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人的品格和志趣是塑造其個性、決定其行為的關鍵因素。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人們的判斷和選擇可能截然不同,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立場也涇渭分明,從而展現了人們的精神和品質。在一篇作文中,我們可以通過正反對比、舉例說明、正側結合等手法,更好地體現人的品格和志趣,同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主題更加鮮明。
一、正反對比,凸顯文章主題。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都會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分辨出善惡美丑、是非對錯。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道之君和失道之君的戰(zhàn)斗就成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失道之君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豐盈,可謂擁有天時、地利,然而卻因缺乏人和,最終導致眾叛親離,不戰(zhàn)而??;相反,得道之君盡管力量薄弱,但他以仁義和忠誠取得了百姓的信賴和將士的擁戴,最終戰(zhàn)勝了強敵。由此可見,戰(zhàn)爭中制勝的法寶就是“人和”。
作者運用嚴密的論證,通過鮮明的對比,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地表現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主題,撥云見日地凸顯了文章主旨,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二、舉例類比,以小方能見大。
除了對比,還可以運用舉例和類比的方法,表現人物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進而讓真理浮出水面。如《富貴不能淫》中,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等“一怒而諸侯懼”,八面威風,能翻云覆雨;然而,孟子卻以妾婦之道嘲笑景春,以此體現了真正的大丈夫應該具備的品質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小女子來論大丈夫,兩相類比,使大丈夫正氣凜然的形象呼之欲出。又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通過列舉大量經受艱苦磨煉,最終成就不凡事業(yè)的人物事例,告訴我們“逆境才能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而且由個人推及到國家,闡釋了居安思危的主題。這兩篇文章都是以小見大,通過一件小事來闡述一個宏大的真理。
三、正側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態(tài)度是一個人精神品質的外化和體現。以“愚公移山”和“周亞夫戍邊”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队薰粕健分?,面對王屋山和太行山,河曲智叟嘲笑愚公不自量力,“不能毀山之一毛”;而愚公卻矢志不移,認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最終感動了天帝,移走了兩座大山?!吨軄喎蜍娂毩分校妼κ叺膽B(tài)度截然不同,霸上軍和棘門軍視軍紀為兒戲,任意驅馳,如入無人之境;而周亞夫的營地卻軍紀嚴明,時刻警惕、高度戒備,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最終得到了漢文帝的肯定,夸贊其乃“真將軍”也,同時也體現了周亞夫恪盡職守、不卑不亢的品質。文中的主要人物雖是周亞夫,然而作者卻運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用其他人的表現來襯托主人公的形象,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惜字如金,僅一言一揖而已。這樣正側結合的寫作手法,突出了人物高大、偉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