)?!霸~學宗師”夏承燾專注于詞學研究和教學,以畢生之力旁搜遠紹、取精用弘,終成現(xiàn)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案锩鼞?zhàn)士”吳玉章40年如一日,再苦再難也不忘教書育人,堅持革命、堅持辦教育、堅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類人才。事實上,無論何種行業(yè)或領域,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情,倘若沒有水滴石穿的韌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難有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成績。
然而現(xiàn)實中,也有一些人貪圖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讓事情無疾而終。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亂了陣腳,逃避矛盾、蟄伏起來;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懇懇,其實心里根本就沒有恒定的目標;還有的人習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做不到一錘接著一錘敲,累積不出實績。古人說得好:“茍有恒,何須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專注于目標,毫不動搖、勇往直前;心態(tài)一旦浮躁,注定難以走出淺嘗輒止、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人生迷宮。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劑,而養(yǎng)恒心最離不開意志和勇氣。葆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在惡劣環(huán)境中堅如磐石,在亂云飛渡時不忘初心;具備非凡的勇氣,才能面對恐懼不退縮,遭受打擊不怯懦,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對個體來說,追求善始善終,就必須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棄徘徊猶豫之意,自覺培養(yǎng)敢于正視困難的勇氣和不甘落后的志氣,用一生寫好一個“恒”字。
魯迅曾如此點評運動會選手:“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毙凶咴谌松飞?,又何嘗不是如此?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比較練習
1.文章第一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論證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談談對文章畫線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