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輝 聶淑軍
建昌縣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 建昌 125300
遼寧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南部,地勢北部高南部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為谷子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谷子是遼寧省主栽雜糧作物之一,播種面積超666 hm2。遼寧省持續(xù)推廣應用谷子高產栽培技術,谷子產量逐年攀升。因此,筆者對遼寧省谷子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谷子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谷子適應能力較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但在保水保肥、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pH值7.0左右、肥力中等、含鹽量低于0.2%的地塊產量較高。種植戶應優(yōu)選地勢高、寬闊空曠的地塊栽培谷子[1]。同時,谷子根系發(fā)達,吸收肥料能力較強,因此谷子忌重茬。重茬會直接導致土壤中同一元素加速流失,并致使谷子發(fā)病概率成倍增長,且谷莠草等雜草發(fā)生較嚴重。
在谷子栽培前一年秋季,種植戶可以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清除根茬,深耕18~20 cm,以清除雜草和害蟲。結合整地,種植戶可以施加腐熟農家肥22.5~30.0 t/hm2、磷酸二銨150~225 kg/hm2或氮磷鉀復合肥150~225 kg/hm2。在谷子栽培前一年冬季,種植戶應在土壤凍結后人工鎮(zhèn)壓1~2次。
在谷子栽培當年早春風多雨少的時候,種植戶可以進行耙地、耱地、鎮(zhèn)壓等作業(yè),以消除田地內大塊土塊,避免土壤水分過快流失。在谷子正式播種前6~8 d,種植戶可以淺耕土壤,人工踩踏田埂,以再次破碎土塊,為谷苗早發(f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根據《遼寧省農作物優(yōu)良品種推介名錄》,種植戶可選擇朝谷21、朝谷58、燕谷18 等優(yōu)良谷子品種。其中,朝谷21 是由遼寧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利用定向選擇技術培育而成的高產、強適應性品種,突出表現(xiàn)為抗旱、抗倒伏、高抗黑穗病、高抗白發(fā)病、高抗谷銹病、高抗谷瘟病,適宜在遼寧省西部及自然條件相似地區(qū)種植;朝谷58 是遼寧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培育的抗除草劑新品種,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旱、抗倒伏、抗病(黑穗病、紋枯病、白發(fā)病等)的特征,適宜在沈陽市、朝陽市、錦州市等地種植;燕谷18 是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雜交培育的新品種,具有良好豐產性和適應性,高抗谷瘟病、白發(fā)病、紋枯病、谷銹病,適宜在朝陽市≥10 ℃積溫2 600~2 900 ℃的春谷區(qū)種植。
在選定谷子品種后,種植戶可以對谷子種子進行水選。水選方法:將種子浸泡到清水內,迅速攪拌,清除水面上漂浮的秕粒,重復3~5次,以提高種子純度。
在播種前7 d,種植戶應選擇晴朗天氣,將種子均勻攤鋪在陽光下,連續(xù)晾曬2~3 d,可殺滅種子上大部分病菌,促進種子發(fā)芽;或者將種子浸泡到55~57 ℃的溫水內10 min,以殺滅種子上攜帶的病菌。
種植戶可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種,用量為種子質量的0.3%,以降低跳甲等蟲害發(fā)生概率。在拌入殺蟲劑后,種植戶可用20%粉銹寧乳油或20%萎銹靈乳油拌種,用量為種子質量的0.3%~0.5%,以降低谷子黑穗病、白發(fā)病發(fā)生概率。
