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任麗娟
1 紹興市客運中心北側
任天建筑工作室 Atelier RenTian
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以 “如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勞作” 的哲匠精神,堅持本土營造、自然建造的建筑理念,著力打通當代建筑語言與傳統(tǒng)建筑營造之間的隔閡,融通城市、鄉(xiāng)村、自然,創(chuàng)造 “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的建筑藝術。設計實踐包含并不限于鄉(xiāng)村振興、城市更新、未來社區(qū)、文化公建、裝置藝術、室內美學。
任天
任天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F(xiàn)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曾就讀于哈佛大學、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FrancisKere等國際著名建筑師。作品曾獲得世界建筑大師獎(ArchitectureMasterprize)、法國FAV 建筑獎、中國紫金獎等眾多國內外獎項。設計作品曾參加深圳雙年展、北京雙年展、法國建筑藝術展,也曾發(fā)表于ArchDaily、谷德、Dezeen 等國內外媒體。
2 形體變化分析圖
項目地址:紹興市中興大道7 號
完成時間:2022.7
業(yè)主:紹興市越城區(qū)城市發(fā)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改造面積:11280 m2
主持建筑師:任天
設計團隊:林為依、王繼偉
主要材料:鋼結構、干掛白色鋁單板、穿孔鋁板
結構團隊:歐本設計
鋼結構施工:精工鋼構集團
施工圖深化:同創(chuàng)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合作設計院: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EPC 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攝影:山間影像
1 采光井和綠植
紹興市客運中心建于1999 年,自建成以來一直是紹興最大的汽車客運站之一,并持續(xù)運營至今。該中心占地72 畝,候車大樓面積為8816 m2,被國家評定為一級汽車客運站。改造之前的客運中心經過20 多年的風雨,已顯現(xiàn)出些許頹敗之氣。
客運中心是人們到達紹興的第一個??奎c,因此改造后的客運站旨在成為城市的新門戶,一個具有獨特場所感的地方,而非只是匆匆而過的地方。建筑師希望人們可以漫步其中,享受出發(fā)或到達這一獨特的過程,同時喚起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客運中心的設計,雖然沒有找到原設計師交流當時的設計意圖,但是從形式上看,仿佛帶有前蘇聯(lián)未來主義的影子:高聳的三角形鐘樓,對稱的兩側三角形玻璃立面,未來感很強。其獨特的形式被紹興百姓昵稱為“大螞蚱”??瓦\中心實實在在地為紹興人民提供了20 多年的服務,在高鐵、私家車普及之前,大巴是紹興人交通出行的首選,十分鐘一班往返杭州的大巴和去到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班次搭起了古城紹興與外界的聯(lián)系。高峰期一天能達到七千到八千的人流量,“大螞蚱”下熙熙攘攘的候車廳,承載了多少紹興人的青春與回憶。
3 站前廣場
正如當?shù)厝藢瓦\中心的昵稱一樣,前蘇聯(lián)未來主義風格的客運中心有夸張的結構造型,弧形體量的建筑主體、中間高聳的三角錐以及兩側的翼房都是其獨有的時代特征。但這種設計需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要更加符合當代審美與現(xiàn)今功能的需求。改變不是抹去記憶,而是一次新生。
除建筑外立面外,客運中心原來的場地布局和流線設計也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如公交站點分散在場地兩側導致人流不集中,小汽車、非機動車停車區(qū)域混亂,各類車輛流線交叉,行人流線不合理等問題普遍存在。公交站點、出租車候車區(qū)和非機動車停車棚也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臨街形象亟需提升。
通過重新設計立面,利用原建筑結構的幾何特征,去掉原建筑的裝飾性設計,以純凈的幾何元素表達建筑。屋頂上的“三角錐”結構作為建筑的主要標志性特征,當?shù)卣鞠M鸪ㄖ熢诜磸蜏贤ê笞罱K予以保留,因為這是車站城市記憶最核心的部分,不過建筑師將原來“螞蚱”的兩個眼睛給去掉了,變成了更為抽象的“金字塔”。原先藍綠色的幕墻玻璃替換成簡約的超白玻璃,立面原來的淺黃色瓷磚,則被替換成干掛白色鋁板。
設計期間正值新冠疫情,到處需要檢測核酸,考慮到原車站入口缺乏特殊時期所需的安全檢查區(qū)域,因此改造將原有鋼結構玻璃雨棚拆除,增加了一個寬大的灰空間。原來的建筑主體是對稱排布的,秩序性極強。建筑師希望這個新加的灰空間,以非對稱的形式,打破原來主體的嚴肅與對稱,使其成為廣場與主體建筑之間一個有機的過渡。這樣可以消解原來建筑主體的紀念性,使其成為一個更貼近生活與自然的空間。同時這個新增空間內提供了可供休憩和交流的公共空間,并設有采光井和綠植,將客運站打造成一個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間。新增的空間擴大了入口的范圍,通過設置門廳連廊,讓人流動線能形成環(huán)路,在屋頂保護下到達候車廳,廊道下的綠化庭院和功能盒子分隔出來的空間更具流動性和趣味性。廊道天花板使用的鋁板外涂淺棕色氟碳金屬漆,在陽光下展現(xiàn)出如水波流動的反射光影。
3 內部環(huán)島交通
除了外觀更新,還需要考慮客運中心的人口集散作用。因此,在改造場地時,需要考慮如何通過場地和建筑的空間來解決車輛擁堵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連接公交、出租車、私家車下客點和入口廣場的連廊來提供更好的集散體驗。
將公共汽車、小汽車、出租車統(tǒng)一調整到車站南側客運大巴出口開口位置,在內部環(huán)島交通單向行走,對站前廣場內部進行分流,減少外部開口之間干擾。利用西北側改造的城市沿街綠化帶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移除原靠建筑南側非機動車停車區(qū)。將客運大巴進站口在西北側道路進行上移,進一步擴大與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離,減少擁堵。采用“面狀綠化”與“點狀綠化”相結合的景觀布局豐富廣場空間的匯聚性,站前廣場采取弧形內退的形式以緩和客運中心與停車場的直接關系,與西部的公共汽車停車場形成較大城市公共空間界面。
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意大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認為:“城市記得它的過去,也就是我們的‘集體記憶’,我們通過紀念碑來使用這種記憶;也就是說,紀念碑為城市提供了結構”,客運中心就是這樣的一座集體記憶的紀念碑。
紹興市客運中心是一個兼具實用性與城市記憶的公共交通建筑改造,它在紹興城市更新改造中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義。通過現(xiàn)代設計語言重新定義本快要被城市淘汰的建筑,任天建筑工作室盡可能傳承并延續(xù)城市的集體記憶,使其煥發(fā)新生。
近期從規(guī)劃口得知,這里未來可能要整體拆除,任天建筑工作室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建筑改造,重新讓領導與市民意識到這里的價值,讓未來的開發(fā)和原來的建筑形成一個有機地整體,而不是完全抹去過去地記憶,這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是非??上У??;蛟S這里可以成為一個關于城市客運歷史文化的展覽館,后面的停車場部分,可以做容積率更高的建筑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