遼寧省谷子播期受栽培地區(qū)無霜期、品種特征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需要保證相應播期下種子生長期各階段溫度、光照、水分等外界條件良好[2]。在遼寧省,谷子一般在5 月上中旬到6 月上旬,5 cm 土層溫度穩(wěn)定高于8 ℃時播種。春谷區(qū)可以適當推遲播期,以加速種子發(fā)芽,縮短種子在土壤中停留的時間,從而降低黑穗病、白發(fā)病等多種谷子常見病害發(fā)生概率。
谷子播種應遵循一次保全苗、幼苗均勻分布的原則,統(tǒng)一采用機械化膜下滴灌鋪管鋪膜精密播種方式,一次性完成肥料施加、打孔、覆膜、穴播、滴灌帶鋪設、孔上覆土等作業(yè)。播種時,控制播種深度為3~5 cm,地膜厚度為0.01 mm、寬度為1.25 m,種植模式為1膜4行;滴灌帶位于小壟中間,鋪設溝深3 cm、寬5 cm,壓土固定距離3~5 m。播種期間,施加45%硫酸鉀復合肥150~225 kg/hm2。播種后覆土厚3~5 cm。因谷子是依靠群體增產的作物,為實現(xiàn)高產,需要合理密植。一般遼寧省谷子播種量為15 kg/hm2,確保留苗量為45.0 萬~52.5萬株/hm2。
播種后,種植戶應及時進行鎮(zhèn)壓,鎮(zhèn)壓次數為2~3 次,在確保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的同時促使土層變?yōu)樯蠈用軐嵍聦邮杷傻慕Y構,加速下層水分上升,為種子發(fā)芽提供良好墑情。
6.1.1 鎮(zhèn)壓
谷子生育前期是指播種后到拔節(jié)前,這一時期谷子根系進入第一個生長高峰期。谷苗出土后,表土層被拱成松散狀,加之遼寧省此期天氣干燥,水分蒸發(fā)量大,存在較大的芽干死苗風險。因此,在谷苗將要出土時,種植戶應及時鎮(zhèn)壓,促使谷苗吸收土壤水分,促進谷苗地下部分生長。在谷苗長出2~3 片葉時,種植戶應再次鎮(zhèn)壓蹲苗,以控制谷苗地上部分生長,加速谷苗莖基部直徑增長,促使谷苗盡早向下扎根,避免谷苗倒伏[3]。
6.1.2 灌溉
播種后3~5 d,種植戶應開啟滴灌帶,滴灌量為150~225 m3/hm2,以促出苗。
6.1.3 查苗補苗
谷子機械穴播有時存在下種不勻、下種口堵塞等現(xiàn)象,加之谷種較小,所含能量物質較少,極易因干旱等出現(xiàn)死苗斷壟現(xiàn)象。因此,在谷苗出土后,種植戶應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并選擇健壯苗補種,從而確保谷子產量。
6.1.4 放苗間苗
在谷苗3 葉1 心到5 葉前,種植戶應依據穴距要求人工破膜引苗放苗;隨后依據45 萬~52 萬株/hm2的標準進行間苗,以營造良好通風透光環(huán)境,促進谷苗健壯生長。根據實際情況,種植戶可以選擇不同的間苗手段。在苗少時,種植戶可直接人工間苗,去除黃苗、弱苗、雜草,保留青苗,避免幼苗過小造成缺苗或者幼苗過大形成高腳弱苗;而在苗多時,種植戶可以選擇晴朗、無風、無雨的天氣,向壟背、壟內均勻噴施谷子專用間苗劑,注意避免藥劑飄散到其他作物表面。在谷苗5葉期到6葉期,種植戶應依據一叢單體或整棵保留方法,去除田間病弱殘株,完成定苗。
6.1.5 淺耕
淺耕對谷子具有顯著增產作用。因此,種植戶在谷子生長發(fā)育前期需要進行一次淺耕。淺耕一般與間苗作業(yè)同時開展,深度為3~4 cm。
6.1.6 蟲害防治
鉆心蟲是谷子生長發(fā)育前期造成缺苗斷壟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以幼蟲危害谷子莖稈,造成谷子白穗、折莖,使谷子減產。為減輕鉆心蟲危害,種植戶可以根據鉆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在谷苗高出土層5 cm 時,順田壟均勻噴施48%毒死蜱乳油750 mL/hm2與600 kg/hm2水的混合液,或者1%甲維鹽乳油150 mL/hm2與聯(lián)苯菊酯乳油450 mL/hm2、675 kg/hm2水的混合液,噴施部位為谷苗中下部莖葉。
6.2.1 中耕
谷子生育中期是指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這一時期谷子根、莖、葉快速生長,根系迎來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對水肥需求量較大。在谷子拔節(jié)期、抽穗期,種植戶應分別進行一次中耕鏟趟,去除雜草,并拉斷局部老根,以促進新根生長[4]。第一次中耕鏟趟深度為5~7 cm,達到松土通氣、保墑蓄水的效果;第二次中耕時,種植戶應淺鋤3~4 cm 后高培土,以培肥根系,促進谷子基部莖節(jié)次生根生長。
6.2.2 施肥澆水
在谷子拔節(jié)期,種植戶可以結合鏟趟施尿素300~375 kg/hm2,同時施硫酸鉀復合肥150 kg/hm2;在谷子孕穗期,種植戶可以追施尿素225 kg/hm2。根據谷子耐旱的特點,種植戶應根據天氣情況、土壤墑情,適時澆水。特別是在谷子拔節(jié)后10~15 d,種植戶應嚴密觀察田間谷子生長情況,以便出現(xiàn)干旱現(xiàn)象時及時澆水。追肥后要適量澆水,但應避免大水漫灌。
6.2.3 病蟲害防治
在谷子生長發(fā)育中期,谷瘟病、黏蟲、螻蛄等病蟲害發(fā)生概率較高。因此,種植戶應根據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5]。
谷瘟病在谷子生長發(fā)育中期發(fā)生概率較高。除了加強水肥管理、及時中耕防病外,種植戶還需要在谷瘟病發(fā)生后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一般可噴灑40%克瘟散乳油600倍液進行防治[6]。
黏蟲是一種多食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咬食谷子植株葉片,嚴重時可導致谷子絕收。種植戶可以在田間黏蟲數量開始上升時,設置糖醋酒誘殺盆,糖、醋、酒的體積比為1∶1∶1,誘殺盆放置密度為15 個/hm2;或者從黏蟲成蟲產卵初期開始,在田間放置谷草把,放置密度為30~45 把/hm2,放置一段時間后將谷草把集中焚燒,以降低谷田內黏蟲卵、幼蟲密度。在黏蟲嚴重發(fā)生時期,種植戶可向谷子植株中下部直接噴施90%敵百蟲晶體1 000~1 500 倍液,以減少黏蟲轉株危害。
螻蛄是一種地下害蟲,在遼寧省谷子生長發(fā)育中期出現(xiàn)概率較高。為減輕螻蛄對谷子的危害,種植戶應貫徹預防為主、兼防兼治的方針,提前將50%辛硫磷乳油15 mL/hm2與半熟玉米面1 125 kg/hm2均勻攪拌后悶放5 h,晾曬至干燥后撒到谷田種植溝內。
6.3.1 施肥
谷子生育后期是指灌漿期到成熟期,這一時期谷子對養(yǎng)分需求量較大[7]。因此,種植戶應在谷子生育后期進行根外追肥,灌漿期隨滴灌追施尿素30~45 kg/hm2、高磷高鉀滴灌肥45~60 kg/hm2,或者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700 倍液或1%~2%尿素水溶液,噴施量為1 125 kg/hm2,以延長谷子葉片功能期。根據谷子生長情況,種植戶還可噴施0.3%硼酸溶液,噴施量為1 125 kg/hm2。
6.3.2 灌溉
灌溉是谷子生長發(fā)育后期管理的重要內容,種植戶應及時澆孕穗水,避免孕穗水缺乏導致“卡脖旱、胎里旱”等現(xiàn)象。在谷子灌漿期,種植戶可以開啟滴灌帶,滴灌600~750 m3/hm2;谷子進入成熟前期,種植戶應開啟滴灌帶,滴灌300~450 m3/hm2。同時,在谷子生長發(fā)育后期,種植戶應注重防澇、防倒伏,及時排出田間多余積水。
適時收獲是保證谷子高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種植戶應選擇適宜的時期收獲,避免收獲過早谷粒不飽滿甚至秕粒、空殼,或者收獲過遲導致谷粒落地[8]。遼寧省谷子適宜收獲期一般在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此時谷子表皮變黃、籽粒變硬。收獲后,可以在田間繼續(xù)晾曬7 d后進行脫粒。
谷子的生長周期可劃分為生育前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加強谷子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前提。因此,種植戶應在選擇優(yōu)良高產谷種、適時栽培的基礎上,加強谷子苗期、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孕穗期管理,滿足谷子在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對水分、養(yǎng)分的需求,從而促進谷子高產、穩(wěn)產。